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与母亲有关的文字

时间:2022-10-26 10:50:29

一些与母亲有关的文字

我欠母亲一句话,十几年了一直憋在心里,从未说出口。现在我有勇气了,有勇气跑到一个深邃高耸的山谷大声喊出“我爱你,妈妈”,任往复的回声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回响。可是太迟了,任我喊到嗓子嘶哑,她也听不到了,我在想,另一个国度一定是设在像月球那样的真空世界里。

我有点恨自己,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自己居然憋了十几年。以前,总以为来日方长,终有一日,我会正视着母亲的双眼,真诚而又略带羞涩地说出“妈妈,我爱你”,可是直到母亲的生命走到灯枯油竭,我还是没能将这三个在心里酝酿了多年的字眼,柔情地从心底吐露出来。

2006年春节后第9天,母亲永远地走了,像是去赴一趟只售单程票的列车,她不再回来了。

出葬的那天是正月十一,很阴沉的一天,天空褶皱得像多年未经清洗的抹布,老天爷似乎随时都会撕破脸皮,用一声惊雷昭示出季节的更替。我是很惧怕这一声惊雷的,这些天来,我的耳膜一直受着哭声的折磨,痛苦的,哀嚎的,凄厉的,尖利的,这是我所听到的经过人的声带振动发出的最最痛心的声音。

母亲闭上眼睛的刹那,我感觉自己似乎刚从一个黑暗的空间里醒来,突然暴露在阳光之下,那种昏眩的感觉让我恍然如梦。

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就这样去了,在她应该享受人世间平淡而又温馨的生活的时候,在她还没能喝到她挚爱的女儿出阁时的婚酒的时候……

从此,母亲和我就隔着那么一层薄薄的棺;从此,我只能在相片中看到她的欢颜;从此,我只能在梦里,感觉她手心的温度。

落叶归根,依母亲的遗愿,我们将她带回了老屋,下葬在离屋子不远的一块空地上。老屋承载了母亲一生的欢乐与哀伤。在这里,她曾经顶上鲜红的盖头成为父亲娇美的新娘;在这里,她曾经惊喜地托起过两个小生命,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这里,她曾经忙忙碌碌执著地筑起了一片宁静的港湾;在这里,她给了我们一个快乐的家。

可是,现在,家的女主人走了,老屋也成了一座无情的建筑。

我比父亲先回到镇上的家,和哥哥一起住在偌大的房子里,白天,我上学,极力让同学们的嬉闹,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冲淡还在耳旁回响的哭声。哥哥呢,我看到他的眼里有笑容掩饰不住的哀伤。

开学后的第一堂课,我写了一篇与母亲有关的文字,叫做《从现在起,你就住在我心里》。文章很长,我几乎是一气呵成,也许这正像有些人说的,积蓄的感情,一旦找到出口,就狂涌出来。

我开始接受没有母亲的生活。吃父亲炒得半生不熟的白菜,学会洗家人的衣服,将放学回家进门喊一句“妈妈”改为喊一声“爸,我回来了”。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会随着时间变成一种习惯。

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成双成对地存在的。甚至日子也可以由一个个“今天、明天”回环往复。树叶落下了,会有下一季一树的碧绿,而我只有一个母亲,她走了,就不再回来了。

我也是没妈的孩子了,但我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这样说我,我的母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只是她的身体,血肉亲情是死神永远割断不了的血脉。

我时常感觉母亲站在我的身后,用她那双明净的眸子注视着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只是她不能再言语,不能再以过来人和长者的身份告诉我什么是对与错,也许她在想,女儿大了,不再是任人移动的盆景,她该走自己的路了。

近来我老是做梦,倒不是梦见我日思夜想的母亲,而是常梦到父亲。

我常梦见他得了可怕的白血病,和母亲的病症一模一样,瘦得皮包骨头,无力地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梦中的我一直一直地哭,直到被噩梦惊醒,看着窗外许久许久再疲惫睡去。母亲走了,相对于我们的失母之痛,其实父亲才是世上最最贫穷和痛苦的人。我和哥哥将来都会有自己的新家庭,将来会为人妻,人母,人夫,人父。当我们彼此带着自己的新的家庭成员,走在街上或是呆在家里时,没有人会说,我们的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父亲不同,他的家从此就是残缺的,像一个有缺口的轮轴,跌跌撞撞地前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前天,见到父亲,面对我,他还是强作欢颜,但他眼里的悲痛我看得分明。自从母亲的病确诊以来,他就没有吃过一顿舒心饭,睡过一回安心觉。

父亲,你的憔悴让我心碎,坚强一点吧,我的父亲。

母亲已经走了13天了。我的生活也开始一点点向正常的轨道靠近。我由去年的住校改成了走读,这样我可以每天晚自习后回家。母亲走了,父亲需要我。

我已经不流泪了,只是偶尔会隐隐作痛。母亲是个坚强的女人,她不应该有脆弱的孩子。

这辈子我欠母亲两件东西,第一件是我那没说出过口的“妈妈,我爱你”,另一件是为人子女未尽的孝道。这是我生命里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是时间永远也抹不掉的伤痕。

我对父亲说,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你的下半辈子我一定奉陪到底。不管未来多长,我会一直一直在这里守候你,爱你。

春天来了,鸟在树梢鸣叫,野草与野花破土而出了,新的一年,一切都是新的。不知道,母亲的世界里,春天到了吗?

愿我天国里的母亲安息。

殡仪馆的大厅有这样两段话:

没有人喜欢死亡,却谁也无法逃避死亡,这是规律。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活好每一天是对死神最大的轻蔑和漠视。

生与死的距离有长有短,长的不一定辉煌,短的未必平凡。决定生命意义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质量,对社会而言是价值。

父亲,一切都会好的,我们要在一起好好地活。

麦坚留言

是如此让人倍感温暖的表达!

一些与母亲有关的文字,这无疑是一篇太为出色的文章,读着不禁让人掩面痛哭。汪艳妮的叙述没有丝毫的华丽,只是一片沉重的心事。

从语言的弥漫间,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一颗心在强烈地跳动。就像《我的父亲母亲》,虽然有鲜艳的色彩,但更多的是黑白胶片的剪影。一句话,一段记忆,一种对母亲的思念与生活的体味。母亲走了,不得不将“妈妈”藏进记忆里默默地念,从此全是父亲的背影,他尽力张开双臂,遮蔽生活的风霜。可她,始终摆脱不了一个梦魇,并不是对母亲的怀念,而是担心父亲的孤独和疲惫。这让她有那么多的复杂,情感却坚定。

上一篇:如果在北方等 下一篇:想你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