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优教 以情激学

时间:2022-10-26 11:20:37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缺乏活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教学的缺失。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运用各种策略来进行情感教学,增添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缺乏活力,在教学中表现出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效果不佳的状况,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情感教学的缺失。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增添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体验到正向的情感;否则就会体验到负向的情感。正向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负向的情感则会干扰学生的身心活动,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认识活动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焕发出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开发教学资源,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利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资源,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坚持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我不是采取泛泛而谈的灌输式,而是设置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要求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分别讲一讲本民族的优点和长处,并唱一首本民族的歌曲。顿时整堂课教学的气氛立即就活跃了起来,每个同学在介绍本民族的优点和长处时是那么的自豪,在唱本民族的歌曲时是那么的投入。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总结:“中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又有自己的短处,各民族只有团结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正如同志所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最后在全班同学合唱“爱我中华”的歌声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下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两行大字,师生共同高声朗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中华一家亲,民族团结情”的情感共鸣。

利用人格魅力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教师的思想、信念、品质、作风、行为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痕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学生往往由于敬重和信赖他的人格而坚信他所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从而愿意听他的课,并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教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教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开小差,可以拍拍他的肩,暗示其改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学艺术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意志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时候,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否则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重视提高教学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具体应该做到: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优化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讲究有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幽默性及体态语言优雅性和和谐性;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如学习《孝敬父母》这一课,我们播放歌手韩红的MTV《天亮了》,用故事介绍一个孤儿的出现和父母的伟大,从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听了韩红伤感而动情的歌曲时和教师讲的那个故事,眼泪流出来了。同学们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伟大的爱,然后再开展教学,学生必然会联想到自己的妈妈,自己与父母平时相处的情境,一方面回忆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另一方面设想如果自己是录音中的儿子应怎么去关心、理解父母。又如教学《社会生活需要法律》时,播放一段交通事故的惨状,肯定会激发同学们的激情,从而对于交通法律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在形象、直观的刺激下、在深刻生动的演示中,学生很容易身临其境,主动地置身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考中,兴致勃勃地去感受、体验,将教材中的“理”内化成自身的体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从而实现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转化,使思想品德问题入口简寓意深,增强了思想品德的趣味性,从深处激发学习的激情.就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有了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内心的澄明,视界的敞亮。

发挥语言作用,用情拨动心弦

现在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学习中,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更是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特别讲究语言的艺术,借助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和事例,借助自己的手势和体势,唤起学生的激情,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掌握知识;通过启发性的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发挥,创造性地学习。

总之,心灵的桥梁需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敬、信任、体贴、关爱去充实。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教师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的情感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让我们用智慧和激情打造崭新的思品课堂,与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承德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紫穗槐苗木繁育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下一篇:宋志平:国企要做改革尖兵和转型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