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方兴未艾

时间:2022-10-27 10:35:15

节约集约用地方兴未艾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浙江的节约集约用地也是逼出来的。

这话不无道理。浙江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域小省、资源小省,耕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如何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既保护耕地,又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浙江省努力破解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浙江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已作出了回答:根本出路是节约集约用地,以节约集约用地支持、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一名国土资源报社长期驻浙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虽然不可能直接参与土地管理工作,但由于职业的关系,有所了解浙江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见证了浙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重要历程。

既要保耕地,又要保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根本途径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里,浙江由一个资源贫乏的农业省驶入了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轨道;在以后的十余年,浙江经济再次率先发展,确立了经济大省的地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省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但是,一方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供应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全社会的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还不强,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既要保护耕地,又要保障发展,缓解建设用地压力,严格土地管理、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根本途径。作为全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省国土资源厅在这方面已形成共识。

2004年1月,全省国土资源局长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指出,要努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合理需求,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时任厅长的王松林用了很长的篇幅阐述了节约集约用地问题。

王松林说:“客观地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必然要用地,但关键是要依法、按规划、按程序、集约用地。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省土地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增幅过快。1999年以来,建设用地的供给一直呈急剧上升的趋势。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建设用地分别比上年增长29%、28%、38%、41%,其中占用耕地分别比上年增长29%、30%、38%、42%,大大高于同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据统计,全省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57%、12.52%、11.79%、13.7%。如果按近几年的用地规模,全省除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将在今后8年左右的时间用完。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全省全社会平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占用土地量连年上升,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分别为119.72亩、156.65亩、172.11亩、195.11亩。以上说明全省在建设用地总量逐年上升的同时。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逐年下降。据省统计局资料,全省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每亩土地平均投资不到40万元,销售产值也不到50万元。三是农村居民点布局较为零乱分散。”

王松林说:“浙江人多地少,是一个自然资源小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土地利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形成一个共识,即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用地要努力保障,但也必须做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依法用地,切不可大手大脚,浪费土地。”

此次局长会议要求建立和完善供地控制指标体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是严格执行全省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坚持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达不到相应规定要求的用地不批。同时,完善考核办法,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项目投资额度和建筑容积率、建成投产日期,并加强合同实施管理。要研究制定土地集约利用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市、县的国内生产总值、税收、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水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土地投入产出集约利用水平,并据此分配下一年度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农用地转用总量。二是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对闲置二年以上的土地,要坚决依法收回,否则相应扣减该市、县(市)下年度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三是提高政府供地的市场化程度。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行为。对具有竞争性的工业用地,引入竞争机制。要落实协议出让最低价制度,防止各地竞相低价出让土地和企业因用地成本低而“多占少用”、“宽打宽用”、“低效利用”的粗放用地行为。

不仅国土资源系统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向社会宣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同样重要与迫切。2004年6月25日是第14个全国“土地日”。我记得王松林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向全社会宣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他说,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和处理土地问题,是管好和用好土地的前提。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双控”指标供应土地。完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坚决制止建设大马路、大广场、大行政中心等浪费土地资源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对闲置一年以上的,要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对闲置二年以上的,要坚决傲法收回。

2004年宏观调控开始,在严峻形势面前,浙江视宏观调控为倒逼机制,主动实施“腾笼换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6月3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土地管理工作会议。会上,省政府领导提出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省国土资源厅就如何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意见。

意见提出,要在全省广泛开展节地挖潜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作为缓解全省土地供需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来抓。

意见指出。一是要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执行《划拨用地目录》,该有偿的有偿,该划拨的划拨。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行为,对具有竞争性的工业用地,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对协议出让和原行政划拨土地,改变为经营性用途的,应由政府收回,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落实协议出让最低价制度,防止各地竞相低价出让土地和企业因用地成本低而“多占少用”、“宽打宽用”、“低效利用”的粗放用地行为。二是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双控”指标供应土地,并建立和完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能建多层厂房的,禁止建造平房。鼓励建造标准厂房出租,以解决全省众多中小企业的用地。建立地价与税收、投资密度等

指标挂钩的管理机制,将工业用地的出让地价优惠(浮动)幅度与企业实现税收和实现投资密度等指标相挂钩,引导企业理性用地、集约用地。建议有关部门修改企业和学校等绿化率的标准,坚决制止建设大马路、大广场、大行政中心等浪费土地资源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三是要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对闲置一年以上的,要依法收取土地闲置费,并上缴省财政;对闲置二年以上的,要坚决依法收回,否则相应扣减该市、县(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四是协助有关部门继续抓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合理调整城乡居民点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改善农村居住和生活环境,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研究制定引导、鼓励建设多层农民公寓的有效政策措施。同时,还要研究制定盘活工矿企业用地政策,挖掘现有工矿企业利用土地的潜力。

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能否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关键在于政府。在浙江,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被提到了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个高度。

2004年10月,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通知》,并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适度提高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标准。在原来的建设项目用地“双控指标”的基础上,对其中投资强度的区域调节系数普遍提高0.2个点。二是降低企业的绿化率。在城镇绿化率达到30%的前提下,具体工业建设项目的绿化标准控制在20%以下,严禁建造“花园式”工厂。三是鼓励建造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积极引进工业项目供地的竞争机制。四是加强土地出让合同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合同,加大对违约责任的追究力度,从制度上防止虚报投资圈地行为。五是依法加大抛荒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

2005年2月,省政府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就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十条政策措施:(一)严格按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运用市场准入标准、经济杠杆和供地政策,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集聚效应。(二)坚持“选商引资”,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实现进口替代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项目,以最小的土地消耗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三)严格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通知》规定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和绿化率标准配置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配置工业用地,并通过集中建造标准厂房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五)完善土地出让合同的签订与管理,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必须附具“双控”指标等约定,强化跟踪管理,对达不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绿化率要求的,要追究用地者的违约责任。(六)集中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普查,制定鼓励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激励措施,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现有建设用地复耕形成的指标可不受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的限制。(七)协议出让土地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协议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价标准,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土地,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八)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已实施征地,满两年未供地的,按闲置土地的面积扣减下一年度的用地计划指标,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交原土地使用者继续耕作,盘活农转用指标。(九)为加快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按村庄整治项目核定建设用地复垦周转指标,实行封闭运行。坚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原则,村庄整治必须符合规划和人均用地定额标准,逐步缩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十)建立市域、县域及经依法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全面实行土地集约利用考核制度。

向空中要地,向地下要地,节约集约用地开花结果

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后,得到了有力、有效的贯彻落实。全省各地都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积极盘活存量,节约集约用地。比如,绍兴县、东阳市、诸暨市等地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涌现了集约用地“十法”、“零增地招商”、“零增地技改”、建造多层标准厂房等办法,向空中、向地下、向集约要土地,使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出不断增长。

典型引路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节约集约用地在浙江大地开花结果。多管齐下求集约,是近年来浙江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特点。

科学规划引导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必要前提。近年来,浙江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节约集约用地的调控能力。杭州市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人手,科学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合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确保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该市通过对五个工业功能区块规划的全面优化,把原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单一功能区块,调整优化为集工业、科研、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块,其中江干区丁桥工业功能区块除保留702亩的工业用地外,其余均调整为科研、办公等公共设施用地,建筑面积增加了145万平方米,按照原来工业用地容积率1/2测算,相当于增加了1000多亩土地。

多维发展拓空间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抓手。浙江各地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建设项目向空中发展,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如天台县的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借“天”生地。“长”高厂房,建造了全省罕见的21层主体厂房,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容积率从1.29提高到1.80,2007年亩均产值284万元,亩均利税贡献达到了48万元。同时,浙江省积极做好向地下要空间的文章,努力探索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台州市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如该市企业浙江元创橡胶履带有限公司在地面高密度建造厂房的同时,向下挖掘5米建造一层地下仓库,地下建筑面积700平方米,2007年公司实现产值1.4亿元,亩均产出达777万元。

盘活存量,提高低效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益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全省各地大力开展企业存量挖潜节地活动,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扩大生产性用房。鼓励工业生产型企业通过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2007年,湖州市开展了清理处置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专项行动,切实加强对引进工业建设项目用地管理。该市吴兴区要求对所有

工业建设项目必须明确投资强度、建设周期和产出效率等要求,对“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建而未产、产而不达”的项目坚决进行清理,盘活利用闲置土地,累计收回土地2425亩。上虞市经济开发区立足开发区内部,找闲地、挤绿地、调规划,有力保障了企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如该市开发区企业新天龙集团急需新上年产300万套金属卤化灯项目,通过对老厂区的重新布局,缩减绿化用地面积,整合出了30亩土地,基本满足了该企业发展用地需求。

科技创新也是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浙江通过推广“零土地技改”、配套型技改和错位型技改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在零耗地的前提下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科研投入,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如义乌市已从“招商引资”全面过渡到“选商引资”阶段,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术改造。近两年来,该市共批准增资企业534家,增资额度达34亿元,均未新增一寸用地。台州市椒江区近年来在用地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在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上做文章。该区企业杰克控股集团相继投入3000多万元的研发基金和5000多万元的技改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专家增强研发队伍力量,同时借助信息化管理的平台,进行产品的科技改造,通过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上升,每亩土地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5年亩均产出1500万,2006年亩均产出1600万,2007年亩均产出更是达到了1800万。

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应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浙江加大生产要素集聚力度,积极引导工业向开发区(园区)和功能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如平湖市按照“集聚产业、突出特色”的要求,将产业集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2002年该市就出台“铁律”,对投资额小于500万元的工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鼓励新建工业项目向开发区、独山港区和新仓、新埭两个工业组团集聚。对落户平湖经济开发区的工业项目用地实际投入要求每亩不得低于1807Y元,镇(街道)工业功能区的工业项目用地实际投入每亩不能低于150万元。2007年,平湖市万元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增量消耗新增建设用地由2002年的41,96平方米下降至5,64平方米,集聚效应十分明显。

浙江各地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城乡用地结构,加大村庄整治扶持力度,以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换取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如嘉兴市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实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该市通过开展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拆迁与征地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促进集约集聚发展,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嵊州市结合“万村整治、千村示范”活动,积极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闲地治理,并通过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高了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底,该市已有958个村开展了宅基地整治,共拆除旧房占地面积515万平方米,盘活了村庄面积1.4万亩,其中退宅还耕新增耕地9059亩。

政策导向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助推手。近年来,浙江在保护耕地鼓励利用非耕地资源、控制增量引导盘活存量土地、规范初次配置推进土地市场交易、加强批后监管实施合同履约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经济激励政策和市场导向方面,创造了不少成功做法。如绍兴县针对土地等要素制约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坚持以“亩产效益”来评判经济发展的成效,完善科学发展示范企业评选办法,对亩均税收、亩均销售高的企业,在土地使用费等方面制订优惠政策,促使广大企业积极通过技术创新、“腾笼换鸟”等途径,以最少的土地获取最大的“亩产效益”。该县2007年亩产效益前30位企业的亩均税收和亩均销售平均达到20.5万元和64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和39%。永康市实行“亩产税收”与供地相挂钩的政策,将土地供应到真正需要用地的企业,供应到高附加值、高科技、高产出的企业。通过这一政策,极大地抑制了随意参与投标,恶意抬高地价的投机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流转和合理利用。

推进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是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保障。通过多年实践,浙江省已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逐步形成了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建立了集约配置土地的管理制度,强化了市、县政府集约用地的意识和责任。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了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使得全省工业用地市场取向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体系。

随着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推进,浙江省节约集约用地又有新探索、新发展。如:绍兴县曾经总结了集约用地“十法”,现在台州又提出了集约用地“十二法”;绍兴县曾经提出“以亩产论英雄”,现在永康又提出了“以亩产税收论供地”;湖州是全省工业用地出让的“第一拍”,现在义乌又对工业用地出让实行年限分段制度。

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提高用地投入与产出

2005年6月22日,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第15个全国“土地日”新闻会,向中央、省级新闻媒体介绍全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及初步成效的同时,还提出了全省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思路是:以“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提高用地投入与产出”为目标,以“合理利用、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统筹用地”为途径,全面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用地保障。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五大途径:一是通过调整优化用地主体结构、布局模式和区域分布,强化土地合理利用;二是通过强化新增用地总量控制、指标前置控制和事后监督管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三是通过利用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城镇闲置地和企业闲置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四是通过提高单位用地的要素投入、建设指标和经营运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已利用土地的使用质量;五是改革土地供应制度,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从制度上消除土地投机行为,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粗放用地的内在动因机制,有效防止多占、圈占土地现象的产生。

全省将采取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是:1、全面推行土地集约利用考核制度。为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省国土资源厅已出台《浙江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办法》,对

各市、县(市、区)实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与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分解以及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相挂钩的考核办法。2、建立全省平衡的工业用地最低限价标准体系。按照全省工业用地平均价格和各地原有的工业基准地价、最低限价标准,建立全省平衡的工业用地最低限价标准体系,实现工业用地价格的统一有序管理,有效减少区域间的不良竞争而导致的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现象的发生。3、全面实行土地出让合同附件约定管理。在土地出让合同附件中约定项目竣工期限、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土地闲置标准、土地退还转让条件及违约责任和赔偿标准等条款,并按照合同约定的有关条款追究土地使用者的违约责任。从契约行为上防止虚报投资造成的圈地行为和土地浪费现象。4、加大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力度。积极探索第二产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和途径,在各市、县(市、区)开展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试点工作,尤其对工艺无特殊要求的小宗工业用地以及企业投资建造用于出售、出租的多层标准工业厂房用地。原则上须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应。

节约集约用地这篇大文章,浙江才刚刚破题

浙江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方兴未艾。

2007年12月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会议。这是浙江省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土地管理的会议。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时任国土资源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李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后,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见》,深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意见》明确,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市、县政府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意见》指出,从2008年7月1日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各地要合理编制标准厂房建设规划,并在用地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行业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一般应建造3层以上多层厂房,不得建造单层厂房。

《意见》强调,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要加强闲置土地、转而未供土地的清理处置,努力提高供地率和用地效率,各市、县(市、区)前三个年度的土地供应率应分别达到90%、80%和50%。对闲置土地,依法可以征收土地闲置费的,一律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依法可以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对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探索建设项目用地退出机制,对尚未达到闲置收回条件的土地,可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协商收回并给予合理补偿等多种途径处置利用。

《意见》还对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等提出了要求。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合同条款,明确项目开工与竣工期限,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规划条件、投资总额、投资强度、绿地率以及履约保证金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对未达到合同规定条款的,追究土地使用者的违约责任。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大量发生、违法用地面积大的地区,省政府将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并追究该地区政府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经过几年的努力,浙江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据统计,浙江省单位建设用地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每平方公里的0.43亿元、0.87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0.83亿元、1.74亿元,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4.16%和14.75%,2007年的这两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数的98.53%、161.40%,而且已领先于东部沿海其他五省。

2008年3月,楼小东从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这一岗位调任省国土资源厅担任厅长。我曾经就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采访过他。楼小东说,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何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关系,解决好土地要素保障问题?近年来,浙江破解难题,按照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要求,走上节约集约、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楼小东说,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能够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浙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建立并完善了“政府调控、规划引导、市场调节、政策激励、科技支撑”等相对完整的土地利用管理新机制。“科学规划求节约、开发空间求节约、挖潜存量求节约、依靠科技求节约、推动集聚求节约、城乡统筹求节约、政策导向求节约、深化改革求节约”的“八个求”,就是楼小东对浙江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子的具体概括和提炼。

当前,浙江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想借用楼小东厅长的话来结束本文:“节约集约用地这篇大文章,浙江刚刚破题,开局良好。节约集约用地是浙江唯一的选择。我相信,通过继续努力,今后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上一篇:认知复垦 从事复垦 传承复垦 下一篇:为了“富民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