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与留学生汉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27 01:05:08

背诵与留学生汉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要想真正地掌握、习得汉语,就必然要深刻地理解汉语特有的文化,具备汉语文化意识。而背诵正是提高语言学习者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先分析了背诵在培养汉语文化意识方面具备的独特价值,进而着重探讨了通过背诵来培养留学生汉语文化意识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背诵 文化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

背诵在母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近年来很多学者也认识到背诵对语言学习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者们从背诵中可以丰富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积累(丁言仁、戚焱,2001),培养目的语语感(孙宁宁,2008),克服母语负迁移,发展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邓郦鸣,2001),克服二语学习者口语表达时的焦虑感(隗仁莲,2003;吴淑琼,2004)等方面作过相关阐述,也已有一些实证的研究成果(董卫、付黎旭,2003)。其实背诵的价值远不仅于此,它在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方面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一、培养留学生汉语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文化意识,广义上是指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到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最终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而狭义上的文化意识是指语言学习者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出的自觉性,它是人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要具备语言学习的文化意识,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递的中介,它全面储存着文化信息,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观念。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着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历史发展,也反映出其民族的文化思维、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等。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汉语当然也不例外,它凝聚着汉民族丰富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要想真正地掌握、习得汉语,就必然要深刻地了解汉语特有的文化,具备汉语文化意识。

要让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培养其汉语文化意识,就必须先从语言着手,使他们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对汉语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有足够的了解和领悟。背诵正是大量积累、感知语言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背诵,学习者在储存大量语言材料,领悟汉语地道、生动的文字表达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从记忆材料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意识的逐渐渗透,会对学生得体、恰当的汉语表达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二、背诵在培养留学生汉语文化意识方面的独特价值

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永恒的元素,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上教师对文化的传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考虑到文化本身的抽象性、符号性,汉语文化意识的培养要真正实现主体的选择和内化,就需要有一定的桥梁。要讲究浸染熏陶,强调“自得”“自求”。寓文化教育于言语实践,让留学生多感悟、多意会、熟读精思,吟诵涵咏。

背诵可以使留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为理解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背诵不是纯客观的认知、记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仅包括对文字本身的感知,更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方面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因而可以说背诵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全面感知。通过大量的反复吟诵,文字中所负载的一些文化信息就会慢慢地沉淀到心灵深处,背诵的过程也是一次语言与精神同构的过程。

三、通过背诵培养留学生汉语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语言的音乐性,重视背诵前的朗读

背诵必须以大声朗读为前提。汉语中有很多音律极美、意境深远的文章,对这些美文的教授,如果只是汉语教师一味地讲解,或是学习者机械地抄背,就根本无法理解文辞的优美,更谈不上对文化底蕴的领悟。机械地死记硬背的方式很容易激起学习者的反感。

让留学生先从朗读如手,在为了寻找合适的诵读方式而将课文的无声言语还原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领会语言材料中的语调、节奏、重音、语义、语法,欣赏汉语的音韵美、文字美,还要慢慢体味文字中的思想情感、文化意蕴,这种体味所感受到的文化精神是深刻的、长久的。在留学生自己朗读、体味前,汉语教师应该先充满感情、有声有色地范读,以供学生模仿。教师把文字的精神理趣在声音中曲曲折折地传达出来,那“如歌的行板,悦耳的清音”的示范朗读,能不由地使学生耳与心谋、移情动容,沉浸在一种审美的文化氛围中。这也为留学生的理解背诵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在背诵中唤起学生与课文情境相似的生活体验

感悟和体验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应是学生内在情感的勃发。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关注留学生固有的生活体验,并以此为起点,向课文延伸。教师应善于把留学生的经历和课文中相似的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曾体验到的与作者相似的情感,并进一步激活生活中原有的情绪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以此真切地体味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我们知道,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体验并非是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所独有的,而是永恒的,具有普世价值的。这些普世的情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学习《汉语教程》第三册《离家的时候》这一课时,可以让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先讲述自己离家来中国时与父母依依惜别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内心相似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共鸣,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为进一步的背诵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边背边品

“品”,就是对言语的推敲、揣摹,对语境的体味。“品”得越多,体验越丰富,感悟越敏锐。文章不品不知其意,尤其是在背诵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品味,否则,背诵的意义就会付诸东流。在背诵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要注意引导留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学习者在头脑中将文字符号重组成画面,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语言信息蕴含的深层的意境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自然美、生活美、所具有的艺术美,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留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用心体会、品味。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很接近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也很容易明白这首诗的意思。诗句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是墨淡而意浓,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品边背,通过反复品味、吟诵,体会这首惜春诗中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以及诗中给人留下的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背诵

多媒体教学易于营造愉快的背诵环境。合理选择、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再现为栩栩如生的画面,更容易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同时也可以从听觉、视觉等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章的深层文化内涵。

北朝民歌《敕勒川》虽然仅有27个字,但语言浅显明快,无晦涩难懂之句,诗歌境界开阔,艺术概括力极强,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背诵起来也并非易事。这首诗如果只是让留学生单纯地背诵,容易食而不化。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给留学生展示北国草原无遮无拦,高远辽阔的美景,并配以腾格尔唱的《敕勒川》作为背景音乐,利用高亢粗犷的背景音乐的意境渲染,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吟诵完诗歌后,让学生先谈一谈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在音乐美的旋律中帮助学生体味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以利于学生准确地吟诵。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极具动感和画面感,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调动眼、耳、脑、口对语音信息综合反应的语言背诵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其背诵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愿望。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真实而立体地展现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从文字和视听媒体两个层面深刻领悟作品的意蕴,使抽象的文化内涵变得具体、形象、直观,从而领悟到诗歌中所蕴含的一些文化信息。

四、结语

在背诵过程中,留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到中国的语言文化。通过背诵的不断积累,汉语文化意识将不断增强。通过背诵的不断积累和感悟,留学生在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高层面上能体味到汉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对人生的价值、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也会有自己的思考,这些精神上的审美会让学生一生受益。当然,在通过吟诵增强留学生汉文化意识的同时,也要尊重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丁言仁,戚焱.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1,(5).

[3]邓郦鸣.注重背诵输入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2001,(4).

[4]隗仁莲.“背诵输入法”在外语习得中的作用[J].襄樊学院学报,2003,(3).

[5]吴淑琼.背诵式语言输入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1).

[6]孙宁宁.背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J].对外汉语研究,2008,(4).

[7]董卫,付黎旭.背诵式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3,(4).

(孙宁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 100024)

上一篇:企业财务危机形成机制研究 下一篇:英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