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10-27 09:56:02

赣州市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导读:综述了目前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取得的进展.阐述了赣州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加工水平弱、组织化程度低、土地流转难度大、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最后从明确目标定位、谋划产业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建设规模基地、培育龙头企业、科学技术支撑、产品质量监管、构建物流体系8个方面对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赣州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是江西省的农业大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赣州农业用地360万hm2,占全市面积13.7%;农业人口737.6万人,占全市人口79.6%。赣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市,农业生产盲目性大、科技含量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因而大力发展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赣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调研的通知》(赣市办发电[2015]59号)要求,赣州市农业和粮食局专门成立蔬菜产业发展调研组,采取“走上去、走出去、走下去”调研的方式,主动与省厅进行产业规划对接,先后赴寿光、乐平等地外埠考察,通过深入农户、企业和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了解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蔬菜生产快速发展、品种日趋丰富、市场流通活跃,已经成为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特别是在奖补政策牵引下,赣州市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逐步呈现出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态势,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有效供给、功能多样、优质高效的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1.1N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实现稳定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1.46万hm2、总产量285.30万t、产量水平达24.89 t/hm2,分别比2010年增加3.16%、4.31%、1.09%: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1/3以上,蔬菜产业与粮食、脐橙、畜牧、渔业一起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占全省1/5左右,均位居全省第一。

1.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建成集约化蔬菜育苗中心5个,培育育苗大户500多户,每年选育和引进推广新品种150多个,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转化率达到90%以上。蔬菜种植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南北品种齐备,国内外品种兼有,精细菜、大路菜、保健菜搭配,常规品种、反季节品种互补。地方名优特色菜基地和品牌逐步形成,信丰县小辣椒年生产面积0.13万hm2,年产鲜椒4万余t,是江南主要的辣椒产业种植基地之一;全南县发展高山蔬菜专业村30多个:以安远县为代表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品远销欧美。

1.3优势种植区域逐步形成

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0.67万hm2以上的有南康、信丰、龙南、全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8个县(市、区),种植面积7.56万hm2,总产量199万t,分别占全市县(市、区)总个数、播种面积和蔬菜总产量的42%、65.93%和69.76%。同时,蔬菜产业逐步向适宜地区和优势区域集聚。大棚蔬菜主要集中在105、206、319国道沿线及保障中心城区蔬菜供给的11个重点县(市、区)。

1.4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2015年,全市3.33 hm2规模以上蔬菜基地推广使用大棚、喷滴灌等设施面积0.2万多hm2,占规模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的57%,是2010年的4倍多:有产品预冷藏库48座。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立体栽培、小型耕作机械、水肥一体化和物联网应用等技术广泛推广应用,预冷设施、分级包装等设施得到配套建设,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1.5质量安全水平有效提升

坚持严把生产源头关,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监管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目前全市建立市级检测中心1个,县级质检站18个,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室283个。积极推进蔬菜基地自检室建设,初步构建市、县乡和生产基地四级检测体系,并将6.67 hm2以上蔬菜基地全部纳入监管监测范围,提高检测覆盖面,蔬菜质量安全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全市抽样检测蔬菜合格率达99%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排在全省前列。

1.6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增强

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为粮食作物的21%左右,而蔬菜产值(66亿元)却占粮食作物产值的64%左右。据赣县五云镇、章贡区水东镇和部分蔬菜基地的典型调查,每667 m2露地蔬菜年纯收益一般在3 000~5 000元,比水稻多3~5倍:每667 m2设施蔬菜效益一般可达5 000~10 000元,高的可达3万元以上,是水稻的10~20倍。2015年全市蔬菜纯收入约50亿元,对全市农民人均增收的贡献额约654元,逐渐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之一。

2赣州市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2.1产业加工水平弱

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蔬菜产业的效益,生产环节占25%,流通环节占42%,加工环节占33%。赣州市蔬菜以鲜销为主,加工水平较低。目前全市蔬菜加工企业仅17家,年蔬菜加工量不及总产量的3%。现有加工产品以腌制为主,使用传统工艺,缺乏生产标准,难以进入外地市场。包装营销、净菜加工、冷链运输仍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涉及的市场、信息、科研等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2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全市建立蔬菜合作社370多个,仅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8%左右,吸纳合作社成员不足1万人。从生产环节看,相当一部分蔬菜生产区域种植品种单一、结构趋同,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流通环节看,目前基本依靠菜贩子上门收购或直接运至市场销售,因而普遍存在压级压价、拒收停销等现象。而流通环节越多,转手次数越多,直接导致菜农所得的收益减少,蔬菜的价格差也越来越大。

2.3土地保有量低、流转难度大

目前全市人均耕地保有量420.21 m2,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6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质量较差,丘陵梯田、高排田、冷水田等低产田占1/3多。此外,农村土地承包实行好差搭配,户内土地田块分散、细碎,随着当前农民对土地保障预期的持续升温,调整和流转的难度越来越大。

2.4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大多农民不愿意对流转出的土地进行平整,基地业主也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大部分蔬菜基地水、电、路等相应配套设施不完善,抗灾减灾能力不强,靠天吃饭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了蔬菜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2.5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赣州市只有五龙一家蔬菜批发市场,规模小、设施差,日均蔬菜批发量不过1 500 t,难于发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与产品的作用,蔬菜“卖难”问题突出存在。农贸市场、便民菜店等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分级、包装、结算等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比例低,经营交易方式落后。产地批发市场少,部分蔬菜生产大县缺乏基本的市场设施,多是地头、马路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弱,流通效率不高。

3发展对策

3.1明确定位与目标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遵循自然、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33万hm2、保障中心城区供给蔬菜生产基地4 000 hm2;全市年度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33万hm2,蔬菜总产量达到360万t,总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蔬菜年增收800元以上,占当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以上。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把赣州建成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蔬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

3.2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凸显区域特色

综合赣州市土壤类型、产业基础、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结合赣州城市总体发展等规划,着力打造“一带三区”的蔬菜产业布局,其中“一带”即赣定高速沿线蔬菜产业带,是按照农业部建设大广高速蔬菜产业带的规划布局,沿赣定高速沿线县(区)和乡镇,发展规模蔬菜基地和加工业,通过串点成线,打造集生产、观光为一体的现代蔬菜产业带:“三区”分别是中心城区蔬菜保障区、东南沿海地区蔬菜外销区、自保平衡蔬菜供应区。

3.3优化品种结构,确保蔬菜均衡产出

一是发挥蔬菜协会、合作社的作用,强化蔬菜基地生产信息收集与分析,引导蔬菜种植主体瞄准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品种。二是重点抓好大棚早春蔬菜、秋季露地蔬菜、冬闲地轮作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品种结构和生产季节均衡分布。三是保障蔬菜均衡供给。按照错类发展、错季发展的要求,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均衡和拉长上市时间,确保常年蔬菜上市总量的基本稳定。

3.4加快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规模经营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发展蔬菜家庭农场和2.00~3.33 hm2适度规模的蔬菜种植和生产。大力推进基地建设,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建设一批带动型蔬菜基地。坚持“一村一品”规划、集中连片种植,发展一批蔬菜专业村(组)。适应蔬菜基地规模化、设施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加快建设区域性蔬菜种苗繁育中心,推广蔬菜大棚设施栽培,提高育苗质量和统一供苗能力,有效解决蔬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波动大、风险大的难题。积极改善基地生产条件,统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改善蔬菜种植区域灌溉水渠、生产用电、道路通达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水平。

3.5培育壮大龙头,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支持蔬菜种植面积在200 hm2以上的乡镇和66.67 hm2以上的村建立蔬菜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营行为,保障菜农合法权益。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专业村组)+农户”等蔬菜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稳定产销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冷贮设施建设,提高蔬菜贮藏保鲜能力。扶持加工企业改造和更新设备,完善蔬菜产、贮、销冷藏链,延长蔬菜供应时间,实现蔬菜供给“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培育和壮大一批联结生产基地,鼓励蔬菜加工企业开展冷冻脱水、净菜包装、干制腌制等: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强化“三品一标”蔬菜基地认证及标志管理,推进蔬菜产品品牌培育和整合,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全力提升蔬菜产业的竞争能力。

3.6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建设蔬菜科技园区。抓住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百县百园”建设契机,引导各县(市、区)建设一批蔬菜产业园,引进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和种菜大户进园生产:分别建成一个集中连片蔬菜标准园,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平台和科技示范的基地。二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充实和配强技术力量,强化田间地头服务指导。原则上蔬菜重点乡镇应配备一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常年种菜66.67 hm2以上的专业村(组),由县一级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统一聘用配备蔬菜技术人员。支持龙头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与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的联系合作,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通过聘请技术顾问和开展技能培训等形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重视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使其标准化生产,并集成良种育苗,高产栽培、质量安全保障、远程监控等现代蔬菜产业技术。

3.7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产品消费安全

一是强化投入品管控。持续开展农资使用专项整治,强化农资常态监督管理。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推进“放心农资”进基地进村(组),从严把好蔬菜生产投入品准入关口。二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加强蔬菜基地土壤、水源等环境监测,严禁在有重金属等污染的田块种植蔬菜。推进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制定蔬菜种植加工技术规范,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建立生产记录和销售台账,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溯。三是强化监督抽检。加强蔬菜基地日常监管力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将6.67 hm2以上蔬菜基地全部纳入监管监测范围,配备检测人员和设备,增加抽检频次,建立监管档案。四是实行信息通报制度。加快建立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定期蔬菜质量信息,督促生产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推进蔬菜质量安全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3.8构建流通体系,提高蔬菜市场化水平

一是加快建设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便民菜店,加快赣州市中心城区蔬菜一级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南北蔬菜果品交易市场业态提升,完善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交易系统,使之成为保障赣州、辐射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型现代化蔬菜批发交易市场。C合考虑居住人口、消费群体、市场环境、辐射范围等因素,在中心城区统一规划建设以蔬菜销售为主的农贸市场和便民菜店,补充和完善市场服务网络。二是积极培育新型流通业态。扶持工商企业及社会力量从事蔬菜配送、采后保鲜、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业务。引导企业、学校、酒店、社区居民与蔬菜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直供直销,实现生产与销售无缝对接。三是强化信息引导服务。加快建立蔬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充分发挥调节蔬菜供求、质量引导、预测预报等作用,构建以现代营销方式和技术手段为支撑,高效畅通、便民利民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

上一篇:河北地区大棚秋延后茄子高效栽培技术 下一篇:如何补齐优质大众文化产品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