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衙.古民居.古戏台

时间:2022-10-27 01:20:2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不仅有古镇、古作坊、古窑址,其辖区范围内还有号称“江南第一衙”的浮梁古县衙、星罗棋布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的乐平古戏台。

一、江南第一衙――浮梁古县衙

浮梁古县衙在离市区约十公里的浮梁县城,始建于唐元和11年(公元816年)。千余年来屡毁屡建,今天我们所看见的清县衙署为清道光年间建筑,距今只有不足二百年的历史。

这座浮梁县清衙署有两大特点:一是比一般县衙规模大;二是保存特别完好,为江南所仅见。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切都必须按礼法办事,不能逾矩。浮梁县也是县一级政府机构,其衙署何以能建造得比一般县衙要大?这原因在于其它地方县令一般是七品官,而浮梁县令因其下属的景德镇元、明、清三朝均设有专门烧造皇家用瓷的御窑厂,而官位较其它地方县令高出两级,为五品官。官大衙大,浮梁县衙规模自然较其它县衙大许多。

浮梁古县衙不仅规模大(原占地6万平方米。房屋300余间),而且保存相对完好。其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排开,整体方位坐北朝南的主体建筑――照壁、头门、仪门、六房、大堂、二堂、三堂、花厅、后花园,都基本上维持着原来的面貌。

照壁上绘古纹饰。

头门为八字门,门东架一面大鼓,供击鼓鸣冤之用。

仪门前有下马石,上级官员到此,文官下马,武官下轿,然后开中门迎接。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而一般人和死囚犯则分别由东、西两侧门出入,故东门又称“人门”、“生门”,西门称“鬼门”、“死门”。

六房分列衙署两侧,吏、户、礼在东侧,兵、刑、工在西侧。

大堂由正厅和招房、简事房组成。正厅高大、轩敞、庄重,名为“亲民堂”,实乃举行重大典礼,迎接圣旨,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其大厅正上方悬挂“明镜高悬”匾额,匾额下地面上陈放着县令审案时使用的案椅,案上有印信、文房用具和惊堂木,案前有原告石、被告石,又叫“下跪石”,专供原告、被告下跪使用。可以想见,审案时县官高踞堂上,人犯跪伏堂下,两旁衙役侍立,气氛极是森严。

招房在大堂西侧,用于收贮兵器及记录堂谕口供。

简事房在东侧,收贮仪杖物品及账务品。

大堂之后是二堂。大堂、二堂间有天井,天井两侧厢房是师爷办公的地方,武师爷用西厢房,文师爷用东厢房。

天井后的二堂,前沿额枋上悬“琴治堂”匾额,称颂县令鸣琴而治,政简刑轻。内设桌凳,供县令处理公务和接待宾客。

二堂,三堂间也有天井,将县令审案、批阅文书、接待客人的办公场所和后面的生活区隔开。

三堂正厅上方有匾额,书“勤慎清”三个大字;廊柱上有两幅对联,分别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独立苍茫自忧民,侧身天地更怀君。”

厅两侧西厢为侍从起居之所,东厢为知县与正夫人卧室。

三堂后有小院子。两侧为花厅,为知县处理完政务,饭后茶余休息与招待上级和同僚的地方。

其后是花园,有亭子,假山,各种草木花卉。

所有这些建筑,除大堂之月梁、斗拱施以雕刻外,其余皆无装饰,因而虽然高大轩敞,却显得庄重、简朴,没有一点儿奢侈的气象。

浮梁古县衙,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县一级政权机构原始风貌和地方官的工作生活情况的实物证据,也是到景德镇观光的中外游客必至之地。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当年为官者的威风,也可以通过众多的匾额和对联看到他们的为政理念和自律要求。许多游人从浮梁县衙参观出来,不无感慨地说:原来封建社会的县太爷也并非眼睛只盯着白花花的银子,他们题写在匾额上的“亲民”,“琴治”,“勤慎清”以及用以警醒自己的楹联对我们今天的公务员们,仍不无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星罗棋布、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

景德镇产瓷,浮梁产茶,自古以来,有不少靠经营瓷、茶发家致富的富商大贾。这些富商大贾赚得盆满钵满之后,都要在家乡大兴土木,建筑豪宅。如景德镇祥集弄明代民宅,即为明代成化年间镇上瓷商所建,瑶里镇狮岗胜览,为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茶商所建。

此外,浮梁文风极盛,读书人多,有不少人由科举而步入仕途。据1999年版《浮梁县志》统计,自宋代景德二年(1005年)至清道光29年(1903年),浮梁中进士者271名,其中宋代还产生状元二名,探花一名。这些皇榜高中的达官显贵,衣锦荣归或退职告老回到家乡之后,也都要建造府第以示恩荣,如清康熙进士吴从至在瑶里建“进士第”,清同治举人黄中理在庄湾乡寒溪村建“大夫第”,就是典型例子。

这些富商大贾和达官显贵所建造的豪宅和府第数量众多,风格迥异,如星罗棋布,散处在景德镇市区和浮梁各乡,其比较集中的有两处,一在市区,一在瑶里。

市区内的古民宅主要在三个点:祥集弄、刘家弄、陶瓷历史博览区。

祥集弄位于中山北路北端之西侧。此弄的3号,11号民宅为典型的明代建筑。堂分上堂下堂,四正两厢加后房,前有大天井,后有小天井,门皆设于侧向。11号有重工装饰的门罩,3号则无。两宅堂屋均高大轩敞,重点部位构件及柱础,地脚有精美装饰,整体风格体现了明代南方集镇民间住宅之特色,于1988年1月13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位于三闾庙古街之明街区。三闾庙保留有明代中晚期民宅4栋,明末清初民宅3栋,其中,刘家弄3号、13号民宅建于明代中期。3号住宅正堂前后各有两间正房。前天井依墙,后天井置堂中。前天井内壁置有砖雕照壁,下部设有须弥座。圭脚图案雕刻,甚为精美。13号住宅正厅空间颇大,两厢各有正房一间。入门有廊轩,中有大天井,两侧设走廊。可惜保存不如3号那样完好。

陶瓷历史博览区有明闾、清园,其间汇集了从市区各县乡拆迁来的明清古建筑12栋、明闾8栋、清园4栋。原坐落在市郊寺滩乡英溪村,约建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金达住宅,就迁建在这里的明闾之中。

将散处四乡的古民居集中到一起有三大好处,一是利于管理保存,二是稍加布置,即可形成一个极具特色的庄园式景区。供游人观赏;三是通过就近比较,特别能彰显明清古建筑的不同特色。难怪游人徜徉在青山环抱、溪流潺潺、花香鸟语、空气清新的明闾、清园,欣赏着明代建筑的古朴典雅,清代建筑的堂皇富丽,无不交口称赞:这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博物馆。

市区之外,号称“茶之乡,瓷之源”的瑶里古镇,也是一个古民居相对集中的地方。这里有一条全长一千多米的明清商业街,260多幢明清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有康熙进士吴从至所建“进士第”,清末富商吴用舟所建的“狮岗胜览”。

“进士第”的八字形大门、仪门、等级阶,正堂的吉家梁等,体现了古代官宅的建筑风格,对研究古代官家府第建筑具有一定价值。

“狮岗胜览”的主人吴用舟是一位留过洋当过乡长的官商,其建造的住屋门楼带有西洋风格,屋内则为典型的四主四厢八房两层结构的微派建筑,是中西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室内木雕取材于《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和《封神演义》的“姜子牙大战黄飞虎”,其人物造型独特,形象逼真,雕刻深 达4寸,画面多达7层,堪称雕刻工艺之一绝。

市区和瑶里之外,景德镇的古民居还有兴田乡夏田村的汪柏明代民宅,西湖乡桃墅村的明代汪明宠、汪明月民宅,庄湾乡庄湾村的庄松元明代民宅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三、各具特色的乐平古戏台

景德镇的古代建筑,除浮梁古县衙、明清古民居之外,最著名的还有乐平古戏台。

乐平人喜欢看戏,也就乐于建造戏台,全县共有412座各具特色的古戏台,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

乐平古戏台可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类,其中最多见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浒崦程家的浒崦晴雨双面戏台是祠堂台的杰出代表。

浒崦台坐落在乐平镇镇桥北一公里许,建造于清同治12年(1872年)。这座戏台由睛台,雨台、厢楼、祠堂四面环合而成。主体建筑为睛雨台。台高14米,宽25米,深12米,正中以木雕屏风隔开,使之成为前后相依,正反连接的睛雨双面戏台。晴天演出用前台,故前台亦称睛台;雨天演出用后台,故后台亦称雨台。睛台面北,是正面。远远看去,重檐翘角,雕梁画栋,宛若一幢华丽壮观的仙山楼阁。走近可见戏台前柱和中堂柱上分别挂有长3米,宽0.5米和长2米、宽0.3米的篆刻描金楷书楹联:

“浒崦拥春台媲联程灏文章久看愈好;

鸣山寿面镜观照古公禀绩焕发英姿。”

“入耳务须平气听,

当声顿觉笑颜开。”

正壁中央上方悬挂一块镂有十八罗汉衬底的镀金匾额,上书“久看愈好”四个大字,以遒劲笔力流露着浒崦镇桥人对自己所建戏台的满意之情。

浒崦睛雨双面戏台的确“久看愈好”,不信请抬头看台顶天棚上的三口藻井,前面两侧为轿顶式,中间为螺纹斗拱式,内中悬嵌着《封神演义》中“八岳”木质塑像,人物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再看戏台内外梁,柁、枋及门、壁、窗上的雕刻,有花鸟、有动物,还有人物。人物雕刻内容涉及“蟠桃会”,“三英战吕布”、“昭君出塞”、“打金枝”、“魁星点斗”等戏剧故事,其技艺之精湛及与情境之契合无不恰到好处,令人叹为观止。

浒崦睛雨双面戏台之外,乐平县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古戏台还有坑口村古戏台。此外,在后港乡老菱田村还有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皋二公”老戏台。

这些数量巨大,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的古戏台,共同见证着乐平戏剧事业往昔的辉煌,同时向人们昭示,勤劳的乐平人不但热爱生活,更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

古建筑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教科书,游览景德镇的古县衙、古民居、古戏台,除了放松身心获得旅游的快乐外,还能获得许多知识,不仅是古建筑方面的,还有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让人感到无比充实。

上一篇:陶瓷仕女画技法漫谈 下一篇:走近正气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