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时间:2022-10-26 09:08:05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教学与生活有机融合,使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教师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应该善用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让教材成为生活的再现与延伸,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与教材产生共鸣、与老师产生共鸣、与同学产生共鸣。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化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可见,生活与教育是紧密相连的。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就必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做到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因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于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教师怎样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善用教材,联系生活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资源,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所以,教材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组合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教材是生活的再现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但是,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该亲口尝一尝。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绘或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

我在教学《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领略到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壮观气势,运用电教手段播放了录像,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雄伟壮丽,使之与今日的萧条、凄凉形成鲜明对比,为学生理解葬礼的意义创设情境。紧接着,我又播放我们家乡的母亲河――濑溪河画面:昔日的河水清澈透明,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里欢快地嬉戏。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哇!好美呀!不过这画面怎么那么熟悉。”我马上顺着学生的话题说道:“这就是我们昔日的家乡。”有学生立即举手说道:“现在的濑溪河河水臭气熏人,河两岸堆满了小山似的垃圾,苍蝇、蚊子嗡嗡地叫着到处乱窜。”这时,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将怎样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濑溪河。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形象、实实在在的例子,碰撞出了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生活是教材的延伸

教材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但它毕竟是平面的、局限的。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激情和智慧。

九九重阳节是敬老节。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学校都要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平时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来到敬老院,个个全都变了样:有的卷起衣袖为老人们拖地;有的轻轻地为爷爷们按摩;有的抢着为老人们整理床铺上的衣服、被单;还有的为爷爷奶奶们讲述自己和同学、老师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逗得他们个个咧开嘴呵呵大笑。回到学校,我让他们写《我和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指导他们对场景、心理、人物神态、动作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这样的作文既形象生动又情感丰富,学生在受到尊老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二、激感,产生共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教学合力。

1.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学生在生活与教学中长期相处,或多或少有着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哪怕是零碎体验或不起眼的点滴心得。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一体验找到与学生感情共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无疑是给学生注入了课堂学习的兴奋剂。在这种状态下开展语文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有心与心的对话。用“心”和学生交流,让“心”与“心”碰撞,能点燃学习的火花。例如,我在执教西师版十一册《“零”的突破》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许海峰的沉着冷静,就从当他在打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八环之后赛场上的那种紧张气氛入手,咬住“紧张”一词深入挖掘: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哪些场面、哪些气氛让你紧张?

生:我上课答不上问题,面对老师和同学我很紧张。

生: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我很紧张。

生:当我犯了错误,又不敢承认,撒谎的时候很紧张。

生:考试时我的心总是跳得厉害,非常紧张。

师:犯了错误有些紧张也很正常,知错就改也是好孩子。考试之前的紧张也是很正常的,最好的办法是平时学踏实些。老师在上周星期六去参加普通话测试,面对字正腔圆的测试员,心都快蹦出来了,我在紧张之极居然把“洒”念成了jiǔ。

讲到这里,听课的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有的还在偷偷地笑。我想,如果下次再考试的时候,那些紧张的同学就一定会舒缓紧张情绪。

2.学生与教材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教材编排的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的。教材中对许多内容的描述其实就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剪影,或是不经意间从眼前溜过的生活画面。在学习课文时,这些画面又会很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这时,要抓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共鸣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主人翁”的感觉。如我在教学西师版五年级下册《家乡的桥》一课时,抓住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家乡的桥大都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我首先请学生们结合自己家乡的桥来说说桥的姿态。(我们的家乡珠溪因桥多而闻名)“珠溪大桥、七拱桥、可怜桥、上头桥、下头桥、黄金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描述着自己所熟悉的桥。这些熟悉的场景,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激起了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了快乐、成了享受。

3.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之间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可以谈天说地,可以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因为他们是同龄人,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如果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感受,相信学生们就一定会更喜欢上语文课。我在教学西师版五年级下册《儿子的创意》这篇文章时,让学生谈谈对“我”和“儿子”的看法。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

生甲:“儿子”敢于实践大人不敢想象的事情,他真的很有信心。

生乙:文中的“我”也跟我妈妈一样,太小看自己的儿子了。平时,我的妈妈也总是认为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从不好好鼓励任何一件事情。

生丙:“儿子”是一个敢于创造、敢于挑战的人,我一定要向他学习。挑战生活中的困难,绝不低头。

学生说的是他们生活中有过的亲身体验,其中不乏一些新鲜、有趣、独特的见解。勇于挑战困难、挑战生活,这正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的基本素养之一。

总之,生活中处处学语文,也处处用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过分注重“双基”的弊端,而且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下一篇: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