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10-27 02:33:00

口述史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摘 要: 历史学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迁的,时代对历史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为大众所接受,走向社会化。史学家们开始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上层人物的精英历史观,已要求重视下层平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并撰写他们的历史。于是口述史学应运而生。

关键词:口述史学 研究 问题

口述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种新领域与新方法,它在现代西方新史学思潮的推动下,是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西方(主要在美国)口述史学复兴运动的产物。但是,口述史学有它悠久的传统。了解这种传统及其延伸,将使我们对于现代西方口述史学,对于它的发展进程中的困难,以及它的未来前景,会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目前,口述史学是一个普遍性的难题,在我看来,原因不外是:

其一,口述史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种不重视,在许多方面得到了验证。例如,以中国内地而言,口述历史的研究还未能列入从国家到地方的学术研究课题规划之中,目前国内大概还没有一个专门性的口述史学的研究机构,有热心者曾提议成立/口述史学研究中心,但却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又例如,资金不足。从事现代口述史学,是一项需付出高代价的史学工作,/对于任何渴望开展口述历史项目的研究者来说,最重大的问题是资金,美国口述史家卡什和胡弗发出这样的感叹。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复旦大学历史系曾进行过抗日战争上海孤岛时期的口述历史访谈,后来由于没有得到后续资金的支持而未能继续开展下去,实为可惜。再例如,在高校的相关专业中,缺乏学科支撑点。

其二,缺乏从事口述史学所必需的人才。

要从事口述史学吗?你必须是个优秀的历史学家,有良好的历史学的素养,有现代学者的眼光,有广阔的知识面,有熟悉从事某一课题的具体的专业训练,有能驾驭如何做口述史学的一套方法(如何制定课题、如何访谈、如何整理、如何综合等等)。这样的人才,在目前大陆学界,似乎也是至为鲜见。因此,我们发展中国的口述史学的当务之急是要加速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而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当然不只口述史学是这样,其它如发展中国的影视史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等,也都是这样。

其三,口述史学的可信度受到了质疑。

这恐怕是口述史学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一个主要难题。由于对口述史学缺乏深入的了解,也由于传统的口说无凭的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对口述史料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如约翰托什所说大多数专业史学家甚至现在仍对利用这类材料进行研究持怀疑态度,并时常不愿意讨论它实际存在的优点与缺点。正因为这样,口述史料在那些重文字史料、重文献考据的学者那里,受到了轻视,乃至被一些史家完全地抛弃了。

口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民众,这也是当代国际史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不妨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口述史研究开展得较为活跃的国家之一,其研究范围从社会史、妇女史、家族史、矿工史到社区史、人口史和种族史等等,几乎将各个阶层的民众都纳入到历史研究的范围。口述史学家毫无隐讳地宣称,证言也可以来自下层的非特权阶级,这样,口述史学家就向那些被看作是定论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英国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指出,口述史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联”。总之,口述史学鲜明的社会性给当代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民俗学研究也将目光投向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这也是当代民俗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为数众多的民间故事、民谣、谚语和俗话等等均取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而这些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又掌握在广大民众的手中,并且通过口述的形式(还应包括文字资料)世世代代地相传下去。真可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传之于民”。风俗和习俗自然也不会例外,它们是各阶层的民众在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文化惯性。

较之于现代历史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口述史学无疑是一门典型的具有独立性质的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在经济史、科学史、政治史、社会史、劳工史、文学史、家族史、妇女史、企业史、部落史、宗教史、种族史、城市史、社区史、音乐史、绘画史、戏剧史、电影史、电视史、军事史、系谱学等史学研究领域,口述研究开展得较为活跃。

总之,口述史学使史学研究走出书斋,来到普通民众中间,便利了史学家写出形象化的历史,使更贴切、更真实地复活历史的原貌成为可能,也便利了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正如西方口述史学家所言:各类群体的所有人的生活经验一旦能够被用作历史的原始资料,史学就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层面。口述史学的出现及其后来的发展,宣告了英雄创造历史的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昭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钟少华1中国口述史学漫谈[J]1学术研究119971(5).

[2]荣颂安1当代史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

19851(5).

上一篇:初中化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下一篇:创新从习惯抓起 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