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的探究式教学思考

时间:2022-10-27 05:55:14

《唐诗宋词选读》的探究式教学思考

[摘 要] 当前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存在教师教学观念功利化、漠视学生个性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掌握学习方法等问题。结合中学教学实际,教师采取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吟诵、鉴赏、探讨等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激励学生的对唐诗宋词的探究兴趣,进而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课堂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具体到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采用探究式教学,不仅有利于改变沉闷窒息的学习模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的知识并搜集更广泛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处于自主开放的状态,在鲜活的实践活动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因此,从探究式学习的定义和特点着眼,我们不难发现其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开展探究式教学十分必要。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课堂上,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试述一二,供方家指正。

一、兴趣与积累是探究的基石

诵读方面,古今结合。

知古:在中国古代,诗乐是一体的,诗与词都配合乐谱歌唱,后来逐渐脱离乐谱,但字词仍然保留着铿锵的音乐性。吟诵的基本要求,必须要掌握诗词的格律,包括押韵、平仄、节奏、音节等。其中,吟诵律诗、绝句,要分清平声和仄声;吟诵词,则要注意调式的变化和音节的切分。学生通过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吟诵,必然陶醉在诗词的美好意境里,枯燥乏味的古典诗词教学就会立刻变得兴味盎然。

古为今用:听歌赏文、配乐填词。唐诗宋词,本身就是一首首美妙的乐章,教师不妨将唐诗宋词与音乐融合在一起学习。不少流行歌曲是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的。《但愿人长久》来自邓丽君的《古词绝唱·淡淡幽情》专辑,其余的11首歌曲的歌词也来自宋词。再如舒锦霞融合越剧、昆曲元素,用现代歌曲演唱的《声声慢》,歌词取自于宋代注明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另外还有《华章雪韵》用昆曲演唱17首唐诗宋词,也是相对容易找到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悠扬的歌曲旋律与唱腔中,亲身体会古典诗词意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知古论今: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例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情景关系”等。“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是指在理解诗词的字句含义的基础上,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作诗人,由表及里地去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旨。然而“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要正确体会诗人的情感、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学生探究诗人的生平遭际、理想追求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情景关系”的鉴赏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三种情景关系,以及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等四种形式。

第二、掌握多样探究方法。

对比。对比的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比如,比较同一作者在不同时代所写作品;比较同一个时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题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风格,不同作者的写作特色,等等。比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探究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并在探究实践中灵活运用。

质疑。设置疑问,激发探究。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有目的地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难度要适中,既符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获取成功感。

下面,笔者以《九日齐山登高》一课为例,演示探究式教学在《唐诗宋词选读》课程中的实施。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很多人评价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这首作品是“抑郁之思以旷达之语出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是否同意这一个评价,并且列出依据填写下表。

探究式教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要独立思考。因此,每一位同学都要运用所学习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情景关系”等鉴赏方法,对诗词进行自主解读和赏析。

然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五到六人为最佳,每个小组要选出小组长、资料整理员、讨论记录员。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图书馆,小组成员要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在讨论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定时开展小组讨论,把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好,由组长向老师请教。小组长将组内同学的活动成果汇总,以书面形式向全班同学报告。

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将题材、风格相同的篇目放在一起学习,采用对比的探究方法,以“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学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因此,在学习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放在一起,整合成“登高诗”专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认为这几首登高诗的情调会是怎样呢?抒发哪些情感呢?为什么诗人登高才会产生这种情绪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认为登高临远,使人感触到个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因此,登高诗的感情基调是各种“愁”,包括壮志难酬之愁、漂泊他乡之愁、牵挂家人之愁、担忧国家朝廷之愁,等等。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至古以来,我国就有九月重阳登高习俗,其实,我们古代文人不单重阳节才登高,其他时间也爱登高,不仅喜欢登高山,而且喜欢登楼、登亭阁、登遗址。每次登临完,文人必然会诗兴大发,临高写诗作赋,寄寓情怀,因而留下很多登高诗。请大家分组讨论,探讨一下这三篇诗歌的异同,完成下表。”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交流和研究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整合《唐诗宋词选读》内的登高诗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以前学过或者课外遇到的登高诗,比如,崔颢的《登黄鹤楼》,杜甫的《登高》、《登楼》、《登岳阳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等,仿照上述作品的比较方法,作一次较为系统的登高诗探究。

由此可见,主题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探究性教学,学习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不但记得牢,而且实用性强。

关于探究式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同行深入探讨,限于笔者水平,故搁笔于此,希望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主编.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赵毅.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0)

[4]王庆.哭泣的缪斯——中学古诗词教与考的困境[J].中文自修.2010(02)

[5]章建良.高中古诗词阅读的诵读与点拨[J].阅读与鉴赏(教研).2006(12)

作者简介:孙霞,南京市第五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教学。

上一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研究 下一篇: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词汇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