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拐杖,返“本”归元

时间:2022-10-27 06:48:58

文言文教学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缺乏基本的文言环境,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很吃力,有的甚至对文言文产生一种逆反和恐惧心理。为解决自己的这些烦恼,很多认真的学生采取了购买翻译书的办法,课前课后都死啃翻译书,将课文的全文翻译和文言现象总结牢牢记住,以此来完成教师的考查和平时的练习。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呢?笔者认为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一、机械记忆,毫不得法

学生阅读翻译书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而是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翻译书都是将译文一字不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知道译文就行了,所以他们不惜一切地将译文背下来,并不去探究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没有效率的,也是很不明智的。

二、自以为是,进入误区

因为了解了译文和有关的文言现象总结,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在上课时较为活跃,并且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知无不言,平时贴近书本的考试也能得心应手。于是,我们的学生开始进入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文言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殊不知他们只是完成了一个背诵工作,其中的精华部分并没有掌握,可以说是因小失大。

三、淡化听讲,得不偿失

学生有了以上的错误认识之后,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文言文的怠慢情绪,他认为上课听不听都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课后有一件法宝——翻译书,“一书在手,万事不求”啊,这样的情绪,不仅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大影响,甚至说对整个语文学习都极为不利。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我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消除这种翻译书泛滥现象。翻译书就好比拐杖,学生老依靠拐杖走路,等有一天他不能使用拐杖时,就再也无法正常走路了。所以,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不要使用翻译书,如果需要翻译书,那么就将你的课本变为翻译书。而这一变化过程就是真正学习文言文的过程。那么,在失去翻译书这一“灵丹妙药”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文言文呢?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 但笔者认为,关注注释、解读注释、研究注释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太注重文下注释,认真的学生也只是读读背背而已。他们有这样一个意识:反正书下有了注释了,我不需要去多花心思琢磨,如果要翻译直接照抄就行了。其实他们忽视了凡是有注释的字词往往是难以理解的,是课堂上的研究重点,一旦扫清了这些字词障碍,翻译可以说是非常容易的。对于注释一般有这样几种处理方式:

一、大致了解

这一要求是针对那些名词性的注释而言的。例如,有关于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作品介绍,文中人物介绍,地点说明,官名解释等等。这些注释给我们把握文章内容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二、准确掌握,绝不含糊

这一要求是针对那些重点字词的注释而言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一积累主要指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谁的字词掌握较多,谁就占有了翻译文言文的先机。所以对这些字词我们是不能打任何折扣的。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注释(1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这句话的翻译对大部分同学而言都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但在考试时,却成为学生的一个重大失分点,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往往都关注整句话的翻译,而忽视了“是”这个字的解释。而这恰恰是学生的知识盲点。所以,我们在看这类注释时要好好关注字词,不要让原文翻译遮蔽了我们的眼睛。

三、仔细琢磨,坚持直译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注释只是注释,它和翻译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有很多注释虽然看似是翻译,其实加入了编者的理解,所以并不符合我们直译的要求,对于这类注释,我们应该仔细辨别,坚持字字对译的原则,把文言文学习落到实处。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没有什么“终南捷径”,所以我们不要只想通过翻译书来完成三年的文言学习,那只是一根虚无的拐杖,真正的财富在我们的课本当中,只有我们充分利用了它,文言文学习才可能获得质的飞跃。

上一篇: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根源探索 下一篇:语文教学“情”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