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虽美,但却有害!

时间:2022-10-27 10:45:53

1999年千禧年时,有家美国媒体找了许多知名人物请他们撰文表示他们最喜欢活在这1000年里的哪个时代。著名的中国通史景迁教授表示他最想活在晚明的江南小镇。他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小型笔战。

凡游览过周庄、乌镇等江南小镇的人,对这些地方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亭台楼榭的情调实在让人兴起思古的幽情。如果是晚明,那种地方必然丝竹管弦、文人酬酢,很有高雅的情调。能活在那个时代当然是一种福分。问题是,那种景观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和那个时代的政经社会背景有关。政治官僚及地主商人之家可以讲究情趣,但政治却专制,农民、奴仆则过着非人生活,江南风情是在那种基础上垫起来的。因此有人说,活在那种风情里,你活得安心吗?

因此,史景迁的那场小笔战,事实上已牵涉到“乡愁”这个大问题。人是记忆的动物,我们借着亲身经验和学习而有了记忆,但记忆其实是对过去选择性的记得,许多不好的事我们应当记得的反而忘记,而另外的有些生活上的事我们不但记得,甚至将它美化及神化,那就成了一种乡愁。明末江南小镇的那种诗情画意生活,即是史景迁教授读古代书籍读出来的乡愁。他美化了那个时代的某些部分,而忘记了更大的那部分,当然会受到指责。

由史景迁的故事,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台湾师大夜市及它所引起的风波。

战后初期的台湾,人们依然贫穷,学生过的日子非常困难,晚上能有碗阳春面当宵夜,就已是不错的人家了。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遂有了著名的师大牛肉面,它“俗搁大碗”(闽南语,意为物美价廉)又美味,不仅师大学生及附近居民趋之若鹜,旁边的台大学生也常去报到。以师大牛肉面为基础,后来遂逐步发展出师大夜市。以前的人只管过日子,住家附近有个夜市,是吵了点,但没什么关系,而且以前住商不分,夜市这种事政府也不管。夜市、住户、小市民消费者之间自然维持着自然的均衡,大家相安无事。

但前几年,政治气氛突然一变,政府要搞城市行销,只要有个电影拍到了夜市场景就是行销的大功一件。在这种气氛下师大夜市俨然成了一个观光财和文化财,而对许多文化人,师大夜市的乡愁也油然而生。于是师大夜市这个乡愁遂成了台北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它被套上文化产业的大帽子;台湾还想去联合国申办一个小吃之都的名衔。问题是师大夜市并非死掉的化石,它仍然在台北市活着,经过这一轮炒作,它成了房地产的商机,和小型商业创业者的标的。当师大夜市不断向文教住宅区扩张,最后终于使得居民生气了,居民要的是居住品质而不是夜市。夜市是有些人的乡愁,但却是居民的噩梦。

由师大夜市风波,我就想谈一谈乡愁和愿景。每个人和每个社会都有乡愁,那是过去的一部分残留,很让人发思古之幽情,但乡愁虽然很美,却应被转型而忘记,否则就成了妨碍进步的阻力。乡愁是不能当做一个城市目标的,一个歌颂乡愁的社会是个落后保守的社会。就以韩国的首尔为例,人家也搞城市行销,但行销的是愿景,是新首尔,如清溪川整治、新市镇开发和首尔森林公园,韩国也搞美食,但不是搞小吃,而是推广韩式料理,要挤进世界五大饮食之中。韩国不搞乡愁,只搞符合新时代的愿景。台湾却只会搞乡愁,当乡愁被炒作成一种产业,台北市甚或台湾怎会有进步的未来?今天台湾百废待兴,无论政治民主、行政效能、产业发展,甚至都市行销都是走回头路,原因就是乡愁太多,愿景太少,最糟糕的是居然把乡愁当成了愿景!师大夜市风波,就是搞乡愁搞过了头,终于造成严重的新旧两套标准的冲突!

近代两岸中国人都有一个严重的思想盲点,那就是历史的重量太大,因此两边都很乡愁。台湾会把夜市美化,是台湾这边搞乡愁的手法,终于在师大夜市上踢到了铁板。而对岸搞乡愁,居然把“”时代的美化,毛成了社会公平的象征,大陆的人居然能把许多人人头落地的“”忘记,只选择性地去美化那个均贫的时代,乡愁之有害由此可见!

上一篇:争当群岛新区建设排头兵 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大... 下一篇:“希望三星尊重华为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