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髋关节置换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

时间:2022-10-27 11:43:03

半髋关节置换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Ⅱ~Ⅳ型的疗效及临床实用性。方法:就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2年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Ⅱ~Ⅳ型的患者74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观察其住院时间、术后行走负重时间、死亡率及并发症。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评价关节活动度、生存率等。结果:对74例患者术后随访,平均住院18 d,术后5~7 d均能扶助行器行走,术后21~24 d能完全负重行走,未发现感染、松动、脱位者。手术1年后91.89%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无死亡或术后并发症患者。随访期内无脱位等。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Ⅱ~Ⅳ型的患者具有优异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半髋关节置换; 骨折; 老年; 股骨粗隆间

随着社会老年化的进行,老年人作为一类人群常因骨质疏松等多种原因导致髋部骨折,其中多发生在股骨粗隆间且治疗较困难[1]。对于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为避免其内固定不牢、早期活动和负重训练易致骨破坏、长期卧床等缺点,就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2年度7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Ⅱ~Ⅳ型患者采用半髋置换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的病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2年住院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根据现病史、症状、体征、X片、CT等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Ⅱ~Ⅳ型的患者74例。其中男26例,年龄68~82岁,平均

(76.4±6.3)岁;女48例,年龄71~87岁,平均(78.6±6.7)岁。

骨折类型按Evans-Jensen分类,Ⅱ型28例,Ⅲ型31例,Ⅳ型15例。合并脑血管意外7例,糖尿病5例,心功能不全13例,肺功能不全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1.2 方法 全部74例患者采用半髋置换手术的治疗方法,手术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下进行,麻醉后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选择患侧髋后外侧切口,逐层进入,切开关节囊,在小粗隆上方截断股骨颈,保留股骨距1.5 cm,不从骨折线处截骨。取出股骨头,将股骨距用复位钳复位保护好并固定。扩髓、修凿骨髓腔,冲洗髓腔,安放髓腔塞或骨塞。扩髓时要动作轻巧,扩髓完毕后用标准骨水泥技术填充,以前倾角10°~15°置入骨水泥加长型假体柄,待骨水泥变硬后,行骨折块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所有患者均选用双动股骨头置换。活动关节满意后,冲洗切口,负压引流,缝合切口[2]。术后对于患肢不制动,鼓励患者多主动活动。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术后1 d开始进行各肌肉群及关节的屈伸练习,5~7 d后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锻炼,3周后根据恢复情况负重行走。术后加压绷带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期间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抗骨质疏松和预防感染[3]。

1.3 疗效标准 术后按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等指标情况进行评价,患髋功能按Harris评分评定,即:疼痛44分,畸形4分,关节活动5分,功能47分,满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低于70分为差[4]。

2 结果

经研究随访1年,本组病例无死亡病例,未发现髋关节脱位、松动及感染,全部74例患者中优41例、良27例、可6例,91.89%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到受伤前水平。5例患者因体质较差,手术时间较长,卧床时间相对延长2 d,其余患者均在5~7 d开始下床活动,并逐渐在陪伴或助行器下行走。另有4例患者因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病愈后不理想,其中2例糖尿病和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伤口愈合较慢,另1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不稳定给予降压调脂治疗。所有74例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为5.7 d,平均住院日18 d。其余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未发现感染、松动、脱位者。见图1和图2。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创伤,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行,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老年人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其机体功能的衰退、基础疾病的增多,保守的治疗方法,需要长期卧床,这就容易导致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具资料统计表明保守治疗的死亡率远高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所以一般不采用保守治疗[5]。现今股骨粗隆间骨折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常用的内固定物有鹅头钉、空心钉、动力髋钢板、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同时由于不稳定骨折易造成骨折移位导致骨折愈合后畸形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内固定和患者的早期活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均伴有骨质疏松加之骨折本身的影响,使内固定常不能获得满意疗效。且一旦预后不好,就会造成卧床时间的延长,感染的出现、褥疮等并发症,甚至部分患者骨折还未愈合,就因并发症死亡[6]。所以迫切的需要一种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该手术方式是否具有创伤小、有利于功能恢复和能够早期下地活动。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就具有避免了因骨质疏松、骨折不稳定造成长期卧床等并发症的问题[5]。所以只要患者其机体情况可以耐受下,可以将半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选择,以达到早期下地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7]。然而,半髋关节置换术并不能取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一般对

参考文献

[1]纪方,朴润秀,蔡郑东.人工假体置换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2):184-185.

[2] Haidukewych G J,Berry D J.Hip arthrop lasty for salvage of failed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Am),2003,85(1):899-904.

[3] Chen C M,Chiu F Y,Lo W H,et al.A 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head after gamma-nailling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1,121(1):505-507.

[4]骆剑敏,朱国庆,陈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1):16512-1653.

[5]王爱民,李起鸿.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现状及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1):650-652.

[6]高宏伟,王宝生,赵养学,等.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及半髋关节置换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1540-1541.

[7]车彪,邵增务,杨述华,等.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髋关节置换的若干认识[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7):567-568.

[8]彭昊,贾芝和,方洪松.三种髋关节置换术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24):1853-1855.

[9]廖亮,赵劲民,苏伟,等.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2):3991-3995.

[10] Tidermark J.Quality of life and femoral neck fracture[J].Acta Ortop Scand Suppl,2003,74(309):1-42.

(收稿日期:2013-03-22) (本文编辑:李静)

上一篇: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下一篇:三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