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说:要有光

时间:2022-10-26 11:43:05

“哇,好亮啊!”胡雪婉大声叫了出来。

像一道闪电划过夜空,失明15年的胡雪婉忽然看见了黄色的光芒。

这一刻,亲手为胡雪婉植入“人工视网膜芯片”的王逸轩医生长舒了一口气,随之到来的是深深的感动。

“奇迹一般。”王逸轩说,“我帮到她了,电影里才会有的情节实现了!”

教授、医生们忙着询问胡雪婉的感受,并测试她的全新视觉。而她的丈夫却什么也没有做,在沸腾的人群里,他默默流下了眼泪。

我老公的身材大一点,不会搞错的啦”

57岁的胡雪婉患有遗传性视网膜色素性变(RP),在她生命的前40年里,她对此一无所知。

胡雪婉年轻时做过纺织厂的质检员,一匹又一匹美丽的布料每天都从她眼前穿过。结婚之后,她成了一名家庭主妇,拥有4个可爱的孩子,她最爱打扮、逛街、看书、每天读报纸。直到35岁之后,她忽然开始看不清东西。“字会从行间走出来,飘来飘去,很可怕”,胡雪婉发现她无法阅读报纸时大哭了两天。然而,她的视力并没有停止下降,40岁之后,她彻底失明了。

与此同时,她觉得“拖累了家人”,这令她更加沮丧。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她努力学习盲人按摩技术,也安慰自己“不用看到什么都想买,倒是很省钱”。

胡雪婉有6个兄弟姐妹,7人中4人患有RP。这种疾病目前还是“不治之症”,患者在青年时视力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会逐渐下降,直至失明。

在胡雪婉早已习惯了黑暗世界的同时,她的丈夫却未曾放弃。他协助妻子加入视网膜病变协会,随时随地留意眼病治疗的最新资讯。所以,当香港大学眼科研究所开始为人工视网膜芯片植入临床试验招募志愿者时,这对夫妇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胡雪婉并没抱多大希望,她也并不知道,她即将参与的是一项世界最顶尖的眼科临床试验,这项试验已经进行了6年,而她将是亚洲第一个受试者。一种针对RP的人工芯片将被手术植入她的视网膜底部,帮助她找回视力。

这种芯片质地柔韧,只有3毫米见方,不到1毫米厚。上面布有1500个电极,附带的金属电缆和线圈会被分别植入头皮下和耳后,而芯片将被放入视网膜底的黄斑区域。外置的磁力控制器能透过耳后皮肤、通过电缆为芯片供电。简单来说,芯片会代替失去功能的感光细胞接收图像,发出信号刺激视神经,将图像传输到大脑。“就像一部照相机,我们加了个新‘CCD’,其他部件都是原装的。”王逸轩解释说。(CCD,电荷耦合元件,能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

此外,由于芯片需要依靠部分神经细胞接收信息,患者必须拥有一些能够正常运作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还必须曾经拥有正常视力。

胡雪婉弄不明白这些原理,她只知道自己经历了一场长达9个半小时的全麻手术和一个月的恢复期。然后,医生们为她开启了芯片的电源开关,她被黑暗笼罩已久的双眼马上看到了明亮的黄光。

为庆祝手术成功,胡雪婉和丈夫在医院附近的餐厅面对面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她还看不清他的面容,但她已经能辨认出他的轮廓。

“我老公身材大一点,不会搞错的啦!”她略带羞赧地笑着。她终于,没有用双手去触摸,而是实实在在看到了他宽大的身型。

只要带上足够的电池,想去撒哈拉也没问题”

手术进行之前,王逸轩心中存在着疑虑。“这种手术是全新的,非常精密”,他和他所在的团队并不确定,患者的视力能不能恢复。在详尽的计划被制定完成之后,由眼科研究所所长黄世雄领衔,包括王逸轩在内的一组港大医学院顶尖专家站在了手术台旁。

当然,麻醉剂发挥作用之后,胡雪婉就不再知晓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一个两小时,在她右耳后骨骼突出的部分,医生打开了30毫米的伤口,并在骨头上磨出一个凹陷槽,放入为芯片供电的线圈。

第二个两小时,一条金属导线穿过皮下的通道被引到她的右眼角,绕进眼眶内。

第三个两小时,医生在她右眼巩膜的部位切开了一个3~4毫米长的窗口,并把芯片推入到视网膜底黄斑区域。

此外,胡雪婉右眼的玻璃体被完全切除,眼球被注满硅油,压住芯片和视网膜,使其位置保持固定。

最后,一根比发丝还细的针缝合了她右眼球的伤口——事实上,除了耳后的手术之外,所有的动作都是在显微镜之下完成的。

全程历时9个半小时。一个月后,胡雪婉接受了第一次测试。

胡雪婉被教授、医生们领进实验室时,心里有些忐忑。在接受了视网膜电图检测确定芯片工作正常后,她的眼罩被摘了下来,而供电的磁力控制器也被吸在耳后。

开启开关的一瞬间,胡雪婉的世界就恢复了光亮。

测试时,因为肢体动作过大,磁力控制器意外从耳后脱落下来。而她已经对光明依依不舍,重又陷入一片漆黑让她大喊:“怎么会不亮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胡雪婉能够看到对比度较高的黑白影像,能辨认计算机屏幕上的英文字母。如果报纸头条的标题字体足够大,她也能读一读。通过控制外置的开关旋钮,她还可以调节芯片的敏感度。不过,人工芯片的功能还远远比不上真正的视网膜,她目力所及的最远处,只是伸出手臂时的指尖部分。视野也仅仅只有6度,即一张光碟大小的范围。

尽管如此,胡雪婉已经非常满足。清晨来临,她能看到明亮的阳光充满房间。吃顿早餐,她知道咖啡杯和碟子摆在哪里。她还能在洗碗时拿到洗洁精,虽然当她伸出手去抓取,有时会出现小小的距离误差。

不过,胡雪婉要努力学习用有限的视力改善生活上的需要。失明十多年,眼睛和大脑的联系不好了。胡雪婉最初有不正常的眼球转动,这是因为对盲人来说,大脑无法控制眼球的位置。然而,在接受了两个月的训练之后,她的眼球活动正常多了。

王逸轩鼓励胡雪婉多用芯片,多做练习,他期待着她的视力恢复能更进一步。“只要带上足够的电池,想去撒哈拉也没问题。”他笑着说。

她最想看到的,便是女儿披着婚纱的样子

胡雪婉不敢谨遵医嘱。私下里,她担心眼部的芯片“像手提电话一样,用久了会坏掉”。每天,她只允许自己开启电源两小时,珍惜地使用着刚刚恢复的视觉。

事实上,胡雪婉还有好几个“同伴”。

远在英国的克里斯·詹姆斯和胡雪婉有着相似的命运。20多岁时,他的视力急速下降,几年后彻底失明。近日,经过一系列严密的筛选,54岁的克里斯继胡雪婉之后被牛津大学约翰·拉德克利夫医学院选中加入“芯片植入”的临床试验,手术很成功。

“当我眼前闪过一道光时,我确信我的视神经仍然运转正常,这预示着希望。”克里斯把那个瞬间叫做“魔法时刻”,照亮了黑暗十年的眼睛。“就像是有人用闪光灯拍照片,我立即就感知到了。”

克里斯很想见到妻子的面容,他都很多年没看见她了!这个动力支撑着克里斯,让他努力适应着芯片发来的“信号”,这个过程虽然有点麻烦,但他坚信最终一定能看见。

与此同时,英国著名音乐人、60岁的罗宾·米勒也参与了这项临床试验。术后,他打开芯片装置的开关,马上就看到了窗外的光。这让这位艺术家充满希望,25年来第一次,他开始幻想生动鲜明的颜色。

为米勒主刀的蒂姆·杰克逊医生说,患者重获“有效视力”的效果超出了预期,只是,这种最新的疗法尚处于早期阶段,每名患者能获益多少还很难说。

王逸轩也坦言,受到芯片尺寸的限制,患者恢复的视野范围非常狭窄。但如果芯片的尺寸扩大,就会对手术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医学水平暂时还达不到。现在每块人工芯片的造价约为10万欧元,如果日后得以批量生产,每块芯片的造价可望降至20万港币左右。

无论如何,对全球150万RP患者来说,这项技术已经带来了希望。

胡雪婉认为自己很幸福。她曾经做好心理准备,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了,而如今,“我是亚洲第一名靠这项技术重获光明的人”。这位虔诚的基督徒心中充满感恩。

然而,RP具有遗传性,所以胡雪婉对于4个儿女非常担心,尽管他们目前仍拥有正常的视力。

胡雪婉的大女儿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位“准丈母娘”说她什么都想看,想逛街,想看电视,想再一次去风景美好的地方旅行。早就习惯没有光源照样生活的她,现在每天都会把家里的电灯打开——尽管在她的眼中,还只有黑白两色和物体模糊的轮廓。

但无疑,她最希望看到的是白色,那是婚纱的颜色。她最想看到的,便是女儿披着婚纱的样子。

摘自《 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会唱歌的豆腐 下一篇:打开锁,心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