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7 03:54:44

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析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5例面神经炎患者,根据患者知情同意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增高,且治疗组增高的幅度更加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针灸; 面神经炎;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018-02

doi:10.14033/ki.cfmr.2016.28.009

面神经炎是由面部神经非化脓性炎引起的面部肌肉活动降低,或者面部瘫痪,又被称为面神经麻痹、Bell氏麻痹。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患病机制还未有统一的说法,普遍认为和局部微血管痉挛及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局部缺血缺氧相关[1]。面神经炎的病程比较长,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单侧的表情肌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穴位注射、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激素等治疗方法,不过其治疗的效果不一。为探析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本文将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5例面神经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5例面神经炎患者,此次研究均通过患者知情同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的相关标准[2],排除由于外伤、中耳炎、手术损伤、肿瘤及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男10例,女12例,年龄20~66岁,平均(43.6±3.7)岁,左侧9例,右侧13例,病程1~30 d,平均(15.2±5.1)d。对照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20~67岁,平均(44.6±3.4)岁,左侧10例,右侧13例,病程1~29 d,平均(15.3±4.6)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本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针灸治疗,(1)星状神经节阻滞:嘱患者仰卧位,入路方式为前侧入路,眼部向前看,在患者肩下垫一个薄枕,并嘱患者稍微伸展颈部,操作者站于患者患侧。之后让患者微张口,并将胸锁关节的上方2.5 cm、正中线外侧1.5 cm处作为穿刺点,操作者应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在胸锁乳突肌内缘将患者的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向外侧推开,并且与气管分开,应用五号或者七号针在穿刺点刺入,角度为垂直,深度为2~3 cm,能够触及骨质,说明针尖已到达第七颈椎横突,待退针约0.2 cm后将针头固定,并进行回抽,无脑脊液和血便可将1%的利多卡因注入,剂量为5~10 ml,在注药的过程中,嘱患者将眼睛睁开,以便操作者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待注射后嘱患者坐位,如果在3 min后患者出现了同侧霍纳征,说明阻滞成功。3 d进行1次治疗。(2)针灸治疗。取主要穴位(太阳穴、地仓穴、阳白穴、迎香穴、合谷穴等)进行针灸治疗,针灸手法采取平补平泻的方式,捻转运针,每日进行1次,每次时间约为20 min,1周后加用电针治疗,设定电针频率为4~20 Hz,主要以患者患侧面部肌肉收缩为宜,每次时间为20 min,1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 d。

1.2.2 对照组 本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方法同治疗组针灸治疗。

1.3 疗程判定标准

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双侧额纹恢复正常,鼻唇沟恢复对称,在蹙眉时和闭眼时鼻唇沟均对称,鼓腮时没有口角漏气,讲话时没有口角歪斜。好转: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显著改善。无效:治疗后无任何改善。总有效=治愈+好转。面神经炎功能积分评定:采取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评价,主要项目包括闭眼、静置面容、蹙额、动鼻翼、用力闭眼、鼓腮等,分为轻、中和重度,轻度:积分在20分以上;中度:症状积分在12~20分;重度:症状积分子在10分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增高,且治疗组增高的幅度更加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与对照组的7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面神经炎在中医中很早便有记载,例如在《内经》中将其称为“口僻”“口涡”。中医认为,面神经炎多是因为机体正气不足,导致邪气乘虚而入,使经脉失去正常的运行环境,进而经脉失养导致患病[3]。在现代医学中,对于面神经炎的患病因素还没有明确的说法,普遍认为该疾病是由于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到了炎症、病毒感染、寒冷等刺激发生痉挛,进而面部神经组织出现了营养缺乏、缺血、缺氧,最终形成神经病变而发病[4]。

在中医治疗中主要是采取疏调经筋、活血通络的原则治疗,西医主要是采取消肿、抗感染、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等原则,进而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受压状态及消肿症状。针灸治疗面神经炎,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在西医角度上针灸具有消肿、调节免疫及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的效果,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星状神经节在第六、七颈椎横突附近,是支配头部的主要交感神经节。在治疗时采取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可以将支配头面部的自主神经阻断,进而增加血液循环,改善面部的血液供应,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受压的病理状态,进而消除水肿。此外,该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且价格低廉。不过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1)在进行穿刺的时候患者不能够吞咽,避免损伤血管;(2)双侧星状神经节不能同时阻滞,以免患者发生呼吸困难;(3)在注药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生胸痛、刺激性咳嗽,应马上退针,避免患者发生气胸;(4)避免进针过深,以免误入蛛网膜引起脊髓损伤[5-6]。

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增高,且治疗组增高的幅度更加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志丹,梁薇,杨艳,等.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文献中医证、治特点数据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4,21(2):33-36.

[2]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37.

[3]伍伟明.星状神经阻滞治疗周围性面神经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3):2489-2490.

[4]伍奇,孙章利,姚旌,等.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60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1644-1645.

[5]曹金良,阮骆阳,郑英文,等.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灸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26-27.

[6]李敏,马倩,濮红萍,等.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杂志,2012,29(24):16-19.

(收稿日期:2016-06-19)

上一篇:人性化护理模式在产房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关于城市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