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二一”起步

时间:2022-10-27 11:31:21

不少同学害怕写读后感,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读后感 ,也不知道如何去感,如何下笔。其实,读后感就是读过一篇文章后所得到的感受和想法,感受就是你悟出的道理,想法就是你联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愿望。例如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悟出了“不懂装懂必将现丑”的道理,联想到以前那些不懂装懂的故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产生出这样一个愿望,即以后要诚实做人,虚心学习。把这些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篇读后感了。

原来就这么简单啊!是的,再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道理,两层联想,一个愿望。”这个“一二一”就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先谈谈“一个道理”。写读后感首先要对材料有一种感悟,认识到一个事理。同一个材料,不同人的感受角度不同,得出的道理也不同。比如同是《滥竽充数》的故事,有人从南郭先生先混后逃的行为上去感悟,就得出了“不懂装懂必将露馅的道理”;有人从南郭先生只求混天了日的行为上去感悟,得出了“不学无术永无出息”的道理;有人从南郭先生知道难混急忙逃走的行为上去感悟,得出了“知耻者近于勇”的道理;有人从齐宣王喜听合奏上去感悟,得出了“要建立竞争机制”的道理……只要你的思维充分发散,悟出的道理就会有很多。这么多的感悟都写出来吗?不是,只要从其中选出你最深刻、最感兴趣的一点来写就行了,这个“最佳”要努力体现出深意、新意,能够与众不同。

“一个道理”确定好了,下面就是“两层联想”了。为了充分阐述你感悟出的道理(又叫“感点”),你要打开思路去联想,正反联想皆可。前一层联想常常是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内容或名人名言,后一层联想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假如针对《滥竽充数》写读后感,选择的“感点”是“要建立完善的竞争制度”,你可以先联想一下齐宣王手下的那帮乐师是如何人浮于事的,南郭先生是如何混天了日不求上进的,

也可以想到一些名言,如“学问对于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等等。第二次联想更深一层,进一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如那些实行责任制、承包制的单位如何带来了活力,那些吃大锅饭的单位如何人浮于事。这样层层深入地联想,事理就得到了充分地证明。在两次联想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分析和议论,使道理更深刻一些。

一篇读后感的最后一般要表达“一个愿望”,可以用陈述句,也可以用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还可以用别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不管怎么表达,这个愿望必须紧扣你所确立的那个道理。

这个“一二一”的步骤只是写读后感的一般规律,扎扎实实地掌握了,就可以灵活运用了。

下面通过一篇例文加以解说,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文]

从现在做起

――读《难和易》有感

《难和易》一文篇幅虽短,却发人深省,读后,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成功在于行动。开头从阅读材料谈起,引出自己感悟出的道理,为下文的联想和论述作好铺垫。

不是吗,那两个和尚,一个只想不做,一个想了便做,去做了,就成功了。可见做与不做大不一样,成功不在于穷富,而在于行动。首先联想到材料中的人和事,并稍加议论,阐述观点。

纵观历史上那些有重大成就的人,他们无不注重刻苦努力地去做。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小时候智力迟钝,曾经留过级,被老师认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顿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地去“做”学问,“别人用一倍时间去做,我就用十倍的时间去做”,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他的画扬名海内外,这也与他辛勤地去“做”分不开的。正如他的诗中所说:“苦把时光换画禅,工夫深处见天然。”联想到牛顿和齐白石,正面论述观点。

我国古代有一位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气,他的诗赋曾轰动一时。后来他做了大官,放松了作学问,才气衰退,与常人无异。后人便称其为“江郎才尽”。可见“不做”的危害有多么大啊。[联想到江淹,从反面论述观点。以上为第一层次的联想。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成材的条件比别人好,可他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想做的事业往往因为没有付诸行动而落空。也有一些人,他们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因为能够持之以恒地去“做”,终于在逆境中奋发成材。这是第二层联想,扣住观点,照应材料,联系了现实。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要大力提倡真抓实做,绝不可做富和尚那样的空想家。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同时也是对人们提出了要求,表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

上一篇:重视汉字书写 传承民族文化 下一篇:怎样用“比较.探究”的方法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