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26 11:55:13

【摘要】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等代射指标的影响。方法:120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二甲双胍组和两药联合组,经过12周治疗后观察血糖、血脂、体重指数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有明显降低(P

【关键词】糖尿病;吡格列酮;二甲双胍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67-01

糖尿病是以长期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除了血糖升高外,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在控制血糖达标的同时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具有重要的作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降糖药,同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本研究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后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他们的降糖以外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在我院门诊及内分泌科住院就诊,根据1999年WHO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新发患者共62名。入选时所有病例满足以下条件:①首诊时空腹血糖在7-12mmol/L;②无肝肾疾病及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的使用禁忌;③未使用降糖药物治疗及3月内未用降脂药物或1月内未使用过Βepc 体阻滞剂等影响血糖、血脂代谢的药物;④无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⑤有较强的依从行等。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36-62岁,平均(43.2±8.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17例(男9例,女8例),二甲双胍组24例(男10例,女14例),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组21例(男11例,女10例)。治疗前三组间体重指数和空腹血糖无差异(P

1.2 研究方法:入组后即给与糖尿病知识宣教,进行饮食和运动治疗。吡格列酮组:服用吡格列酮4mg/d。服用二甲双胍0.5g,每日三餐后服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组:服用吡格列酮4mg/d。服用二甲双胍0.5g,每天两次。所有患者均2周随访一次,研究开始前后晨起空腹测量身高和体重,采静脉血测定血脂等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

1.3 统计学处理:监测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所有资料处理均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

2 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的FBG、HbAlc均明显降低,以联合治疗组最明显:BMI在二甲双胍组明显下降,余两组无明显变化;二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

3 讨论

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特征。胰岛素抵抗是外周组织(肝脏、脂肪组织等)对单位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脂肪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一个重要的原发病理生理改变。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支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改善血脂代谢和控制血糖达标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如Howard、Schneider等提出糖尿病患者中血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关系。

脂肪组织中含有较高浓度的PPAR-γ受体,PPAR-γ可调控许多参与脂肪代谢的酶或蛋白,对血脂产生一定的影响。吡格列酮作为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活细胞内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PPAR-γ,诱导特异的基因转录活性,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肝糖原易生和肝糖输出,增加骨骼肌等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从而将低血糖,调节血脂。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糖易生,降低肝糖输出,促进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促进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与葡萄糖传运载体的转位等机制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非常适用于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的患者,能够降低TC、TG、LDL-C和VLDL,同时升高HDL-C。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是两种不同的降糖药,他们除有明确的降糖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代谢系乱等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其他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除有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外,还有降低TC和TG的作用,以降低TG为主,而且吡格列酮降TG的作用要强于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均有使HDL升高的作用,吡格列酮的作用更强。综上,吡格列酮调节血脂代谢紊乱的作用要稍优于二甲双胍,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明显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代谢。

作者单位:454750 河南省孟州市人民医院

上一篇: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急性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蛭黄血通胶囊和大黄精提片的质量标准研究及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