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管理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27 05:13:14

关于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主力军之一,其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意义。为此,通过简述高校科技人员工作机制的特征以及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内涵作为切入点,结合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着重围绕关于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管理机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管理机制

一、高校科技人员工作机制的基本特征

(一)性质创造性

高校知识与科技创新当中的中坚力量就是广大高校科技人员,其工作的主要特点就是创造性,而创造性也是知识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客观要求。从项目申报到攻克技术难题、从提升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到培养创新人才等方方面面均需要高校科技人员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而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正是高校科技人员必备的一大基本素质。

(二)时间自主性

鉴于高校科技人员从事的工作对创造性要求极高,因此固定的工作时间与地点等对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因此高校需要为科技人员制定具有一定弹性的工作制度,在工作时间与空间上基于其较大的自主性,使得科技人员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任务以及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每天的工作时间,进而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三)内容多元性

除了譬如申报项目、研究课题等常规的科研工作之外,部分具备较强能力和旺盛精力的高校科技人员往往还需要凭借其出众的知识与技术优势从事多种多样的工作任务,如教育教学、文化传播、行政管理等“第二职业”,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形式多样性

高校科技人员的工作形式可分为个体与团队两种。在个体形式当中,由科技人员个人独自完成科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并结合自身形成的思维、研究框架等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而有时为了能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与研究,研究领域相同的科技人员会聚在一起集中探讨某一问题,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趋势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科技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团队意识等也将逐渐加强。

(五)需求多层性

高校科技人员在工作当中除了对衣食住行等有着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还对于创造、传播和应用科学知识与技术等方面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高校科技人员希望能蚧竦贸浞值睦斫狻⒆鹬赜胄湃危并能够获得深造机会以便早日实现理想。另外,高校科技人员还在日常人际交往、社交活动等方面有着社会需要。

(六)氛围和谐性

绝大多数高校科技人员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好奇心,不愿与世俗同流,不甘心墨守成规,科技人员渴望利用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思维,秉持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完成对知识、技术的创新以及其他科研工作。因此和谐的工作氛围对其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

(一)创新资源利用能力

创新资源利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基础或应用等研究项目的资源获取与利用、对通过银行贷款、民间资助等多种方式筹集得到的研究经费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对高校内部具备高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能力①。但当前部分高校在创新资源利用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对于校内现有的各项人力、资金等资源无法进行充分利用,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二)创新成果产出能力

创新成果产出能力主要集中在论文、专著、专利等科研成果的实际数量与具体质量,现阶段仍然有部分高校虽然有着数量可观的论文专著和鉴定结果等科研成果,但实际上其质量比较低,无法经过反复的推敲和长久的时间考验。

(三)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主要体现在科技服务、试验发展、专利出售、技术转让等项目的实际数量与由此获得的收入水平高低。而目前我国高校当中普遍缺乏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能够用于转让和出售的专利技术等少之又少。

(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纵观我国高校虽然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毕业生走出校门,但实际上学生的质量却并未与其数量成正比,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贡献的毕业生人数更是寥寥无几。

三、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研发经费投入偏少

当前高校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主要是从政府拨款、自主筹资以及社会资助等渠道获取②。当前政府对高校科研的拨款力度明显不足,不仅数额比较少而且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和漫长的等待之后才能真正下发到高校手中。另外高校自身也并未开拓出顺畅、多样的筹资渠道,加之社会资助比较少,也使得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存在研发经费投入偏少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部分高校的人文陶冶比较弱,鲜少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在专业教育方面也仅仅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并且为了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往往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共性约束要求。特别是受到社会“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人才培养当中有部分高校存在功利导向过重的情况,只注重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科学研究,纯粹的学术研究则受到忽视。

(三)科研管理机制不良

高校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对科研处室没有明确划分其应有职责,使其在工作中常常出现责任不清等混乱情况,而在配置科研资源方面也缺乏合理性,部分科研项目的研究资源绰绰有余而部分项目存在资源紧缺问题。另外在评价和转化科研成果方面也存在透明度低、及时性不足等问题。

(四)人事分配制度失衡

目前高校实行的人事管理制度针对性偏弱,尤其是在选拔人才方面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往往只看重选拔人才的科研成果数量,却并未充分重视其研究质量。而在利益分配方面也存在合理性不佳的问题,科研带头人与参与科学研究的普通工作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存在较大差异。

(五)合作交流程度偏低

高校没有建立起强大的科研团队,科研人员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而科研人员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性,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密切的合作交流也使得高校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另外我国高校的科研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之间等合作交流程度均比较低;加之自身的产学研结合不紧、科学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与集成性不足等原因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六)创新文化氛围不佳

虽然我国高校在近几年逐渐加大了支持科研人员的力度,但就整体而言其科研环境仍然不容乐观,不仅许多科研人员缺乏将科学研究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一旦在研究中遇到困难便容易心生退意,同时高校自身也缺乏浓厚的创新氛围,并未给高校科研人员创造民主良好的研究氛围。

四、构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合理机制

(一)研发经费筹措机制

在筹措研发经费方面,政府拨款仍然是占据着主体地位。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在尽可能增加拨款数额的同时优化审批流程,使得研发经费能够早日落实到位。另外高校还需要积极拓宽筹措渠道,在积极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导其投入资金的基础上,依靠传统的银行贷款作为支撑,并积极吸纳各类社会资金作为补充,从而切实解决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

(二)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高校科研人员需要充分认识科研的重要性,坚持科研与教学“两手抓”,尽力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同时重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科研方面需要不断对现代化的科研方向及其发展进行探讨以持续创新科研思路,而科研人员除了需要对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之外还需要注重学科交叉,有意识、有计划地学习和研究整个教育和科研领域中的知识内容,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以构建完善的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三)科研管理运行机制

高校应努力建立健全科研管理\行机制,为科研工作及其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首先高校需要充分发挥科研处室的应有功能,为基层管理人员赋予一定的决策和处理权利,从而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另外还需建立以科研团队、课题组为核心的课题制管理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科研资源,并有效监控课题研究与科研行为。

(四)人事分配激励机制

高校需要尽快建立起能进能出的、具有灵活性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围绕优势学科自由组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实力和深入研究前沿领域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同时积极吸收广大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在选拔科技人才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公平合理,积极邀请广大师生进行监督力求能够选拔出既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又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优质人才。

(五)合作交流凝聚机制

高校应当尽快建立能够共享科技创新资源的平台,在坚持产学研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创造与国际科研成果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以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的空间。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科研信息门户网站,同于负责完成科研活动信息的与相互交流,同时开发出管理科研信息的系统负责及时收集整理和分类存储各种科研信息与科研资源,以便为其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

(六)创新文化建设机制

高校科研人员需要坚定自身的理想追求和人生信仰,树立将科研项目做大做强的信念,在科研活动当中能够秉持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拒绝科研造假、学术造假等不正之风。而高校自身也应当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对科研工作抱以宽容的态度,积极使用各项鼓励和支持政策推动科技与知识的创新。

(七)创新成果评价机制

高校需要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在对科研成果以及创新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当中既重视数量也重视质量,将科研经费、奖金待遇等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被引用率等相挂钩,以便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外,还需要积极邀请同行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师生参与对创新成果的评价,利用此种社会化的手段以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性。

通过从多方面入手,层层推进分析了解到影响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具体制约因素,进而站在高校建设者、科技管理者和文化倡导者的角度,提出研发经费筹措机制、创新人才培育价值、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人事分配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机制建设,希望能够有效帮助我国高校尽快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注释]

①史红兵,杜尧舜,方晨鹏.创新高校科技管理机制 服务国家科技专项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5(06):53-55.

②田继兵.创新高校科技管理机制 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58-60.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核心素养理念视域下的英语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