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标点”撬动“大文章”

时间:2022-10-26 09:39:47

让“小标点”撬动“大文章”

文章是有“灵魂”的,那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的那一缕冲动,那一缕催发他动笔的灵感和思想。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敏感地捕捉到闪烁在文章字里行间作者所寓含的那种微妙的感觉和思想。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一个好的题目,就如一个人有了一双顾盼生辉的眼睛。那么,教师如何抓住这颗“眼睛”为文章学习打下情感的基础?笔者经常尝试以“标点”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感觉比较实用,也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揣浅陋,以《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的引入教学为例,请大家批评指正。

(1)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板书:季羡林),他是一位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大家想认识他吗?

季羡林出身于农民家庭,1946年,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在200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是这样介绍他的: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

颁奖词对他的评价: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说,把心留在东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伟大学者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好吗?

学生读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老师:我给你们的读加上一个符号――句号(板书)

学生:(有点奇怪)

老师:刚才大家的读,没有情感在里面,有点“麻木不仁”哟!(学生笑)还可以加上什么标点符号?

学生一:(思考)还可以加上“!”

老师:你读读看好吗?

学生一: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加上“!”吗?

学生一:因为加上叹号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把自己种的花给别人看,是一种无私奉献,一种大气!

教师:呵呵,你说得真好,无私奉献,大气。是呀,一般来说,种花是为了自己的赏心悦目,怎么单是给别人看呢?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上什么标点呢?

学生二:还可以加上“?”

老师:你读读看。

学生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疑问的语气)

老师: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学生二:因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呀?

老师:是呀。刚才老师已经说过了,自己的花是给自己看的,放在家里,阳台上,多美的享受呀!

还可以加上什么标点符号?

学生:(沉默、思考)

老师:那我来加一个好吗?

学生:好。

老师:(加上……)谁能读读?

学生:(轻声试读)

学生三: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语速缓慢,轻轻点头)

教师:能说说加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三:有点若有所思的感觉。

学生四:好像在思考:是给别人看的吗?给自己看只是一个人看,还不如大家一起看。

学生五:给别人看,可以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

学生六:作者在思考究竟要不要给别人看,万一被别人弄坏了呢?

老师:呵呵,你的想法和奇特。这究竟是谁的想法呢?作者是因为感受颇多,所以写这篇文章的。那么,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作者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有感受呢?我们一起去读读好吗?

(3)学生开始自学:德国人是怎么做的?作者是怎样理解“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在相应的文章内容上写批注。

教学之后,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有这么几个好处:

一、奠定了学习的基础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的社会阅历还很少,对这句话的字面理解并不难,难就难在让这句话“入心”、“导行”、“炼格”。入心是基础,导行是重点,炼格是目的。一篇美的文章,必然会给孩子们良好的心灵熏陶。“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善良,生命就会舞蹈。”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开端,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内心高尚的品格,感受作者那源自心灵深处的些微震颤,这样的基调很重要。

二、确定了学习的指向

良好的导入,既是解开学习活动的序幕,又是为学生学习指明主要的方向。从课题开始,以加标点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课题,产生疑窦,明确了自学的方向。在接下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围绕“德国人是怎么做的?作者是怎样理解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在相应的文章内容上写批注”这个要求,可以很明确自己的学习行为指向。学习指向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努力程度,而且也是各种内在因素中最活跃、最集中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心理成分。明确学习指向,既是学校教师借以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激发的重要手段。

三、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抓住题目,激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思考,这是教学手段,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原本平常的一个课题,原本很好理解的课题,经过几个符号的更换,促使学生去思考,让他们进入“不忿不诽”的状态。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或者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难以把握知识要点。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上一篇:英媒呼吁:中国人放弃筷子用刀叉吧! 下一篇:中学英语教学理念、方式创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