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双塔庵金代王寂摩崖题记考释

时间:2022-10-27 03:53:31

【关键词】河北易县;金代;摩崖题记;王寂

【摘 要】刻于金代大定二十五年(1185)的易县双塔庵王寂摩崖题记虽然仅有30字,但却是河北省一处重要的金代石刻,题记上的6人都可考,且在金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摩崖题记所在的太宁山也是历史上尤其是辽金时期的一处游览胜地。

双塔庵双塔位于河北易县西陵镇太宁寺村西北1公里多的半山腰,200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接近双塔的一处崖壁上,有几处历代的摩崖石刻,其中有一处为金代题记,共5行,每行6字,一共30字(图一),其内容为:

王元老,弟元成、梁国宝、张信道、贾若虚、李元素,大定乙巳岁春廿有四日同登。

这是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某月二十四日,王寂与他的兄弟及友人登临太宁山的留念。文字虽短,但信息量很大,为我们了解王寂及其交往乃至金代文化留下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试作考释如下。

一、 参与出游诸人小考

据题记,参与出游的人有王寂、王元成、梁国宝、张信道、贾若虚、李元素六人。

王寂(1128―1194),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省玉田县)人。《金史》无传,但有记载。天德三年(1151)进士,历任太原祁县令、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户部侍郎。大定二十六年(1186),因黄河决口救灾不利,被贬为蔡州防御使,后任提点辽东路刑狱,以中都路转运使致仕。工诗文,著有《拙轩集》《辽东行部志》《鸭江行部志》,今皆存。

按《拙轩集》中的《先君行状》,王寂兄弟三人,“曰寂,中宪大夫、中都副留守兼本路兵马副都总管;曰,修武校尉,蚤世;曰,进义副尉、前同监睢州酒。”[1]此处王寂次弟的名字失载。王寂自叙:“吾弟名,字元辅,曲全子盖道号云。”[2]王寂早亡的长弟王字元辅,可见,摩崖题记上的“弟元成”应该是王寂的次弟,元成是其字,名则不详。王寂的两个兄弟都不是进士出身,且王曾任监亳州酒监,而王元成曾任同监睢州酒,两人都是酒务官,在金代官僚阶层中属于低级官僚,且多是荫补出身,因而不为人所重。三人的父亲王础曾任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判官,为从六品。按照金代官制,六品官可以荫子孙二人,王、王元成都应该是因此得官。

梁国宝也就是梁,《金史》无传,但在元好问编纂的《中州集》中保留了一篇小传:“字国宝,别字莹中,范阳人。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州县,稍迁警巡使,治尚严肃,权贵敛迹。朝廷知其才,累试繁剧,由中都路转运使拜户部尚书,俄参知政事。资方正,敢言大事……”[3]。梁国宝登进士第晚于王寂25年,论交游,应该算王寂的子侄辈。

贾若虚也就是贾少冲,《金史》有传。他是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天眷二年(1139)进士。历任营州军事判官、定安令、吏部主事、河中府判官。“大定二年(1162),调御史台典事,累迁刑部郎中。往北京决狱,奏诛首恶,误牵连其中者皆释不问,全活凡千人。以本职摄右司员外郎。尝执奏刑名甚坚,既退,上谓侍臣曰:‘少冲居下位,有守如此。’”[4]后任同知河间尹、秘书少监、河东南路转运使、太常卿、顺天军节度使。其人“性夷简,不喜言利”[4]。其子贾益,《金史》也有传。

张信道,其人生平事迹不详,信道很可能是张大爵的字。“张大爵,五台人,户部侍郎,并天眷中中第。”[5]张大爵事迹不详,但他与《金史》有传的张大节同为五台人。张大节“擢天德三年(1151)进士第”[6]。张大节字信之,其登第晚于张大爵,很可能是大爵的弟弟。因此,信道就有可能是张大爵的字。

李元素是金代著名的画家,但生平不显。“武伯英,崞县人,进士,官至观州同知。李元素,赵霖,周济川,右四人并善画。”[7]难得的是,王寂曾在收入《拙轩集》的一首诗中同时提到了张信道和李元素两位友人。其诗名为《题张信道所藏李元素淮山清晓图》:“长淮宛转淮山麓,浩荡淮光酿山绿。侧峰横岭巧连延,直自钟山彻浮玉。晓来烟霭与风尘,面目参差未是真。中宵沆瀣一濯洗,突兀了观清净身。阳乌飞出扶桑路,却拂群披宿雾。朝晖千丈卧长虹,曙色半岩横匹素。须臾溪壑渐分明,怪底悬崖化赤城。风传粥板僧定出,露湿野巢鹤梦惊。玄晖旧笔绝俗韵,元素豪夺紫泥印。只今元素入穷泉,惜哉一代风流尽。”[8]诗中对于李元素的画艺给予高度评价,当时李元素已经去世。

王寂等六人在大定二十五年(1185)三月二十四日一起登临太宁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王寂的夫人张季玉是易州人,“夫人讳某,字季玉,姓张氏,易人也”[9]。王寂因而对易州的山水比较了解与喜爱。其次,王寂与梁、贾少冲等一起出游,有着便利条件,那就是同在中都(今北京市)为官,距离易州不远。王寂时任中都副留守或户部侍郎,梁可能任中都警巡使,而贾少冲可能任太常卿。三人之所以关系亲密,一方面可能因为都是进士出身,另外一方面三人都是大同乡。王寂是蓟州玉田县(今河北省玉田县)人,梁是涿州范阳县(涿州的倚郭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贾少冲是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三地都为中都大兴府所辖,因此三人可称为同乡。

二、作为游览胜地的太宁山

易州(今河北省易县)的太宁山(又称易州西山或大宁山)在历史上就是一处游览胜地,且为隐居、读书者所青睐。

最早见于历史记载隐居于太宁山的是北魏的卢景裕。卢景裕是范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专经为学,避地太宁山,不营世事。叔父同职居显要,而景裕止于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正素自得,由是世号居士”[10]。五代、辽初,著名的辗转于各个政权之间、有“长乐老”之称的冯道也曾在此隐居,并建有吟诗台。其台在净觉寺附近,净觉寺也是一处游览胜地。《易州太宁山净觉寺碑铭》有云:“崇正殿为瞻仰之所,营西堂作演导之场。敞其门,备游礼也。高其亭宇,延宾侣也,次有重龛峻室,疏牖清轩,石窦云庵,松扃藓榻。虽寒暑昏晓,更变迭至,而禅颂安居,人无不适。又引北隅之溜泉,历曲砌虚亭,涤垢扬清,响透林壑。寺之背,回峤层峦,隐映殊状,峭拔直起而高者,曰积翠屏。其下特构小殿,即冯道吟诗之故地。”[11]由于历史上冯道的名声不好,因而后来游览太宁山的人往往赋诗予以嘲讽。金代的赵秉文《太宁吟诗台・雨中》写到:“易州山水甲天下,一日太宁如死灰。山意似羞人识面,雨昏丞相赋诗台。”[12]元代的刘因《冯瀛王吟诗台》一诗更为苛刻:“林壑少佳色,风雷有清秋。为问北山灵,吟台何久留。时危亦常事,人生足良谋。不有拨乱功,当乘浮海舟。飘飘扶摇子,脱屣云台游。每闻一朝革,尚作数日愁。朝廷乃自乐,山林为谁忧?视彼昂昂驹,奈此泛泛鸥。四维既不张,三纲遂横流。坐令蚩蚩民,谓兹圣与俦。蚩蚩尚可恕,儒臣岂无尤。不有欧马笔,孰能回万牛。太行千里来,萧洒横中州。今朝此登临,孤怀涨岩幽。何当铲叠嶂,一洗佗山羞。”[13]太宁山优美的环境不但给游人以享受,也给隐居者闭门读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辽代涿州人王鼎“幼好学,居太宁山数年,博通经史”[14]。辽末金初的易州人张通古也曾“隐居易州太宁山下”[15]。

虽然未见有辽代人吟咏太宁山的诗歌,但是之后的金、元都有人留下诗篇。金代赵秉文有《与庞才卿雨中同游太宁山》一诗:“群山西来高崔嵬,太宁万叠屏风开。半天截断参井分,夕阳不到吟诗台(寺有吟诗台,冯瀛王寓笔砚于此――原诗小注)。近都形胜甲天下,况此万斛藏琼瑰。青蛟百道走玉骨,下赴僧界如奔雷。泉声夜作雨飞来,冷云滴破烟岚堆。拍梯可望不可到,石麟冷骨粘莓苔。塔上一铃时独语,慎勿促装遽如许。径须携被上方眠,明日颠崖看悬乳。寺后一峰高更寒,归来驻马更重看。萧萧易水寒流广,苍茫不见云中山。西风栗叶高阳道,淡淡长空没孤鸟。荆卿庙前湿暮萤,昭王台畔沾秋草。拟豁千秋万古愁,更须一上郡城楼。西山应在阑干外,注目晴空浩荡秋。”[16]赵秉文是当时最重要的文人之一,而庞铸(字才卿)也是金代著名画家之一。天眷二年(1139)进士,曾任汾阳军节度使的王有《游太宁寺》一诗:“西山踏破万层青,与客携壶上太宁。泉石有情容避俗,轩裳无术可逃形。云萦屋角僧禅静,露下松梢鹤梦醒。明日却寻尘静去,晓猿啼月若为听。”[17]金元之际的丘处机有《登易州西山》一诗:“褰裳步不毛,绝顶望秋毫。深谷杳冥峻,乱山重叠高。森森骨髓战,目睛劳。自笑无心客,何如挂壁猱。”[18]

[1]王寂.拙轩集:卷6:先君行状[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王寂.拙轩集:卷6:曲全子诗集序[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元好问.中州集:卷9:梁参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脱脱,等.金史:卷90:贾少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王轩,杨笃.山西通志:卷15:贡举谱二[M].刻本.1892(清光绪十八年).

[6]脱脱,等.金史:卷97:张大节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朱谋.画史会要:卷3[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王寂.拙轩集:卷1[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9]王寂.拙轩集:卷6:清河张氏夫人墓志铭[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0]马永易.实宾录:卷11[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向南.辽代石刻文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12]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卷72[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3]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卷6[M].四部丛刊本.

[14]脱脱,等.辽史:卷104:王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脱脱,等.金史:卷83:张通古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薛瑞兆,郭志明.全金诗:卷67[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7]元好问.中州集:卷8[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8]薛瑞兆,郭志明.全金:卷53[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园林工程施工阶段工作要点解析 下一篇:浅谈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景观绿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