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间:2022-10-27 02:24:41

宋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二首》有诗句云:“问渠那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我们的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我校根据本土的传统文化特色分了六个子课题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六个子课题分别是:“旅游文化和语文教学”、“饮食文化与语文教学”、“客家文化与语文教学”、“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语言文化与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与语文教学”。本文主要对子课题“旅游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探究。

一、旅游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意义探究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如是说“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自然界的风光之美往往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淳朴、天然的“野趣”之美。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之美则能悦志畅神,启迪心扉,使人凝神静思,潜心自修。能从自然界的风光之美中感受到万物存在与运动的意蕴,能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其中的历史积淀美,从而景我融合,物我融合, 最终达到心灵的慰藉,思想的升华,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美育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它的开放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的开放,更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连城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众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人文底蕴。例如连城最出名的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就是一座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山。钟灵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势巍峨称雄,不以香火鼎盛闻名,却以书院众多而自豪。自南宋到明清,不少文人雅士纷纷在山上结庐倡学,建有“二丘书院”、“樵唱山房”、“东山草堂”、“修竹书院”、“五贤书院”……数百年的书声熏陶,浸染了冠豸山的傲然风骨。冠豸山是一座有文化有生命的山,邑人以“冠豸”两字给此山命名,就赋予了山丰富的文化色彩。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羊而独角,“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山名 “冠豸”,就有公正不阿、除邪扶正的深远寓意。这样的富含传统文化气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连城比比皆是。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唾手可得,那么把它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正既能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又能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还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么?

二、旅游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行性方式探究

1、借助校本课程,通过对旅游文化相关文章的阅读、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校本课程《留住我们的根》分章节介绍旅游文化与语文教学,编有不少富含传统文化知识的文章,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并能让学生研读之后,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获得提高。

2、结合古代文人的山水游记、山水田园诗歌进行对学生人文素养熏陶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其中有不少山水游记、山水田园诗歌。这些作品无不凝聚着古人的情思,或思想深邃,或深情动人,或描写的景致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不但积淀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精神的洗礼,从而达到人性的更高层次。

3、结合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意义与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

如在进行校本课程“旅游文化与语文教学’第一讲”钟灵毓秀冠豸山“之后,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我设计了这么两道训练题:1、目前连城冠豸山已获申请世界遗产提名,为冠豸山“申遗”成功献计献策是每个连城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请你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递交一份冠豸山简介和一份宣传冠豸山的标语。要求:简介600字左右;标语主题鲜明,构思新颖,不超过20字。2、旅游是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我县早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就开始实施“旅游兴县”的战略,请你以导游身份选择冠豸山一个景点写一段解说词。(200字左右)

学生在训练的同时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笔下的文字不禁多了几分慎重与思考。

4、实地考察,生成教学资源。

师导性和生本性是新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现行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多渠道的教学模式,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质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目标。

以上为我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旅游文化与语文教学”教研中的一些浅薄的探究。其实,要让语文教学之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历史文化名人、唐代贤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就好比是语文教育之根之泉源,我们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之泉源,才能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使学生胸中充盈着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上一篇:巧用县域生物资源,激活中学生物课堂 下一篇:以学生为主体,开拓丰富的“语文”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