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可畏苏英敏:传统工艺也能创下大财富

时间:2022-10-27 03:46:15

后生可畏苏英敏:传统工艺也能创下大财富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国内许多老字号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年逾花甲的广州“天程铜艺”店主苏广伟凭着对铜艺的热爱,在多年来连续亏本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

为了不让祖上这份传统技艺失传,苏广伟恳请对铜艺不感兴趣的儿子继承父业。儿子答应接手,条件却是父亲必须退出店面的掌控权。随后几年间,父子俩在传统与现念的碰撞中频频发生冲突,最终,大胆创新、观念现代的儿子让濒临关门的门店重新焕发出了生机,让祖上留下的这门传统工艺闯出了大市场――

铜艺大师恳请儿子承祖业,年轻后生逼宫老父交权

2007年9月,广州荔湾区恩宁路的许多老住户发现,“天程铜艺”老板换人了,被老西关居民称为“苏哥”的铜艺大师苏广伟“退居二线”,29岁的儿子苏英敏接手这间苏家祖辈传下来的百年老店。

“苏哥这么好的手艺,十多年都没能让铜艺店火起来,这个后生仔能行吗?”一时间,街坊邻居议论纷纷。

苏广伟父子的铜艺店所在的恩宁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广州西关老街,手工制铜是西关文化的一个符号,也是老广州苏广伟一辈子的情结。

“天程”是苏广伟父亲的名字,父亲苏天程是广州有名的铜艺大师。广州手工打铜技术清末时最为兴盛,各式打铜行工人最多时超过2000人。1958年国家把铜艺统一收归国有,广州西关一带以打铜为生的手工艺人纷纷转行,光复南路、大新路等几条著名的打铜街日渐没落。此时,在广州冶金厂上班的苏广伟,反而有了继续接触这门工艺的机会。1998年,国家重新对民间开放打铜工艺,苏广伟对铜艺的热爱和兴趣再次迸发出来,他办了内退手续,在原来老店铺的位置重新开起了铜艺店,挂出了“天程铜艺”的牌子。

店开起来后,生意却非常冷清。解放前,广州居民几乎家家都使用铜制器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所用的各种器皿都能从商场买来,再加上几十年来的政策性垄断,居民们早没有了用铜制器皿的习惯,很多人说苏广伟开铜艺店是辛苦不赚钱的傻事儿,就连家人也反对他重操旧业。

对铜艺的兴趣及继承祖辈衣钵的决心让苏广伟顶住了重重压力,没有资金,苏广伟就用当时每月仅有的578元退休工资做本钱,这笔钱每个月扣除房租550元,当月的工资所剩无几,苏广伟每天靠吃馒头就咸菜坚持了4年,他的坚持终于换来家人的妥协,妻子开始主动给他帮忙。虽然苏广伟手艺精湛,店里的生意却始终不温不火,一年下来盈利并不多。

十年熬下来,苏广伟的“天程铜艺”已成为广州市内仅存的打铜铺,苏广伟更是为数不多的打铜匠。十年间,不断有年轻人过来给他当学徒,但坚持不了几天都自动走人了,他们一是受不住那份辛苦和孤独,二是感到这行没有前途。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苏广伟到了花甲之年。守着冷清的铜艺店,他对这份祖传的手工艺还能走多久忧心忡忡,他觉得自己到了选定接班人的时候了。

苏英敏是苏广伟的独生子,1978年出生。尽管父亲如此热爱铜器,他却对这项祖上传下来的技艺毫无兴趣。苏英敏自幼顽劣、调皮,高中毕业后,就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最初,他向六叔借了2000元钱,买来水桶、洗布,站在街边给人家洗车,洗了三天后,他的全部用具被城管没收了。接下来,苏英敏做产品,搞推销等,十年间换了无数工作,虽然没挣到太多钱,脑子却非常灵活。

苏广伟是那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严父,平时没少呵斥打骂儿子。为了这份祖业后继有人,就放下架子和儿子谈了次话,恳求儿子能跟着他一起干。苏英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此后一段时间,他看到父亲整天愁容满面,心里也很不好受,再加上母亲的劝说,遂答应加盟铜艺店,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父亲必须退出这个店的掌控权,他觉得按照父亲的做法继续下去,只有关门这个结果,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苏广伟想了想,同意了。

“三把火”带来滚滚效益,传统观念、现代观念PK老父完败

让苏广伟没想到的是,儿子接手后的第二个月,就在自己的店门口摆起了麻将桌,用来“筑长城”的可不是普通麻将,而是苏英敏开发出的新产品――一副重达46斤、价值近4万元人民币的铜麻将,他开发这副麻将的目的就是扩大“天程铜艺”的知名度。

苏英敏认为,现在什么都讲究创新、讲品牌,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可以做小本经营,但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铜器店要发展就一定要有创新和品牌意识。随后,他又陆续推出了实心青铜铸件、黄铜无焊接鸟笼、第四代黄铜扇等铜艺产品,这些新产品一上市,便引来了媒体的关注,“天程铜艺”的知名度迅速蹿升。

接下来,苏英敏又投入数万元资金进行网络宣传。苏广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东西,把这么多钱砸进等于白扔,于是,他竭力劝阻儿子把钱投向网络这个看不见的“深坑”。苏英敏柔中带刚地说,这个店的掌控权在我,你就按我的意见办吧!父亲不愿掏这笔宣传费用,苏英敏就四处去借,筹够7万元钱,在几家大型网站做了广告。

花巨资投入网络宣传后,店里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苏英敏接手半年,营业额超过父亲十年营业额的总和。

苏广伟以前的经营方式是做一件卖一件,店里不存货。苏英敏接手后,却是进行批量生产,只要他认定的产品,先做一百只出来,然后等着顾客上门挑选。苏广伟提醒儿子说,你这样做,会造成产品积压,弄得没有了流动资金。苏英敏却对父亲说,按你以前的观念经营店面,赚也赚不多,亏也亏不大,永远停留在吃不饱饿不着的状态,我现在要的是规模效益。再说,如果你的理念是对的,咱家这个店早就发展起来了。被儿子着着实实地将了一军,苏广伟无言以对。

自从交权后,苏广伟和儿子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父亲认为儿子太激进,儿子觉得父亲太过保守。尽管苏广伟对儿子的举措很少赞成过,不过儿子大胆的改革让铜器店的生意日渐红火却是不争的事实。看着络绎不绝的顾客,苏广伟虽然嘴上不说,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灿烂。

不但在经营理念上苏广伟和儿子多有分歧,即便是有意传承一个独门的工艺,两代人的理念也会发生碰撞。

2008年夏天,苏广伟和儿子接了一个做铜制浴缸的大单,两人却在工艺制作上产生了较大分歧。苏广伟认为如果用紫铜来整体焊接浴缸,就会出现变形,必须用分体把底座一块一块地嵌上去。苏英敏却坚持整体做下来,不用拼嵌,这样外形更美观,只是工艺上把握好就行了。父子俩争论来争论去,还是儿子在这场分歧中占了上风。

经过苏广伟父子半个多月的精心制作,一个规格为60厘米×150厘米全铜的大型浴缸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个浴缸全手工打磨,配以精致的花纹图案,堪称精美绝伦,在国内也十分罕见,客户非常满意。精明的苏英敏还把实物拍成照片,放到网上供网友欣赏,吸引了众多潜在客户。此后,“天程铜艺”店里私人订单纷至沓来,也给苏英敏带来可观的效益。

开网店,传统工艺也能迎来春天

苏英敏在注重产品研发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也下足了工夫。他投资制作了“天程铜艺”官方网站,店里有新产品推出,他第一时间在官网上。

“微博”出现后,苏英敏立刻注册了账号,他在微博上宣布,回复某个帖子的前20个网友将得到汤婆子、紫金葫芦、紫铜葫芦等其中一项新产品。他还把新产品的图片发到了微博上,一时引来众多粉丝捧场。

为了拓展销售渠道,苏英敏开通了网店,随着宣传力度的增大,他的网店收入渐渐超过了实体店。

2010年6月,一个好消息传来,苏英敏和父亲的“西关打铜”正式成为广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0月31日上午11时,万众瞩目的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仪式上,苏广伟作为火炬手之一,跑过了属于自己的一程。在他传递的那段路程中,苏英敏全程都在追着父亲拍照,追拍完毕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他想到父子之间的心灵是相通的,在父亲举起火炬的那个瞬间,竟然包含父子二人近十年来的全部荣耀。

“申遗成功”以及当选亚运会火炬手,让苏广伟父子的“西关打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接下来,苏英敏又抛出一个大动作,参加2010年12月举行的广州奢侈品展,苏英敏花巨资租下奢侈品展的摊位。让那些平时街坊看惯了的铜煲铜壶,与路易十三、名车等世界奢侈品同台亮相。

为了参展,苏英敏推出了几个重量级的展品,其中包括2008年打制的一副精致昂贵的铜麻将、第四代黄铜扇,以及精美绝伦的铜制鸟笼,并将全世界最大的无焊接黄铜鸟笼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0年12月底,广州奢侈品展如期开幕,在众多世界奢侈品牌参加的展会上,苏英敏的精美铜艺展品受到了海内外来宾的高度关注,展会还未结束,就已经有客商预订了其中几件商品。这一场展会,苏英敏不仅挣得盆满钵满,还极大地提升了“天程铜艺”的品牌形象。对于儿子的这一举动,苏广伟感到由衷佩服。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苏英敏在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服务质量。

2011年6月,苏英敏接待了两位来自北方的游客,其中一个年轻人买了一只铜壶,恳请苏广伟在壶身上刻下他的名字,苏广伟欣然应允。刻好后,青年意识到这并不能证明是苏广伟的作品,又提出与他合影,苏英敏立刻拿出单反相机,帮这位顾客和父亲留影,随后通过网络发到了这个青年的信箱里。苏英敏为店里每位员工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主要是为了满足顾客合影的需要。通过这样的细节,苏英敏争取让每一位客人在他那里都能满意而归。

随着岁月的流逝,广州老西关一带的大师级铜艺匠人越来越少,他们的经验及技艺如果不发掘出来,对打铜工艺是个很大的损失。于是,苏英敏以每月两万元的高薪请他们出山,让这些年逾八旬的老匠人联手打造一系列精致的铜器皿。那些由能工巧匠手工打制出的铜器,都称得上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售价不菲,吸引了很多收藏爱好者前来选购。

在网络资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苏英敏加强了网店销售的投入,他的网店收入已占打铜铺总收入的六成,产品最远卖到了乌克兰等国。苏英敏和他父亲的打铜铺还成了广州西关的一处知名人文景点,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看着儿子把祖上的这份传统手工艺做得风生水起,产品还迈出了国门,苏广伟非常欣慰。

在网络资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苏英敏把握住了时机并加以利用,把打铜这项传统手工艺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成功对于那些濒临失传仍在苦苦挣扎的手工艺人来说,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篇:老黄瓜的爱,永远比你想象得更充沛 下一篇:走出自己的“灯下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