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今驻足在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27 08:03:26

让长今驻足在语文课堂

在2005年热播的电视《大长今》里,长今们穿着雪白的围裙,表情安详,像艺术家一样,耐心而细致地洗菜,快速而熟练地切菜,将五颜六色的食材巧妙搭配,轻柔而优雅地察看面前冒热气的小锅??那份真诚,那份操劳,那份平静,的确让人感动。语文的课堂,要像长今一样,怀揣着煮食的心情,带着那份用心和诚意,和学生一起慢慢品味语文的最动听的声音- - - -读书声!

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朗朗书声中,学生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荀子在《劝学》篇中,把为学之术概括为 “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审美的过程不能没有学生的朗朗书声。《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一“阅读”中提出培养学生“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而且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等三个方面要求融为一体,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由此可见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如何做好朗读教学呢?

第一:学会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 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文章要达到“美读”的境界,应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情味。

案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朗读教学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一位教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的: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诗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一张挂图,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浩荡的江水和那即将消失在天水相接之处的孤帆。教者的一句话拨动了学子们的心弦:“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地伫立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学生们略作思索,便举起了小手。有的说:“孟兄,今日一别,我俩何时再见?愿你早日归来,你我重叙友情!”有的说:“小船啊,你慢慢地行,让我在看——看老朋友的身影!”??见学生们滔滔不绝,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执教者便说:“真是难分难舍啊!”所以,李白深情地吟诵诗句,以表惜别之情。同学们,哦一一不,诗仙李白,此刻,你就通过吟诵诗句来表达情感吧!”学生们一个个争着朗读,读得投入,读得动情。一位学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越读越轻,越读越慢,到最后几个字,只留有微弱但还清晰的气息,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罢,教师里沉寂了片刻,突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指导学生朗读,既要引导学生读进去一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指导学生读出来一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读”。

第二:做好晨读。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不仅要让琅琅读书声回归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利用好每周两个早上晨读时光,奏出和谐的语文乐章。然纵观晨读语文课堂,其场面实在不容乐观,试看众生相:双手托下巴,两眼迷离者有之;交头接耳,名曰‘讨论’者有之;伏首案上,口中念念有词不知所云者有之;一目十行以看代读者有之??。整个课堂开始尚可“听取‘蛙’声一片”,但为时不长却变成了“两三点雨山前”了,白白浪费美好光。针对此,我通过布置任务激发学生读书动力。人总是有惰性的,没有压力就少有动力,再说有些学生自己也不擅长安排,因此我每天晨读都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并明确地写在黑板上,一般如:1、读当天将上的课文2~3遍;2、读头天学的课文记住“读一读,写一写”内列的词语;3、背诵(短小精悍的全背,篇幅长的背精彩部分,如《观舞记》我只要求学生背描写优美舞姿一段);4、时间有余再读一些非课本上的美文等,把预习,复习,拓展融于一体,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当然,有布置无检查是难持久的。教师可在临近下课的5~10分钟,视具体情况或听写,或背诵,做到有放有收。

第三:身教言传。首先,教师身教鼓足学生读书劲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身教重于言教,我今年任教七年级语文,像《春》、《在山的那边》等美文通过诵读使自己在课堂上范读有声有色。至于如《论语》、《山市》等文言诗文就带学生读。长此以往,学生诵读兴趣高了,劲头足了,何愁课堂不书声琅琅呢?其次,传授方法扬起学生读书风帆。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带学生走上朗读的“路”。遵循渐进的原则,从读准字音入手,而后强调节奏,最后读出语气和感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带读的情景,在朗读读中参照个人水平,以小组为单位或读出《安塞腰鼓》般的铿锵音韵,或读出《在山的那边》抑扬顿挫,或读出《紫藤萝瀑布》中的离合悲欢等等。

第四:以趣鼓励。传统方法教古诗词,一直强调背诵,每天读一次,学生知道,诗词是需要记住的,考试必有;诗词默写是苛刻的,差一字得分为零;诗词默写的前提是背诵,背诵的前提是反复的读??也正是这样的读,让学生对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诗词味同嚼蜡。问题出在读的方法!在古代诗歌是用来吟唱的,尤其是词和曲,有专门的格式和曲谱,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堪比今天的流行音乐。所以古代学子读书,一个个摇头晃脑,心领神会,完全沉浸在吟诵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中,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才产生了灿若群星的诗人。然而,曾几何时,诵读被当作酸秀才的咬文嚼字卖弄斯文的糟粕而请出课堂,分析概括大行其道,诗歌独特的美感也消失殆尽了。当前对诗歌的考查方式也使学生重默写轻审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个问题。

古诗词吟唱把语言与旋律结合起来,用音符代替枯燥的文字,赋予诗句以生命,使诗句鲜活起来。学生在唱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获。在追求古风古韵、又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同时,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经典古诗词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吟唱古诗就是教授古诗词的最好办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歌吟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总而言之,诗意的课堂应诵读诗意的语文,让和谐的语文乐章飞扬在和谐的校园上空,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作者简介:

冯小玲,福建省建阳市水吉中学,354207。

上一篇:中学生应该注意合理膳食 下一篇:本期主题:泌尿系统肿瘤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