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精神点亮红色之旅

时间:2022-10-27 11:29:30

【摘 要】拍摄具有本土特色的电视纪录片是地方电视台在面临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寻找的突破点。本溪电视台关注本土特色文化,连续十几年拍摄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纪录片。《重走抗联路》讲述的是在本溪这块土地上与日寇殊死斗争的抗联将士们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弘扬抗联精神,打造红色旅游,提振市民奋斗信心,提升本溪的影响力。

【关键词】纪录片 抗联精神 本土特色 红色之旅

拍摄电视纪录片《重走抗联路》,对于我和摄制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来说,是一次洗涤灵魂的重生之旅,大半年的外景采访中,我们被抗联将士们“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同仇敌忾的联合精神”所感动,眼睛一次次湿润,心灵一次次被震撼,深切感受了抗联精神的实质和内涵,而我们也用实际行动发扬和践行了抗联精神,为本溪地区打造红色旅游提供了影像资料。

一、独特的选题策划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溪电视台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最终确定了东北抗联题材。然而,近年来,关于东北抗联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比比皆是,如何才能有所突破,或者说是有自己的特点呢?

摄制组成立以后,我们聘请了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为特约顾问,本溪市党史办孙诚主任和东北抗联馆馆长张鹏一为顾问,反复请教,并阅读了十多部相关书籍,掌握史实,采访笔记达十几万字。

通过学习,我们对东北抗联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长达14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最早,坚持独立抗战时间最长,敌我力量对比最为悬殊,斗争环境最为艰险,付出牺牲最为惨烈。东北抗联孤悬东北,孤军奋战,既没有政府支持,又没有正规编制,没有后勤补给。面对日伪无休止的军事讨伐,面对敌人残酷的集家归屯和经济封锁,面对东北的极寒天气和粮食断绝,东北抗联将士几乎陷入绝境,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但是,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抗联将士在艰苦卓绝斗争环境的考验面前,依旧信念坚定,矢志不渝,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环境,不畏惧、不退缩、不屈服、不妥协、不放弃、不投降,挑战人类生理极限,坚持对日作战到底,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在这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也孕育和产生了东北抗联精神。

在这支钢铁队伍中,就有很多本溪籍和在本桓土地上浴血奋战的英烈,邓铁梅、苗可秀、黄拱宸、李相山、解麟阁、隋相生等等这些本溪土生土长的抗联英雄,是本溪的骄傲,更是本溪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将《重走抗联路》的拍摄内容确定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本溪抗战的历史――这一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内容,即1934年2月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一军一师挺进本桓,到1939年底因日伪军的疯狂剿杀,尤其是一师师长程斌等人的叛变,导致抗联遭到毁灭性打击,最终撤出本桓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止,5年多的战斗历程,通过《抗日烽火》《红色地盘》《密营作证》《铁军出击》《西征壮歌》《艰苦岁月》和《民族之光》以及《后记》八集纪录片,讲述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唐聚五、宋铁岩、苗可秀、邓铁梅、李相山、解麟阁、李红光、隋相生、李敏焕等抗联英雄的故事,再现那段历史。

这样的选题具有地方特色,凸显地域特点,也有别于同类题材。

二、艰苦的拍摄历程

《重走抗联路》的外景拍摄于2015年2月3日在老秃顶子山开机,这是一次艰苦的拍摄历程,跨越五省九县,行程上万公里,历时半年之久,摄制组尽可能详细纪录抗联将士在辽东大地上浴血奋战的艰难岁月,定格每一个壮烈的瞬间。

海拔1367米的老秃顶子山号称“辽宁屋脊”,是东北抗联挺进本桓后就最早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地方。2月3日,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摄制组登上老秃顶子山拍摄。凛冽的寒风、没膝的积雪、茫茫林海雪原,我们体会着当年抗联斗争的艰辛与惨烈。

2月11日,是农历的小年,也是著名抗日将领宋铁岩牺牲的纪念日。摄制组开进和尚帽子大山,寻找宋铁岩烈士墓。然而,由于大雪封山,又没有向导,手机也没有信号,我们在积雪厚达半米、人迹罕至的大山中走了三个多小时,因走错方向而没能找到宋铁岩烈士墓。带着饥饿、寒冷、疲惫、失望,最终我们只好遗憾下山。

在半年多的采访中,《重走抗联路》摄制组深切感受着我们的祖辈,在辽东这块黑土地上那种不畏强敌、舍生取义、保家卫国、抗日救亡的浩然正气。

整部片子史料详尽,内容充实。

三、精心的后期制作

作为地方台,尽管我们没有央视和卫视媒体那样高端、前卫的制作设备和制作人才,但是《重走抗联路》的后期制作我们还是倾尽所能,采用了三维特技制作等多种后期制作手段,片子的配乐也是采用音乐原创,尽可能将好的效果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整个后期制作耗时近三个月。

四、地方电视台的本土化特色

挖掘本土资源,有针对性地策划纪录片,是本溪电视台多年来孜孜不倦坚持的原则,也是地方电视台保持相应的收视率的出路。从2003年开始,我们先后拍摄了《太子河文明》《燕东胜境》《本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录》等纪录片,发掘本土特色资源,弘扬地域文化,这些纪录片不仅提高了本溪电视台的收视率,扩大了影响,也对本溪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了宣传和弘扬。

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尽管地方台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短板,比如资金不足、设备不够先进、特技制作手段不够超前、专业人才不多等等,但是地方台也有着不可多得的优势,有着独特的视角、素材的占有、拍摄的便利等,对历史的解读拥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审美呈现,采用纪录手法拍摄也可以扬长避短。《重走抗路》题材独树一帜,用丰富翔实的史据、实物、文字记录,以及后人的讲述,支撑起了这部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的是及时、抢救性的拍摄。

五、弘扬抗联精神,打造红色之旅

2016年,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光明日报社、光明网共同策划了“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程活动。8月12日,抗联研究专家、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张鹏一作为第四十四场嘉宾,做了题为《东北抗联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的演讲。东北抗联精神和位于本溪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再度走入人们的视野。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自信和力量的源泉,也是引领一个民族发展和自强的旗帜。东北抗联精神,根植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血火硝烟之中,产生于白山黑水这片沃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大型电视纪录片《重走抗联路》旨在通过再现抗联一军一师在本桓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的过程和对那段历史的追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发掘蕴含在白山黑水之中的抗联精神的深刻文化内涵,记述红色经典,开启红色之旅。

《重走抗联路》在开篇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当秋风将丝丝凉意吹进辽东大山,枫叶便如火如茶般燃烧起来,以饱经风霜的磨砺,装点着漫山秋景的瑰丽。层层叠叠的红叶铺展在山脉溪边,苍穹间漫溢着红光,妖娆多姿,耀眼夺目。徜徉在这风景如画的大山之中,您可曾想到,这份安宁与祥和,是千万抗联将士势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开篇就将本溪的自然景观与抗联英烈联系起来,将抗联与本溪的旅游紧密相联。

本溪拥有很多与抗联有关的红色旅游景点,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两次西征会议遗址、靖宇石、老边沟抗联密营遗址、老秃顶抗联一军教导团遗址,宋铁岩、邓铁梅、李敏焕、隋相生等烈士纪念碑以及中共南满省委机关遗址等。尤其是位于本溪县小市镇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是由命名的部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5月建成开馆。抗联馆以东北抗联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战役为线索,通过大量的史料、照片、图表、文物、实物以及抗联浮雕、场景复原等形式,全面、真实、准确、系统地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生动再现了东北抗联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是目前全国抗联史实陈列馆中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陈列馆。这一切,都成为本溪红色之旅的重要景点。抗联精神点亮了这些红色之旅,也成为指引本溪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各种困难的核心价值。而《重走抗联路》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将这些红色旅游景点串联起来的经典之作,更为开启本溪红色之旅奠定了根基。

本溪市党史办主任孙诚这样定义抗联精神:“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是东北抗联对国家民族大义的使命担当,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支撑着东北抗联对艰苦卓绝斗争环境的顽强坚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是对东北抗联浴血强敌、慷慨赴死的生命礼赞,同仇敌忾的联合精神是东北抗联克敌制胜的必由之路。”因此,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正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拍摄本部纪录片的最大意义。

(作者挝唬罕鞠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 孙诚:《论东北抗联精神》 作者:本溪市党史办;[2] 李淼:《浅析东北抗联的精神文化特征及现实意义》 作者: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

上一篇:论法制新闻报道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下一篇:试论如何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