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战略研究

时间:2022-10-27 11:49:59

农村义务教育战略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公正与否;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大面积的改善民生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义务教育可以为广大农村居民的发展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将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国家战略社会公正民生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是关系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而农村义务教育又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实现程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待,对于国力的增强、社会公正的实现以及民生的改善,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义务教育是关系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而农村义务教育又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实现程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较为滞后。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许多扶持和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法律政策,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等。这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仍然存在着重经济轻教育,挪用挤占教育经费,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质量难以保证等种种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从根本上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待。这对于国力的增强、社会公正的实现以及民生的改善,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发展的最大比较优势就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丰富的劳动力还不等于具有竞争能力的劳动力。国家要真正有持续的竞争力,就需要劳动力总体质量的提升。目前,我国劳动力总体质量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中国工人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1.5%,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则占到了60%。

这项统计还不包括为数一亿人以上的“农民212”的统计。而农民212现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在建筑行业一线操作人员中,农民212占80%以上,但在这些农民工当中,9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到0.3%。这样看来,如果加上“农民212”的因素,中国初级212的实际比例恐怕要高达80%左右。而且,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在技能方面的短缺问题非常突出。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普工过剩”和“技工短缺”的现象。这些现象所带来的,从国家角度看,是国家竞争力的不足;从个人角度看,是中国工人及农民生存竞争能力的严重下降。如果对这种情况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的话,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造就合格的劳动力队伍,变沉重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中国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长期性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这是未来人力资源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换的需要。而这一切的实现,基础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幅度。

因为对于个人来说,认知能力的获取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途径,但教育是使人们获得认知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而对于最基本的能力而言,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显得重要。所以,对于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教育水平很低的贫困地区,将更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投资于最基础的农村的义务教育,才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劳动总体素质低下的状况。

二、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公正与否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指出,“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而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关我国的社会公正能否实现。

首先,义务教育可以为广大农村居民的发展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在追求社会公正的过程中,起点的平等是极为重要的。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社会不同的是,人们所看重的是机会平等,即:强调起点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相似。起点如果不平等,那么,其结果必定不会平等。这就需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一个起码的平等发展平台。而要想充分利用好平等发展平台,就需要有一个大致相似的发展能力。这就是义务教育应当做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公正主要是指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对于公正的特殊意义表现为,一是可以为人们提供获得各种能力的捷径;二是可以改变人们的地位。通过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有了基本的发展平台,人们才有可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即:有能力拥有一份职业。而拥有一份职业,不仅意味着人们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状态,意味着可以平等地融入社会。这些,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尤为重要

其次,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状况。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便是通过政府的强制力量来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进而促进社会公正,维护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在我国,农民是数量最大的社会性弱势群体,农民子女能否接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民下一代成长及其未来生活的幸福,因此,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政策的优先关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在全国范围内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最基本的教育设施,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最起码的基础教育,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教育公正标准之一。为了保证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在不同地区、在不同的职业阶层中能够得到平衡发展,许多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都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给予特别支持。如,韩国的先农村后城市的义务教育政策;法国在偏远农村建立单班小学并实施贫困农民子女可以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埃及重视女童教育,为提高农村地区的入学率,在农村地区专门为女童建立单班学校,等等。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全国的义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与城市平均9.80年相差近3年;全国文盲、半文盲的90%以上集中在农村,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2.3%。如果不及时调节政策,改变农村的这种教育状况,不仅农民现在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其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也很难有条件改善。如今,精英群体的后代在其基本生存和发展状态方面已开始明显表现出优越于其他群体后代的情形。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专科学校除外)、1994级和1997级学生近7万人的调查显示,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来说,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机会获得的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高达8.8倍。农民子女、工人、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进高等学校的机会分别是1:2.5:17.8:12.8:9.4,其中进入全国重点高校中的机会更是悬殊极大,分别是1:4:31.7:22.6:17.4。如今四五十岁的农村居民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潜力已大致定型,而要想使其后代在未来平等地融入社会,义务教育至关重要。

再次,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将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巨大,也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

大批农村贫困地区的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正常入学或中途退学,一些农村地区失学率和辍学率长期居高不下。农村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上与城市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比如,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占总人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长此以往,将会使城乡差距更加拉大。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特别是中央政府的有利政策和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之间的差距显著减小。(见表1)但就总体而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国家对城乡的公共投入,实际上是起了一种社会再分配的作用。而作为公共投入的一种,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事关农村教育落后状况的改变,城乡差距的缩小,社会公正的维护。

三、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大面积的改善民生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大面积的民生改善问题。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等等。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对于确保改革进程健康持续的推进,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具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指出:“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

首先,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减轻当前农民的生活负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应当承认,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制度,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并没有相应得到大的改善,大量农村居民的收入十分低下、生活十分困难,相对贫困问题也比较严重。教育、医疗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生活,甚至致贫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的本质是免费教育,本应由政府买单。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却成为一种收费教育,而且所收取的费用越来越高。这就严重地加重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负担。从农村居民的情况来看,一个阶段里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明显提高,1993—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4.5%,同期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0.5%,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的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可以减轻农民当前的生活负担,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广大农村地区民生的状况。

其次,义务教育还可以改变农民未来的生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力资本的生产过程,个人认知能力的获得可以来自不同的途径,但正规学校的教育无疑是人获得认知能力的最重要途径,而对于最基本的一些能力而言,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显得重要。实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不但能减轻农民当前的负担,而且会使农民未来的生活得到改变,进而带来整个社会的改变。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教育是对人力资本投资,它不仅能带来私人受益,而且还能产生社会效益。对初等教育投资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1993年,中国初等教育投资的私人回报和社会回报均最高,分别为18.0%和14.4%;中等教育的社会回报率处于第二位,为12.9%;最后是高等教育,为11.3%。对教育投资将有助于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目标。特别是对初等教育投资,将能够促进贫困人口提高生产率和收入”。西奥多·舒尔茨也曾谈到,“就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来讲,学生从学校教育中所学到的现代观念、所掌握的高水平的能力,必然会通过他们成年时的职业角色反映出来,并对政治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技能培训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生产能力,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样就会进一步改变民生的状况。

再次;农村义务教育对于城市化中的农民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能否适应城市的生活、尽快融入城市,是城市化过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说来,进入城市后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生活方式不能够及时做出改变,就会产生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相互间还会产生种种隔阂和排斥。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生存活动的相对稳定的具体样式。影响和决定人们某种生活方式的因素除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风俗习惯、区域环境外,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文化科学知识,对于一定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响。而这些观念和知识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教育获得的。有研究显示,对于年轻一代的农民来说,外出打工的经历使得他们的教育观更上一个层次,即教育的高投入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高回报,而且对于自身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等精神层面也有“高回报”。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获得较高的学历可以增加以后在就业市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选择机会。36.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历与资间的关系密切,高学历是获得高收入的资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民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作用。

上一篇:阅读教学知识缺失策略研究 下一篇:互动实验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