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过年更有年味儿

时间:2022-10-27 07:38:28

逢年过节,不可避免地要胡吃海喝一番。不过大鱼大肉吃多了,难免会想念清淡的食物。其实中国传统的春节食俗中,就有许多既好吃又养生,还拥有悠久历史的美食,在你的春节食谱中,有没有它们的一席之地呢?

腊八(1月19日)——腊八粥

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从汉字演变的历史考据,“腊”乃是源自“猎”。当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是为“腊祭”。而腊八原本并无固定日期,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据史料记载,国人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的主料是红小豆,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立春(2月4日)——春卷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万钱”。而在民间,吃春饼的习俗也极为普及,甚至影响了兄弟民族,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烹制春盘,并留下诗句为念。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经出现了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便出现春卷的名称。

除夕(2月9日)——饺子

饺子意为更岁交子,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之举。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在北方,过年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春节——年糕

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种类丰富,包括北方的白糕饦、黄米糕,江南的水磨年糕,西南的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在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贾思勰的《齐名要术》记载了年糕的制作方法;明、清时,年糕已经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元宵(2月24日)——汤圆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传说嫦娥奔月后,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尔。”后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外形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圆”。

上一篇:最有效的护肝之道:别生闷气 下一篇:细品咖哩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