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

时间:2022-10-27 02:08:05

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008-02

摘要: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闻编辑工作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相适应的新思维。本文探索了当今社会新闻编辑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对新闻内容缺乏选择性、编辑把关功能弱化、新闻编辑泛娱乐化。对此提出媒介竞争时代社会新闻编辑应具备的新思维:对新闻事实进行多方位的透视、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上进行创新、在新闻编辑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要有互动的思维。

1 引言

西方有一段报业名言:一支出色的记者队伍,缺乏有力的编辑队伍作为后盾,只能编出一张凑凑合合的报纸。一支平庸的记者队伍,配上一支能干的编辑队伍,却可能产生一张颇受人欢迎的报纸。因此可以说,在媒介比拼“内容为王”的时代,新闻编辑的素质和能力一定要具备比记者更为严格的要求。随着媒介激烈竞争时代的到来,新闻编辑角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信息过剩的压力、读图时代的消费需求、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媒介机构的发展,都使得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2.1 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由于各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新闻媒体生存的基础就是受众。很多新闻媒体为了捕捉受众的眼球,利用多种形式改进媒体效果,如更多信息、增加图片、做好标题等,这样的新闻虽然能博得一些读者的眼球,但缺乏深度,不利于媒体的长期发展。而且随着观众品位的不断提升,他们已经对大量的快餐式信息不满足,而倾向于了解更深层次的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在保证了新闻的新鲜与真实外,能否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便成为新闻好坏的重要标准。

2.2 对新闻内容缺乏选择性。大量新闻媒体编辑对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过于追求,但对新闻内容自身的价值往往不够重视。部分新闻媒体对新闻信息内容的编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报道。这种盲目的做法必将一些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内容忽略掉,呈现给观众的只是眼花缭乱的形式,导致很多读者对新闻信息产生错误认知,使得很多读者尤其是时间较有限 没有广泛兴趣爱好和对有较高信息指向性的读者,在接触新闻内容时受多种信息形式干扰过大。这些干扰有的是原有可读信息的数量巨大,还有的是很多垃圾信息的干扰。这样就会使读者很难有效地接受信息,而且还被迫接受一些垃圾信息,从而浪费了读者时间和精力。

2.3 编辑把关功能弱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编辑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的最后一道关口,其作用举足轻重。编辑工作是一门把关的艺术,具有角色的双重性、再创造性、超前性等特点。编辑把关体现在编辑对科学文化成果选择加工的全过程。把关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求编辑作为社会舆论的代表,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新闻稿件所反映的事实进行一丝不苟的核实和订正。而很多新闻媒体编辑为了提高自家媒体的关注率和销售额而刻意去抢新闻,只凭主观预测就抢发新闻的现象普遍存在。

2.4 新闻编辑泛娱乐化。当下中国,新闻娱乐化已经不再是晦暗未明的现象,而成了不争的事实。随着新闻媒介商业化运作力度的加大,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突出。从国外媒体炒作某些总统丑闻到国内媒体对“名人”、“私生子”等隐私的津津乐道,新闻的娱乐化趋势似乎愈演愈烈。一方面,新闻娱乐化现象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娱乐效应,为受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对新闻娱乐功能的过分强调也使新闻报道与娱乐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新闻娱乐化泛滥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缺失,误导受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3 媒介竞争时代社会新闻编辑应具备的新思维

3.1 对新闻事实进行多方位的透视。在信息时代,新闻内容的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这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对新闻事实进行全方位透视的立体思维,能给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新闻事实进行认识和剖析,除了不漏编新闻之外,还应该对于具备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进行准确的判断。与此同时,也要将新闻事件的意义及影响充分挖掘出来,以便将新闻事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找出来。受众具备立体的、多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一方面要对新闻信息进行汇总,另一方面也应该对新闻信息进行过滤,从而避免和防止新闻超载的问题。所以,在信息时代新闻编辑的思维必须是立体的,避免从单一角度看问题,而应该将分散的各类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有效控制信息的流量、流速和流向。只有这样,受众才能直接获取已经经过筛选加工的、符合各自需要的专门化信息。

3.2 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上进行创新。首先,受众心理的“随意性”要求新闻内容易于接收,通俗易懂。这就要求编辑在新闻语言,文字,声音及画面各方面对新闻内容进行仔细的选择和整合,注意内容的贴近性。其次,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加大新闻内容信息含量。为了保证能让受众接收到丰富、饱满的新闻信息,应该确立以下几个标准:根据新闻主旨对素材进行取舍,提高有效信息含量;运用新闻背景、新闻链接,增加信息含量。再次,满足受众求“近”的心理需求,选择与受众息息相关的内容,这表现在地域上拉近和心理上拉近两方面。

3.3 在新闻编辑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在新闻选择上多关注“弱势群体”。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新闻编辑,要心系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关注的问题,更有责任帮助弱势群体,引导整个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新闻编辑绝不能因为新闻报道可能会触及某些团体的利益而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视而不见。其次,在新闻编辑中要尊重当事人。这里所说的当事人包括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当事人,以及并未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周边人员 对于这些人,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要予以尊重和保护。如在编辑新闻报道时,出于对新闻当事人的保护,有时要将当事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予以模糊处理,尤其是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报道,更要采用以上方式处理。即便对于犯罪新闻报道中,涉及到的犯罪嫌疑人的报道,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人员也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予以报道。

3.4 新闻编辑要有互动的思维。网络新闻传播出现后, 人们对于“互动”这一概念已经不再陌生,它是在传播者增强受众意识的基础上,尊重受众自主选择、自主接受的心理习惯,将受众对于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的关注表现于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互动思维的引入,极大地革新了传播观念,扩展了信息渠道,并使传播效果更为优化。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编辑的互动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受众热线、有奖新闻线索征集以及读者来信等方面,而是在丰富的新闻实践中又有新的发展。首先是传受之间互动的深化。其次,互动现象出现于传播者与新闻当事人之间,突破了仅存在于传受之间的框架。

4 结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新闻市场在不断扩大,新闻编辑队伍也在变得日益强大,新闻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新闻编辑工作在媒介融合进程中正在发生的变革,值得我们保持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编辑组织与新闻编辑个人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比以往更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更好的承担新闻编辑工作,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蔡雯.试论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与发展趋势[J].理论研究,2009(3)

[2] 薛红玉.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3)

上一篇:人性论 第8期 下一篇: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挑战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