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县实施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时间:2022-10-27 06:37:18

延庆县实施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摘 要】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依据。北京市延庆县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示范县,于2006年9月依据市教委《关于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组织初中校开展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形成了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保障、运行机制和方法策略等。2011年6月,为进一步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观察等方式,对延庆县推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方式、内容及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完善制度和改进实施策略,有效提高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13-02

2006年9月,延庆县教委根据本县初中实际制订了《延庆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并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组织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定保障、运行机制,方法策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1年6月,为进一步推进延庆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观察等方式,对延庆县推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方式、内容及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完善制度和改进实施策略,有效提高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改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延庆县作为国家级课改示范县,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力求提高延庆县教育质量,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态度是人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等方面的评价。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生命,态度决定高度,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对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到85.3%的教师、90.6%的领导、68.6%的学生和75%的家长都比较赞成和支持综合素质评价。各级领导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宣传、培训,建立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各校的工作安排科学合理,评价主体认识到位。但还有少部分表示不太理解,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认识,确保此项工作科学、规范地实施。

二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

北京市教委就各项指标应采用哪些评价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见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日常工作观察及文本分析等了解到:有83.9%的教师会经常采用日常观察评价和68.3%的教师采用活动展示评价,59.5%的教师会选择监测评价,只有36.6%的教师会选择档案袋评价,还有一部分教师会选择才艺展示评价(41.0%)、社会实践评价(42.2%)、谈话评价(36.9%)等。教师们对评价方式有一定的认识,较多使用显性的评价方法,对于复杂、隐性不好操作的方法置之不理。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要求各校教师在市教委各项指标评价方法的明确规定下,结合本县、本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每项评价指标选择合理的、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延庆教育教学质量。

各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对照表

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方法和形式(工具)

思想道德 情境测验、日常观察记录、档案袋评价

学业成就 纸笔测验、情境测验、问卷调查、档案袋评价

身体健康 问卷调查、身体形态测量、身体机能测量、身体素质测量

心理健康 情境测验、调查问卷、日常观察记录、人物推选卡

个性发展 活动展示评价、作品集评价

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体现为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指标评价内容应包含国家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全面但不意味“面面俱到”。还要结合本区县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将每项内容从不同要素进行细化,反映其可操作,但要避免照搬评价项目。延庆县认为北京市确定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五个评价指标能够体现延庆县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为了使工作更具操作性,将其细化成56项评价要素。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全面性调查显示:78.1%的教师和89.7%的学生认为较全面、可操作,符合发展性原则,既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关注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重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80.3%的教师和78.1%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最重视的是“学业成就”评价,最不重视的是“个性发展”评价;67.3%的教师和40.8%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最重要,其他四个选项比例很低。在考试制度改革还未完善的今天,无论素质教育、新课改喊得如何响亮,还是扭转不了分数决定学生命运的理念,在评价工作中各校明显重视“学业成就”,针对其他四个方面的评价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所以要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

评价结果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实际状况的关键环节,就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如何与中考挂钩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1.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评价结果是否真实,直接影响评价效果和信度,制约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加强对评价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素养,促使评价结果真实可信。对结果真实性的调查结果显示:78.5%的教师和66.6%的学生都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水平,还有33.4%的学生对此持保留态度。针对此结果我们进行了反思,认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2.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挂钩

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挂钩,能促进评价工作的落实,引起教师、学生、社会的高度重视。调查也显示:59.1%的教师和60.1%的学生都赞成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学生的依据。如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选拔相结合。评价结果不失真变味,评价内容更加具体明确易操作,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各评价机构更加发挥其管理、督导、监控作用,评价制度更有力度和效度,评价者客观公正,平时行为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减少评价的主观性。

3.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

通过对《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对不同的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分别以“等级”、“百分制”、“书面语言”描述表示。如思想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学业情感,体育锻炼习惯、个人健康技能的掌握,自我认识、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等指标的评价结果,用评价量表、调查问卷、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通过分析评价信息形成毕业生评价结果,用“等级”表示;知识技能评价结果,用考试法搜集评价信息,将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综合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指标,用测量器材搜集评价信息,形成评价结果,用“百分制”表示;特长、有新意的劳动和活动成果等的评价结果,用文献资料法搜集评价信息,将学生三年来获奖、受表彰的事实进行汇总形成毕业评价结果,用“书面语言”描述表示。

班主任对学生三年来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性发展达到的水平作出全面评价,特别要肯定学生的优势和发展潜能,并明确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更有效地推进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就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构建评价管理机制,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实施,促使评价工作更加公平、公正,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第一,构建评价管理机制。为了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和顺利推进,应建立区(县)级评价领导机构、学校评价委员会、班级评价小组三级评价组织。区(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教研员、教师、家长等组成。其职责包括制订和审核评价的规章制度,指导各校评价工作,监控评价程序,接受和处理各界人士的咨询、申诉与举报,纠正评价中的错误,查处违规行为。校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由校长、教师、家长等组成。其主要职责是:首先,落实县教委制订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依据县实施方案制订本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确认各班成立的评价小组成员;监督各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情况,并确认各班的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反馈;接受学生与家长的咨询与申诉。学校评价委员会确定聘任综合素质评价者,每个班成立一个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小组成员人数应为3~5人,不得少于3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要在本班教学至少1年,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工作认真,又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其职责是:依据学校评价委员会工作要求制订班级评价方案;组织好本班学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平台填写,评价结果确认、反馈等工作,接受家长的咨询。

第二,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十分繁杂而又敏感的工作,事关重大。要采取电视、报纸、广播、座谈、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阐明综合素质的含义及评价工作的意义,尤其向家长说明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界的顾虑,争取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手段,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依据《北京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科学、规范开展此项工作,建立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公示制度、监控制度和举报申诉制度,加强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反馈评价情况,确保评价工作正确有效。

参考文献

[1]马伟彬、苗培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76~79

[2]张远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反思与对策[J].考试研究,2008(4):16~34

[3]赵德成.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7):49~52

上一篇:军事训练中400米障碍科目损伤规律的研究 下一篇:“80后”辅导员在“90后”大学生中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