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问题意识、实现“五问”目标

时间:2022-10-27 03:58:51

发掘问题意识、实现“五问”目标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培养学生的模式是,老师将书本知识讲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记忆,考试时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再还原,这样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不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片面追求课堂高效性。学生课业负担繁重,重复所谓的标准训练,使精力集中在机械记忆,缺少时间、精力去研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三不问”现象。不敢问、不会问、不善问。致使很多人失去问题意识、变成知识的容器,结果是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却不能发现问题,创新潜能被埋没。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问题的产生有初步了解,会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欲望,探索其发生,发展的原因,通常问题的产生,按其情况分为三大类,而呈现型类型、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呈现问题是指将一个现成的问题,提供给解决者考虑,这是学生常见的问题情况,提供创造思维空间很小。发现型问题,是指学生根据素材,自己发现,指出问题,探索问题。往往高层次的发现问题,能导致重大的科学发现。创造型问题,指人们发明,创造之前不存在的,是科学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因此如何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教育理论家汪刘全先生在其《现代教学论》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教我们如何提高学生思能力,他概括为10个字,总结为“五问”,即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好问、乐问。本人结合物理教学实际谈谈自己我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趣味实验激发“想问”

物理一门的实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因此利用新颖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往往事半功倍。例如,学气压时,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较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处,他们会惊喜的发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入瓶中。面对意想不到的现象,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许多问题。

二、创设良好氛围培养“敢问”

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导致学生不敢问。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削弱“高效性”,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控制性和暗示性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问。教师在教学中要艺术地运用语言和体势,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增强师生对话,增强问题意识,促进思维能力提高。

三、注重科学引导学会“善问”

善于提问是科学探索活动的助跑器,让学生在步步深入的问题中得到历练,有经验的教师常从以下的方面帮助提问。(1)问题反思法,我的错误是什么?(2)回忆法,以前碰到过类似情况吗?(3)对比法,自己和别人的想法有哪些异同?(4)假设法,如果不这样做能行吗?(5)类推法,这样做法还适合哪些情况?(6)问题探索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学习的活动。它一反过去学生总是被动的等待教师出题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中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家中在使用大功率电炉时,刚接入电路,保险丝烧断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逐步实验探索:为什么保险丝熔断了?为什么电流大保险丝会烧断?电流的热效应于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等。

四、及时总结表扬激励“好问”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扣住学生所问,进行教学目标和程序设计,及时鼓励学生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在回答问题时,要敢于说“不知道”充分引导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讨论。得到结论。同时,笔者在课堂上建立“问题宝库”下课时把各种问题,连同提问姓名光荣记入宝库。每隔一段时间,评出“金问奖”颁发奖品。通过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问题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变得爱问、好问。

五、结合生活实际形成“乐问”

物理学是基础的自然科学,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践,又回归指导生产、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学好基础知识,注重科学探索研究能力的培养,而思考是学习的动力,问题的源泉。只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更好地培养问题意识,形成知识。例如:在教比热容时,利用陆游的诗句“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让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很激烈,提出许多问题。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巧妙地运用身边的一些事例,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激发问题意识,产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新闻晚报》2006年7月24日

[2]《现代教学研究论》汪刘全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效果 下一篇:试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实施高中数学学科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