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筑浅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时间:2022-10-27 10:11:00

探讨建筑浅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浅基础是相对于深基础而言的,它们都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工作原理和使用条件各不相同。在建筑中使用浅基础还是深基础,是要根据地质和建筑要求的情况而确定。本文以实际成功案例进行说明,介绍浅基础的施工技术,并对未来施工技术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浅基础;深基础;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浅基础与深基础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础埋深上的差异,但两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数值界定。浅基础与深基础作为建筑基础,传递由上部荷载施加于地基上的附加压力,在附加压力作用下,要求地基满足承载力及变型条件的要求,进而达到满足建筑设计的各项使用功能。

一般以埋深大于等于5.0 米为深基础, 埋深在0.5-5.0 米之间,侧面磨阻力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的基础称为浅基础,但基础埋深不得小于0.5 米。若浅层土质不良,需将基础加大埋深,深度超过5.0m,此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施工手段和相应的基础形式。如桩基、沉箱、沉井和地下连续墙等,这样的基础称为深基础。

二、浅基础与深基础在应用中的区别

浅基础相对于深基础,基础故然埋深较浅,同时,基础形式及施工工艺较简单,施工质量易于控制,工程造价亦较低。而深基础情况恰于浅基础相反,除基础埋深较深外,基础形式及施工工艺复杂,质量控制因素较多,工程造价亦较等建筑采用何种基础形式,即采用浅基础抑或采用深基础,决定于基础持力层的选择,一般而言,持力层埋深小于5.0m 的为天然基础,采用的基础形式自然就是浅基础。具体表现为:

1、浅基础以天然地基为持力层,以地基承载力满足上部结构受力要求即可。基础与侧壁土的磨阻力可忽略不计。

2、深基础以深部硬质岩土层为持力层,或者以基础与侧壁土层磨擦力作为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为主,又或以前两种受力方式结合作为承受上部结构荷载。

3、浅基础的适用条件以浅部土层坚实,满足承载力要求,浅基础的选择形式可根据上部结构需要,选择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对于上部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只要浅部岩土层工程性状好,同样可以选择浅基础,如筏板式基础。

4、深基础的适用条件以浅部土层软弱,承载力或变形条件满足不了工程要求,向下寻求硬质岩土层,直到满足上述地基条件。其基础形式自然也就为深基础。

5、深基础的形式有桩基础,箱形基础,沉井,地下连续墙等。具体采用何种基础形式要视建筑及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而定。因浅基础工程造价低,只要浅部地基坚实,就应优先考虑采用天然地基。对于七度及七度以上的抗震设防区,为了抗震的需要,上部结构常采用框架、框剪结构以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其基础形式往往采用筏板基础,箱型基础等以增强地基的刚度,使基础与上部结构协调工作。

三、浅基础施工技术实例

某市受古滇池湖盆及盆地内盘龙江沉积环境的影响, 在北市区堆积了厚度较大的冲湖积砾石土,圆砾层本身具有较高的地基强度, 但由于地层中无规律地夹有厚度不等的、强度较低的软粘土等薄夹层,影响了浅基础在本地区的高层建筑的实际应用, 长期以来高层建筑均以桩基础型式为主。

1、地基与基础方案论证分析

本场地属昆明古滇池湖积与盆地内陆河流冲洪积交替沉积环境,浅部地基土除“硬壳层”外,浅基础主要受力层以圆砾③层为主, 下卧层为粘土④及圆砾⑤, 可总结为“薄硬壳层+ 厚层圆砾夹薄层软土+ 良好下卧层”的地层模式,本地区的高层建筑,为了规避风险, 大多采用桩基础型式。拟建高层建筑群包括18幢11层住宅楼、1幢16层办公楼、9幢7层多层住宅楼(办公楼、多层住宅设地下室一层),总建筑面积约18万m。拟建建筑物荷载并不很高,而圆砾层埋深适宜、厚度大,且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具备采用浅基础的条件,经初步估算, 圆砾层及下卧层可满足强度及变形要求。经过多方调查,决定采用浅基础方案。

2、地基处理、施工控制及检测

(1)软弱下卧层的探明及处置粘土③1层成层性差,以透镜体状产出为主,规律性差,勘察过程中因勘探点间距原因难以准确反映,在基坑开挖后进行动探、钎探等施工勘察措施。在开挖基坑内, 周边特别是两端采用标准锤63.5kg动探勘察手段,点距为3×3m,深度5m左右。对锤击数小于3击/10cm、层顶埋深小于3m、厚度大于0.5m进行挖除换填处理;对中部采用钎探方法,深2~3m,仅对浅部范围较大的软弱土层进行换填处理。经施工勘察,18幢住宅、1幢办公楼范围内需进行处理的地方共有12处。

(2) 超深开挖部分处置

在满足高层建筑对基础埋置深度的前提下,选择圆砾③层作为基础持力层,表部填土及浅部粘土②、②1层须全部清除,大部分建筑物均存在超深开挖部分处置问题,厚度集中在0.5~1.5m之间。对于超深开挖小于0.5m的部分,直接采用砼垫层进行处置;超过0.5m的部分,采用混合土进行回填碾压处置, 混合土按标准配置,碾压按施工规范进行。在回填碾压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出现“橡皮土”现象的地段进行再开挖, 清除其浅部软弱土后再回填碾压。

(3) 地下水的影响及控制

场地地下水水位主要赋存于圆砾层中,地下水水位整体略低于基础埋置深度超挖部分常位于地下水水位以下。因圆砾层中软弱粘土透镜体阻隔与影响, 大部分基坑开挖后地下水水量普遍比预估要小,在基坑内修挖临时截水沟结合井点进行降排水, 基本能保证基坑内软弱下卧层处置及回填碾压处置要求。

(4) 地基土检测

在对粘土②、② 1 层超深开挖回填处理及受力层内软弱土③1层进行挖除换填处理后,为控制风险,确保地基土的均匀性和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 对处置后的地基土进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加强检测工作。从72点检测结果来看,处置后地基土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的250kpa,虽各处换填土的厚度不等,但检测结果出入较小,说明换填土与圆砾③层物理力学性质相近,处置措施适宜。

四、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1、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项目的设计目标、设计的进程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都必须考虑到建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少环境的污染和能量的消耗,适当地选用环保技术设备和环保建筑材料,做到环保施工。建筑材料的开发也应该多开发和推广节约型和创新型的建筑材料,尽量利用工业废料,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地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同时做到与周围生态和谐共存。

2、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处于猛迅发展的阶段,在建筑施工设计中不断开始应用到传统的运输、地质勘察、机械制造、冶金和园艺等活动。因此在建筑技术体系中也包含着上述外沿学科的相应技术形态,促使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地外延, 很好地体现建筑施工技术的两大特性:包容性和综合性,而复杂性就是综合性和包容性积累的结果。

3、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往高新技术的方向发展

高新技术化的建筑施工技术就是把新技术革命成果全方位和多层次地渗透到整个建筑领域,明显地忽出术运动的现代特征。这样的渗透可以促使建筑施工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快速的拓展,使建筑施工技术呈现出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操作初械化、驱动电力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结构精密化的高新技术化趋势。

五、结束语

工程实践证明,在在冲湖积地层中,一般高层建筑采用浅基础型式是可行的。这种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在进行建筑基础型式选择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地基土的整体性能,并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对土质的缺陷和不足全面掌握,并通过合理处置进行弥补,以保证建筑符合安全性能要求。不同的土质倔强了不同的型式的选择,但总的要求就是保证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我们在不断学习先进施工技术经验的同时,不断地进步,创造出更多优质工程,让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张明瑞,浅析建筑浅基础和深基础的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2012

[2]王起弦,某工程浅基础施工技术概述[J]施工技术,2011

[3]徐峰,对当前我国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科学友,2010

[4]赵华明,徐学燕,基础工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谈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动态控制与管理 下一篇:免棱镜全站仪在航道工程测量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