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发展小龙虾产业的探索与启示

时间:2022-10-27 04:19:56

潜江市发展小龙虾产业的探索与启示

摘要:从科技、政策、龙头企业、产业部门、中介组织、餐饮、品牌、质量和“互联网+”思维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潜江市发展小龙虾产业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开发的经验与启示,其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全方位拓展和科学谋划,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潜江小龙虾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小龙虾;产业;探索;启示;潜江市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1-295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61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武汉城市圈的成员单位,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鱼米之乡”的美誉。版图面积2 004 km2,跨东经112°29′―113°01′,北纬30°04′―30°39′。境内无山、无丘陵,呈现出河渠交织、堤防纵横、滩堤突起、垸田低平、碟状湖池错落其间的平原地貌景观,平原地貌占总面积98.66%,平岗地貌占1.34%。地面高程24~38 m,地势低平,潜江市地形地貌是江汉平原最典型的平原水网湖区地貌。全市耕地面积7.2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5.9%,属河湖相沉积物和现代河流冲积物组成的冲积平地。据农业系统土壤普查成果显示,潜江市总体土质较好,pH适中;土壤可分为水稻土、潮土、黄棕壤土、草甸土、沼泽土5个土类。水稻土和潮土分布面积最大,占土地面积的99.89%,其质量及土层适合各种农作物。潜江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 945~1 988 h,日照百分率45%,太阳辐射总量451 kj/cm2,降雨量1 188 mm,降水日130 d左右,平均温度16.1 ℃,无霜期250 d左右,≥10 ℃的活动积温4 949~4 999 ℃,平均风速2.17 m/s。境内有长江水系、汉江水系两大水系,河网密度为245 m/km2;有湖泊5个,正常水位时湖水面积32.36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6%,汛期蓄积能力强,排涝河道通畅。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62.45亿m3,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资源。现有水域面积2.67万hm2,宜渔低湖田1.33万hm2。特有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潜江小龙虾尾肥体壮、爪粗壳亮、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1,2]。潜江市也因此获得“中国小龙虾之乡”和“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的殊荣[3]。享有“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的美誉[4]。

潜江市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政策扶持、产业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科技指导”的工作思路,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从养殖、种植,到加工、贸易,再到餐饮、服务、物流等,采取“科技推动、政策促动、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培育中介、做强餐饮、品牌驱动、严控质量、信息拉动、以节会友”等措施,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小龙虾全产业链,打造世界小龙虾产业之都。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潜江小龙虾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生态养殖、加工出口、健康餐饮、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产城融合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成为富民强市的第一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示范产业、“接二连三”的第一综合产业。并已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典范,正在向更大更强产业目标迈进。2015年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2.33万hm2(其中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10万hm2,小龙虾池塘专养面积0.13万hm2,小龙虾池塘混养面积0.10万hm2),比2010年增加1.32万hm2;小龙虾产量达到6.00万t,比2010年增加3.49万t;小龙虾养殖产值达到18.0亿元,比2010年增加14.3亿元;2015年小龙虾苗种销售10亿尾,苗种产值1.2亿元;2015年小龙虾出口创汇1.40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0.49亿美元;2015年潜江小龙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50亿元。从事养殖、物流、加工、餐饮等服务行业就业人员7万人。

1 潜江市小龙虾产业成效

1.1 科技推动,探索“虾稻共作”种养新模式

潜江市是“虾稻连作”的发源地。2001年起步,到2008年发展到1.2万hm2。2010年开始,潜江市农业、水产科技人员在原有模式基础上进研究探索,创新发展出“虾稻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的目标[5]。2015年“虾稻共作”产小龙虾3 000 kg/hm2、水稻9 390 kg/hm2,净收入6万元/hm2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增加4.5万元/hm2以上,比“虾稻连作”增加2.7万元/hm2以上,小龙虾养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虾稻共作”现已成为潜江市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特色、最有潜力、农民增收最明显的富民产业,被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

1.2 政策促动,壮大“虾稻共作”基地规模

潜江市围绕“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基地、争创大品牌、做好大服务、促进大发展”的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潜江龙虾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虾稻共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市财政每年拿出1 200多万元对发展“虾稻共作”给予奖励,鼓励种养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建基地,壮大基地规模。对实施“虾稻共作”改造的农田,按照600元/hm2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6]。同时,用于整合小农水、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的财政支农资金达2.8亿元以上,支持农田标准化改造,加快“虾稻共作”基地建设。截至2015年12月,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2.1万hm2,其中“虾稻共作”1.33万hm2,高标准建成5个万亩以上的连片基地,26个千亩以上的连片基地。

1.3 龙头带动,拓展虾稻发展空间

潜江市现有小龙虾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30万t。湖北莱克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面积760 hm2的国家级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创立潜江市小龙虾创新团队,解决小龙虾苗种问题;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从精深加工入手,成立华山博士后工作站,加快甲壳素及其衍生品的研发,延伸小龙虾产业链,提高小龙虾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华山水产2015年生产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等甲壳素衍生制品4 000 t,全年实现销售20.2亿元;可年产氨糖、壳聚糖、壳寡糖片剂等甲壳素保健品50亿粒,新增产值15亿元。全市现有“虾乡稻”大米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30万t。湖北虾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把“虾稻共作”生产的优质、生态、无残留大米,运用现代营销和信息技术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中,对“虾稻共作”生产的水稻实行加价收购,让利于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拓展“虾稻共作”的发展空间,提升小龙虾、“虾乡稻”大米品牌档次,促进“虾稻共作”快速发展。

1.4 部门联动,解决小龙虾产业发展实际问题

潜江市坚持“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上下左右整体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做好发展“虾稻共作”服务工作。把“虾稻共作”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对接,组织标准化生产。农业、水产部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做好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咨询与跟踪服务等工作,及时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程做好计划财务预算、项目申报、监督和跟踪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水务部门科学调度水利资源,确保“虾稻共作”基地冬季水源有保障;财政部门把“虾稻共作”“以奖代补”政策纳入常态机制,给予长期扶持;电力部门优先搞好“虾稻共作”基地电力配套建设;交通部门优先完善“虾稻共作”基地道路改造升级;潜江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全市推行欣农贷――虾稻共作产品贷款业务,解决农民发展“虾稻共作”资金困难的问题;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在湖北省率先开展小龙虾养殖保险业务,面积达到1 333.3 hm2,提高了农民发展“虾稻共作”的抗风险能力。

1.5 培育中介组织,不断健全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市场运作”的方式,成立了潜江市水产品产销协会、湖北小龙虾产业协会、潜江楚江红小龙虾养殖合作社、潜江“虾乡稻”大米加工协会等88家水产品(小龙虾)、水稻(大米)种养、收储、加工、销售、物流等中介服务组织,覆盖全市,有会员2.5万余人。中介组织的发展壮大为企业和农户建立了纽带,密切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了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1.6 做强餐饮,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潜江市采用当地产的淡水小龙虾为原料,以特有的“油焖”烹饪方法制作的“潜江油焖大虾”,2011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名菜”称号。潜江市现有小龙虾餐饮店大小千余家,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余万人次,其中“小李子”、“利荣”、“虾皇”等餐饮企业是最为突出的代表,日接纳食客可达2万人。近年来,一个庞大、完整的小龙虾餐饮链在潜江迅猛崛起,从采购、清洗、烹饪、调料加工、外卖包装盒到吃龙虾用的围兜、手套等应有尽有。潜江百姓在小龙虾产业链中“就龙虾业、吃龙虾饭、发龙虾财、享龙虾乐”,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回报。

1.7 品牌驱动,提升产业综合实力

潜江市牢固树立“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软实力”的理念,加强“潜江龙虾”鲜活品牌;“良仁”、“楚江红”等小龙虾加工品牌;“虾乡稻”、“水乡虾稻”等优质大米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与推广,不断提升“虾稻共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美誉度。2012年“潜江龙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2013年“潜江龙虾”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良仁”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楚江红”小龙虾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7]。2013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潜江“中国小龙虾美食之乡”称号;“虾乡稻”大米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1.8 严控质量,确保小龙虾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积极探索和建立小龙虾从繁殖到种养、加工、餐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由潜江市主持起草的《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育技术规程》、参与起草的《克氏原螯虾虾稻轮作养殖技术规程》已成为湖北省地方标准,主持起草的《潜江龙虾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已由中国渔业协会实施,起草的湖北省地方标准《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已进入专家评审阶段。

潜江市以创建全国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县为契机,制订和完善《水产养殖用药管理实施方案》,以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入户工作,并建立水产养殖登记制度、处方制度、用药记录制度、休药期制度、渔药准入制度等5项制度。实施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小龙虾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包装、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潜江市建立了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准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了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渔业环境监管、水质在线监控和水生动物病害远程诊疗“四位一体”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引导龙头企业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鼓励企业建立GAP生产体系和产品质量信息追溯系统。加强对小龙虾产品质量日常安全监管,确保全市小龙虾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来源追根可溯,实现小龙虾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9 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打造小龙虾产业升级版

以“打造中国最大的龙虾电商平台,建设全球龙虾网购中心”为目标的中国虾谷网、潜江潜网电商等电商企业定位于建设“互联网+小龙虾+虾乡稻”的垂直电商平台,实施B2B/B2C和线上线下(O2O)结合模式,线上平台订购,线下市场派送,保障小龙虾、虾乡稻米迅速走向全国、卖向世界。目前,互联网销售产品与服务项目包括鲜活虾、苗种虾、熟食虾、加工虾;虾乡稻系列大米、餐饮预订、技术咨询;信息交流、产品研发等。现已完成平台的订单系统、支付系统和详情页面建设,国内注册用户达60个。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宣传,质量可全程追溯;省内订单当日送达,省外次日送达,边远地区24 h送达。

上一篇:银行业稳健发展 总资产超200万亿元 下一篇:发挥“CUP”作用帮扶学业困难学生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