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本分析

时间:2022-10-28 12:45:38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本分析

摘要: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必然途径,然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的成本风险,是影响转企改制顺利实施的关键。本文结合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重点难点,分析其控制成本、影响成本问题的关键点,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 转企改制 成本分析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课题(2015YB046)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迁,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显得越来越重要,且将影响整个文化事业的推进。目前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进行的如火如荼,甘肃省就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出了《实施意见》,目标是力争在“十三五”开端之年把全省所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型成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但是,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在改制过程中面临巨大而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加之时间长,必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风险。本文结合国务院办公厅2014[15]号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两个文件的内容,并学习其它先进省份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的成功案例,试图提出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方面应该注意的成本问题,为甘肃省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提供借鉴或帮助。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方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柳斌杰是改革的攻坚者和成功领袖。他曾总结其在四川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的经验,提出新闻出版业改制的“三大转变”、“实施五大战略”和“优化三大环境”策略,成功引领辽宁出版集团等21家试点单位转制成功。他在总结转企改制过程时提出“转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包括产权关系、人员问题、资产债务、税收财政等,之所以成为重点难点,我认为也就是成本问题在作祟。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成本问题。

一、产权关系不清带来的资产使用成本

文化事业单位过去基本是单一的国家投资,此外就是单位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的自己积累,不管怎样,按照法律,所有的资产都应该是国有资产。那么按照国有资产转制的相关规则,国有事业单位转为国有企业,全部资产应该进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资产转入企业之后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条件,政府就授权资产经营、委托企业来经营。那么在转制过程中如果国家并没有授权企业经营资产,而仅仅是授予企业使用资产的权利。那么,由于这种情况产生的后续使用成本问题企业在转制必须清楚,明确资产的使用权限,计量分析相关后续使用成本,以免在未来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转制过程中的人员成本

人员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人员要从较传统的模式更换到更现代的模式上来,要从“事业单位编制”改为市场化运作,具有很大的难度。人员更新需要考虑人员的素质与岗位匹配度、人员的重叠度、离退休员工所占比率、受训率等。因此人员问题涉及的成本是庞大的,包括:一是离退休人员处置成本;在转制前,事业单位并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意味着转制以后,对这些离退休人员要妥善处置。国家规定文化事业单位从转制之日起开始征缴相关保险费用,而以前的部分和相关离退休人员的工资都由国家补充。这样看来,由于转制使文化事业单位扔掉了一个大包袱。但是在处置过程中,由于存在着离退休人员工资差额,比如转制后普遍存在工资下降现象,可能会引起离退休人员的不满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发生,而增加成本。二是竞争力较差人员分流安置成本;综合考虑企业的人员需求量、人员的素质、岗位的要求和年龄等因素,由“因人设岗”转变为“因岗设人”,打破“铁饭碗”制度,一些竞争力较差的人员需要进行再就业或者分流安置。因此转制中综合考虑员工的需求度和满意度,明确劳动法规,建立合理安置机制,分析其安置成本,使企业和员工都可以平心转制,避免发生劳动纠纷,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支出和损失。三是培训成本;多数文化事业单位将员工作为一次性资源使用,据2002年调查显示“有近90%的新闻传媒人员‘从没有’或者‘极少有’脱产进修的机会,近一半‘从没有’或者‘极少有’聆听专家讲座的机会”。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企业跟上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那么员工的培训必然是改制中的重点。因此,改制中,企业需要制定培训计划,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高效培训。使培训费用的支出与取得成效相匹配,切不可流与形式,浪费或增加额外的培训成本。四是招聘成本;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必然要“以人为本”,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体人员素质。企业应合理设置岗位,设计简单有效的招聘流程,控制招聘费用,广泛甄选人才。使每一次招聘都切实有效,公平开放,保证稳固的、高效的、能使企业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

三、资产债务成本

很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之前都积压了一些问题,比如出版单位存库积压问题,还有单位存在一些不良资产和不良债务。在转制过程中,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4[15]号文件精神,国家允许对于不良资产和不良债务一次性核销,由国家来负担,这样使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因此在转制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彻底、严格的资产评估、查清债务、债权。如若不能一次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加大企业的负担,产生相关的成本费用。

四、关于税收、财政方面的成本问题

文化事业单位可以享受财政、税收方面的一些优惠政策,转制之后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并且国家在此基础上对于转制单位给了一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免税政策,财会人员应该积极学习,按照政策指导,避免企业不必要的财税成本。

除了上述转制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应考虑的成本之外,我认为在进行转制时还应考虑环境成本和财务成本。

环境成本包括企业转制过程中来自自然灾害、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等方面变化而带来的转制成本。自然灾害是任何企业包括文化事业单位长期防范并严加注意的灾害之一,特别在转企改制过程中,由于某些管理措施松散或者接交衔接不及时,可能会发生与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有关的成本。再者,文化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其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带来的相关成本,如国际环境、社会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利率、税收等方面的变化。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也是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目的之一,包括社会风气、消费趋势、整体素质水平等,因此在转制过程中前瞻性地考虑社会文化的变化,才能良好的控制转型的方向,提高转型的效率,控制成本。企业内控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参与人员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将转企改制作为一件大事,明确方向,在改制过程中不懈怠、不推诿,积极沟通,使转制有效地超既定目标推行,达到事半功倍,有效控制相关成本费用支出。

转企改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并降低成本,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运营机制。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费用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支持和自己的积累,转制过程中由于上述诸成本费用的存在,企业势必存在着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因此企业必须预算转制时期的成本耗费,明确资金缺口,确立其融资方式和融资途径,减少融资成本。并且制定可行有效地支付计划,使转企改制有条不紊的顺利实现。否则,在转型中可能由于各种成本因素使企业不能实现转制预期的财务收益,或者甚至使企业财务无法支持改制顺利完成,使改制陷入“泥潭”。

综上,只要严格标准、规范程序、控制风险,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才能顺应当前经济转型的大潮,才能使转企改制顺利的进行,才能促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昆.制度创立过程中的成本结构[J].当代社科视野,2002(6):35-36

[2]林勇.企业人员管理模式转型的目标选择与程序设计[J].甘肃社会科学,2002(6):127-128

[3]董文婷.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中财务管理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3

[4]蔡武.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情况报告[R].2012.10

[5]张静.传媒转型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柳斌杰.论文化体制改革[M].人民出版社,2013

[7]王吉发,侯强.企业转型的系统化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上一篇: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下一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