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时间:2022-10-27 03:44:14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步入老年,很多人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注重养生,参加晨练,购买保健品……却少有人去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俗话说“病由心生”,如果不能保有一个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焦虑或抑郁,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消极面对老年生活,久而久之,疾病就会找上门来,让我们的晚年生活大打折扣……

如何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呢?张国玺教授给我们提出了10条标准,您不妨逐条来对照!

1 充分的安全感

何谓安全感?是指没有危险或受到威胁的感觉。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因为,安全感所需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就是家。家就是遮风避雨的小屋,家就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当然社会环境的安定,自然环境的优美,工作环境的舒适都有利于安全感的体验,都会有利于心身健康。

2 充分地了解自己

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像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都不利于心身健康。

3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是指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如果制定的生活目标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超出越多精神负担就会越重,所体验的挫折感就越强烈。“知足常乐”就是要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及环境有满足感,这样心情才能愉快。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的自我调节的结果。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4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对老人的心身健康有较大影响。老年人应该“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关在家里,要走出家门,或与大自然接触,与社会接触,与各个年龄(特别是老年)的朋友接触,并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这对预防老年抑郁症及老年痴呆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等,为老年人提供思想交流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在大中城市中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老年大学,也有助于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5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何谓个性?个性,就是个体的独特性,也就是说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个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等。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那么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6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过七十还学巧”,对于学习新知识来讲,没有年龄界限,所以,老年人应该注意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地发展,各种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网上聊天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都有益。

7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何谓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徒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认知因素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情感因素指交往双方相互间在感情上的好感程度和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行为因素则是指具体的人际交往行为。情感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建立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及稳定程度。因此,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 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与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体验;而不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发生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人体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所以,人们应该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但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同样对心身健康无益。

9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本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超出社会道德范围,不妨碍他人的利益,不能损害社会团体的利益。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反而无益于心身健康。

10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和幸福感,这种感觉对心身健康有益。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必须受社会法律、法规的限制和社会道德标准的约束。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如果超出这些范围,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反而对心身健康无益。

上一篇:如何赶走家装污染 下一篇:冠心病防治“5+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