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和他的BZ抽象画

时间:2022-10-27 12:28:46

【前言】张芳和他的BZ抽象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自组织现象 “BZ”是化学中“Belousov-Zhabotinskii反应”的简称。1958年,前苏联化学家别洛索夫(Be-lousov,B.P.1893~1970)首先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化学振荡”,它的形式显示为“自组织现象”,但当时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在那之后,生物学家扎鲍廷斯基(A.M.Zh...

张芳和他的BZ抽象画

赴京10余载,他住过地下室,搞过具象画,但,最终他选择了抽象画创作,艺术本身的无限可能性促使他向一个未知领域贴近――既然万物有灵,颜料作为物质,其自组织现象为什么不可以参与艺术创作?一个偶然机会,他翻开东西方绘画史,一个发现令他震惊:原来早在4700年前的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岩画创作中已有过类似尝试。此后,他10年面壁,潜心研究达芬奇、莫奈、塞尚、毕加索等名家,师从前人,别有创新,终渐成一家。自2008年巡展欧洲后,2009年又将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以下评论文章系著名艺术评论家方振字所写。

BZ绘画问世

“抽象艺术”一词是20世纪现代艺术中出现的词汇,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抽象”的思维早就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特别是那些文明的古国,如果没有抽象的思维能力,文明不会进步到今天。抽象是人类的高端思维形式,它是把具象的事物经过提炼之后,加以符号化的传达,在视觉方面显示为文字和艺术,所以,起源于20世纪的“抽象艺术”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中国除了象形文字之外,在古代艺术中有诸多的抽象表现,除了人为的绘制图案之外,也通过偶然的发现来建立新的美学标准。例如,通过高温让釉自然变色,以及冰裂纹的制作方法等,都是艺术和科学的振荡结果产生出来的传世艺术品。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中国古代艺术中科学和艺术的个案?是因为本文的题目是关于艺术和科学的振荡,这是简单概要的梳理一下艺术和科学的历史关系和脉络,从而说明这一论述和历史的文脉关系。

艺术家张芳邮的BZ抽象绘画是中国当今美术界出现的新话题,引发了一系列的议论和关注。关于“BZ绘画”那么我们必须就此做一下简单的“扫盲”,首先“BZ”是什么?

自组织现象

“BZ”是化学中“Belousov-Zhabotinskii反应”的简称。1958年,前苏联化学家别洛索夫(Be-lousov,B.P.1893~1970)首先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化学振荡”,它的形式显示为“自组织现象”,但当时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承认,在那之后,生物学家扎鲍廷斯基(A.M.Zhabotinskii)再次证实了这一现象,即参加反应的分子,在宏观上好像接到某种统一命令之后自己组织起来,形成空间和时间上的一致行动。所谓“自组织现象”是指自然界中自发形成的宏观有序现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大量存在的,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现象渗透到了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时刻。

被称为“BZ反应”的“自组织现象”是科学世界中的一种学说,它是关于化学过程演化的科学,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在化学科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BZ反应出乎意料的现象显示:假设我们有两种化学溶液,一种是“琥珀色”,一种是“蓝色”。由于掺混之后分子的混乱运动,我们可以想象在给定瞬间有较多“琥珀色”位于容器某一区域,过一会儿,会有较多“蓝色”聚集。这样,我们观察到的溶液呈现为“黑或灰色”,有可能偶然而不规则闪现“琥珀色”或“蓝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这里,系统开始完全无色,然后它突然把颜色改变为琥珀色,然后又改变为无色(相当短暂),迅速又改变为蓝色,溶液的颜色就在琥珀色与蓝色之间振荡,并且所有这些改变都以有规则的时间间隔发生,维持着一个恒定周期自动变化。它们会自动产生非常美丽的、周期性变化的花纹,像钟摆一样作规则的时间振荡,这些好像“组织化”的现象完全是由内部的原因产生的,并没有一个外来的设计者或操作者。这种现象在实验中被称为“化学振荡”或“化学钟”。

自组织现象这一研究结果使人们对经典热力学理论提出了质疑。1969年,现代动力学奠基人、比利时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人们才清楚地认识到振荡反应产生的原因,这一理论研究了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和规律,其基本思想都在《从混沌到有序》这本书中有所阐述。从此,振荡反应赢得了重视,它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到了七十年代,化学家们又陆续证明了化学振荡中存在的混沌现象,并逐渐形成了化学混沌论。可以说,化学振荡是开启化学混沌论的一把钥匙。近20多年来,自组织化学反应的研究,已经成为很时髦的一门学科。

然而我们所举例的只是自组织现象中很小的范例,自组织定律与熵增定律是同等重要的两大定律之一,一个有关宇宙的死,一个有关宇宙的生。这种自组织现象启发了艺术家对绘画方法论的认识和对新的领域的开发,张芳邮的BZ抽象绘画原理就来源于此。

科学:艺术的启明星

我们考察一下张芳的经历,会发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止,他一直从事具象绘画,那么是什么让他改变了绘画风格?这其实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对艺术和科学关系的探讨,让他认识到,科学以数学为语言,而艺术以感觉为语言。感觉是人的精神和意识的结果。科学以数学为语言的结果就是,它可以解释超乎人类视觉和想象范围内的世界,并预测未来。张芳邮认为:“如果没有数学提供的抽象描述,那么物理学永远也不会超越简单的力学。”他进而对自己过去的艺术进行了否定。他说:“如果没有感觉提供的抽象描述,艺术永远也不会超越简单的描摹。”

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十九世纪以来的艺术史就会发现,是科学对光的发现,让印象派开拓了眼界,而把真正的光带进了绘画。

艺术要求发明

曾是马塞尔・杜象(MarcelDuchamp,1887-1968)的启蒙老师的捷克神秘主义先锋派画家弗朗蒂塞克・库普卡(Frantisek Kupka 1871-1957),1895年就到巴黎定居,他对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和宇宙的起源产生兴趣,并醉心于牛顿的科学学说,创作了直接描绘牛顿理论和逻辑的作品。库普卡曾说:“作为本身就是抽象现实的艺术作品,要求自己由发明出来的成分组成。它的意义来自于形态学原型与适合于它内在机能的构筑形式的一种结合。”库普卡的抽象艺术作品被评价为是对奇特生命的表现。在此列举库普卡的例子是想说明,艺术是要表现“另一种现实”,艺术的伟大内涵是将人作为宇宙的一分子始终在追求着无限,那么怀着科学的精神进行创作,是艺术家的基本姿态,张芳屯B的BZ抽象绘画是艺术史上艺术和科学的联姻继续,也是库普卡所说的,艺术要求由发明出来的成分组成的实证。

从表面上看,张芳邮的抽象绘画好像类似美国抽象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1912――1956)的风格,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波洛克在绘画史上的贡献是对绘画重力的解放。他是第一次使绘画的笔在不接触画布的情况下自由的作画。而张芳邮关注的是物质元素之间产生的BZ反应,也就是元素之间的“自组织现象”是他的绘画的核心。这有些像数码建筑设计中的“自律生成设计”,即最小限地控制材料和人工操作,来达到自动设计的结果。使用调色油混合颜料来作画是传统绘画的常识,即使是印象派使用点彩的方法,也要先进行配色,而bz绘画则是让不同的颜料,在画布上自由流动,渗透,遭遇,让它们在振荡中“自我组织”,这种振荡的结果会产生混沌的视觉结果,而这种结果是我们所不能控制和预料的抽象绘画。

自我组织即生命化

我们可以把“自我组织”的过程理解为“生命化”。经过人工组织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的过程,它会成为我们的记忆,我们强化某些部分,并把它作为逻辑记录下来,这种自成系统的做法,使得我们在即成观念的惯性中,不容易接受那些“自律生成的绘画”,也就是会对“自组织现象”加以抵触,即使是在别洛索夫一扎鲍廷斯基的“BZ反应”被承认之前,科学家都对“自组织现象”嗤之以鼻。其实无论是传统的调色和配色,还是BZ绘画,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利用颜料的化学作用来达到表现和传达审美的目的,传统绘画和BZ绘画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直接控制在何处停止,而后者则是施以有限的颜料,继续观察自然反应的过程,而它的结果总会比我们想象的要混沌和美得多,因为这种自组织现象是宇宙自然运动的一部分,人类只是发现和利用它而已。

既然自组织现象是宇宙自然运动的一部分,而艺术的创造也不止于绘画,艺术家或许会以别的方式参与到永恒的宇宙运动中去,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未来。

张芳邮的BZ抽象绘画,是当前中国抽象绘画艺术界中稀有的存在,把他的实践比做艺术和科学的振荡,我以为是再合适不过的。

上一篇:杨洪举:灾后的郫县速度 下一篇:特殊监狱里特殊警察的特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