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在三峡博物馆里的“无价之宝”

时间:2022-10-27 04:03:26

珍藏在三峡博物馆里的“无价之宝”

一起尘封多年的盗窃杀人案告破,让无数人将目光重新聚集到贝叶经身上。

坊间关于贝叶经的各种传闻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曾在国外的拍卖现场见过,也有藏家宣称自己珍藏着这类神秘宝物,网络上的记载则是当年唐玄奘从西域取回的经书便是贝叶经……五花八门的说法背后,却很少有人真正见过它。

偶然的机会,本刊编辑部获得一条珍贵的线索:重庆三峡博物馆珍藏着几函贝叶经,由于价值连城,从来没有对外展出。本刊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三峡博物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获得博物馆同意,破例接受了本刊的独家探访。

一直藏于深闺之中的贝叶经,第一次让我们目睹到它的真容。

写在树叶上的经书

1990年10月27日凌晨,梁平双桂堂,一名男子将守库僧人杀死后消失在黑夜中。同他一起消失的,还有双桂堂文物保管室中的五件珍贵文物:贝叶经、编钟、铜镜、惺板、如意。

2011年7月,消失了21年的嫌犯蔡仲义终于在新疆落网,据他的交代,贝叶经被他以15万元港币的价格卖给了一位港商,剩余四件文物仅仅以1000多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广东男子。可惜的是,蔡仲义已经回忆不起当时买者的任何信息,因此23年后的今日,失踪的五件珍贵文物依然下落不明。

在失踪的五件文物中,最为众人所关注的莫过于“贝叶经”了,根据资料记载,当年双桂堂保存的“贝叶经”是全国保存最完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版本,堪称国宝级文物。

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是在贝多罗树叶上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这些写在树叶上的经书,便是日后价值连城的贝叶经。

《佛本行集经》中说:“时比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往旨佛所。”大致讲述的就是:佛陀在世时,“贝叶经”就已经存在。佛陀涅槃后,他的弟子举行了五次大规模的结集活动,把佛陀宣讲的教法刻在贝叶上,故称“贝叶经”。贝叶经完整记录了佛教原典,成为后来佛学的基础,也有人将其称为是“浩若烟海的各语种的佛教典籍中最接近释迦牟尼核心教义的文本”。中国的贝叶经大多于盛唐时期传入,据《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说,唐玄奘在公元667年的时候曾从印度带回来657卷经书,而这些经书,都是贝叶经。

一睹宝物,巴利藏贝叶经露真容

历经多年,国内目前仅有几个地方还保存有少量贝叶经,重庆三峡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这几函有着“佛教熊猫”称誉的经书,一直被珍藏在馆内,从来没有对外展出。

于此,能够近距离一睹经书的真容,甚至同意拍照,本刊记者无疑成为了最幸运的人。

长长走廊的尽头处便是三峡博物馆恒温恒湿的库房,贝叶经便被深锁其中。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除了个别人,至今还没有人能够一睹贝叶经真容。由于馆藏库房属于重地,本刊记者被邀请在三峡博物馆办公区的一间会议室中,等待工作人员用手推车将一函贝叶经运来。

传说“得见贝叶经如见佛面”,听着手推车的声音由远及近,本刊记者心中莫名生出一份庄严感。国宝终于到来,只见红绒布上,两片长条形红色木板夹了厚厚一叠经书,据了解,这函贝叶经长51厘米,宽6.5厘米,红色木质夹板与缠绕的线绳均是当初制作贝叶经时配套用来固定的原物件,算下来都已有上千年历史。木板间的几百张贝叶叠放整齐,从侧面看去,金黄色的贝叶已经略有磨损,有些地方颜色变得微黑。工作人员戴上白手套,将贝叶经转放至会议室的桌面上,解开线绳并打开木板。

细细看去,经书泛着金属般的光泽,酷似一张张厚重的铜片。每一页经书中都有两个小孔,旧时贝叶便是以线绳穿过这两个孔捆扎成册。每片贝叶上都有十条黑色直线,沿着直线上整齐地写满了深褐色圆圈形状的文字;而这些文字有些形似英文字母“G”,有些形似有缺口的“n”。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以“巴利文”书写的经书。

巴利文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传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但世界上没有表记巴利语的特定文字,因此可以使用各国的文字书写。经过记者事后的查阅与和世界上多种曾书写过贝叶经的语言文字相对比后确认,三峡博物馆馆藏的这函贝叶经是以缅甸文字写成的。虽然历经千年历史,贝叶上的经书字迹依然清晰可辨。馆内的工作人员介绍道,制作贝叶经的树叶经过了蒸煮、晒干等程序,不但可以防虫防潮,而且即使历经千年也不会轻易损坏;之后再以铁笔在上面书写文字,其上的字迹较我们现今的墨水等更易保存。

季老鉴定,港人赠经报国

在贝叶经旁,记者还发现了一张印有“北京大学”标识的信纸,上面写道:“巴利文,南传佛教,巴利藏 pāli tipitāka , 这是巴利藏的一部分,版本颇为珍贵,季羡林,时间1998年8月13日。”

看到季老书写的这张纸时,记者本以为这函贝叶经是由季老捐赠。可在旁边关于这函贝叶经的一张说明卡片上,却又写着“捐赠人:石景宜”、“接受时间:2006年1月17日”。一打听,得知三峡博物馆里珍藏的贝叶经正是著名出版家、香港汉荣书局创办人石景宜赠送——这便解答了本刊记者心中的疑问:三峡博物馆是如何获得宝物的?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石景宜”这个名字,最多信息都是跟“赠书、赠经” 有关。这位被赞誉为“赠书报国”的香港出版界大亨,曾经向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捐赠了数以百万册书,价值达到了惊人的一亿余元。除了向重庆三峡博物馆捐赠了五函巴利藏贝叶经外,他还向国内其他几处寺院、博物馆、图书馆捐赠过贝叶经。

既然是捐赠之物,为什么又会有季老的亲笔信呢?珍藏在三峡博物馆里五函贝叶经和季老之间又有什么故事呢?

上世纪90年代,石景宜在参观浙江省图书馆时,看到“镇馆之宝”贝叶经,从此就开始在国外寻找这种佛教瑰宝。他历经艰辛花费巨资终于购得一批贝叶经,为了判断真伪和确认贝叶经价值,借着向北大捐赠图书的机会,他找到校方,希望与精通梵文、巴利文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见上一面。季老得知有人在国外寻找了贝叶经,自然喜出望外,欣然同意见面。1998年,石景宜带着收藏的部分贝叶经专程赶到北京请教季老。而经过季老鉴定,这批经书正是南传佛教巴利藏贝叶经。于是,也才有了那一张季老的鉴定信纸。

国宝回归,绝对是一大幸事。可惜,向三峡博物馆捐赠贝叶经一年之后,石景宜先生去世。2009年,季羡林先生也去世了。由于国内懂得梵文和巴利文的学者很少,关于贝叶经的很多未解之谜便遗留了下来:经书上到底记载着怎样的内容?经书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季老只写下了“颇为珍贵”四个字,经书到底又价值多少?

本刊记者探访结束时还是忍不住向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打听贝叶经的价值,得到的回复是:“无价之宝。”

上一篇:舌尖上的人生艺 下一篇:垂直陡降500公尺世界最窄峡谷探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