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嫂村”变为“红莱坞”

时间:2022-10-26 08:55:22

美国有个好莱坞,印度有个宝莱坞,我国山东有个“红莱坞”。

革命战争年代,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山东沂蒙山区120万群众参军,10万参战儿女为国捐躯,上百位红嫂留下了感天动地的故事,形成了“人民群众和党心连心、永远跟党走”的沂蒙精神;如今,在脱贫攻坚这一新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中,红色旅游、红色影视基地等“红”字产业迅猛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流向这片神圣热土,昔日的“红嫂村”――沂南县常山庄村红色影视业十分繁荣,成为中国乡村版的“红莱坞”。在这一转变中,有一个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就是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省沂南县南村党委书记、山东广汇集团董事长李凤德。

杏花开放的季节,行走在山东省沂南县常山庄村――这个已有260部影视剧在此拍摄、被央视国际频道以《山村巨变》为题高调报道的“名村”,记者有恍若隔世之感。

在追求民族独立的滚滚烽烟中,一批英勇的光照千秋的山村妇女群体――红嫂,就诞生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在红嫂纪念馆里,目睹着一件件当年的实物、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聆听着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讲解,那段惨烈而悲壮的岁月在游客心中复活了。2017年3月24日下午,本刊记者来此瞻仰,在这片鲜血浸染、英雄辈出的土地上禁不住热泪滂沱。

然而,刚随着人流走出纪念馆,悲壮之情还未消散,记者瞬间被眼前的另一种场景搞得“时空错乱”:

石板房的街巷中,不断有穿着八路军、军装的身影匆匆走过;一个个摄制组正在紧张地招呼群众演员摆好姿势;拍摄间隙,身着演出服饰的群众演员用土话聊天玩笑;唤朋引伴、川流不息的游客在摄制区忙着拍照;老乡们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叫卖着当地的土特产;更有那不时闪现的“明星脸”……

过去的峥嵘岁月,今天的游人如织,都是历史,都耐人寻味。

第一次受命:亿元户回村当支书

李凤德是先富起来的能人,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颗公心。2005年,他答应乡亲们的请求,三年间带领一个落后村缔造了共同富裕的奇迹。

李凤德是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人,今年55岁的他浓眉大眼、身体壮硕、话音洪亮,一副典型的山东汉子形象。多年的商海搏击,又赋予了他沉稳机敏的气质。沂蒙的好山好水养育了他,英雄的土地、乡间传扬的红嫂故事、1941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父亲对他的严格教育,使他养成了爱党爱国、急公好义的秉性。1983年,兵役结束返乡后,年轻的他凭着坚强的吃苦精神、敏锐的市场意识,历经十多年打拼成为当地商界能人,拥有硅沙、物流等多个企业,资产数亿元。

此时,他的家乡南村却村班子涣散、村集体空虚、村民日子困顿。2005年的村班子换届,改变了李凤德的人生轨迹。“他和人打交道能吃亏。我们觉得他回来有威望,于是,我和村委两名干部以及另一位村民代表,请他回村当家。”在南村社区的居民楼前,村民魏杰告诉记者。

“老少爷们儿相信我,我就愿意回村为大家服务,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没几天,李凤德就将自己的几个企业交给亲戚打理,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带领“老少爷们”共同富裕的事业中来。

回村伊始,李凤德就制定了严格制度,“几乎是半军事化管理”,李凤德说。村两委开会,一年中迟到两次的自动辞职;对村民的红白喜事,村干部可以随礼但不能参加宴席,以免耽误工作;所有村务都要接受群众监督……不仅如此,起步阶段村里来客的招待费,日常的公务用车,全是李凤德自掏腰包。李凤德以身作则,软弱涣散的班子像铁块一样凝聚在一起。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多年搏击商海的李凤德深知,南村要有出路,就必须走集体经济的路子,唯此,乡亲们才能共同富裕。当年,集体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还不像今天这样被高度重视,社会上对集体经济不乏质疑之声,但李凤德坚定地说:“村集体亏了本,算我的;盈利了,算大家的!”

那时,银行不给集体企业放贷,李凤德就以自己的房产和公司抵押贷款,南村先后办起了饲料厂、编织袋厂、建筑公司、开发公司以及10万平方米的沿街商铺,使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就业,结束了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漂泊。到2009年,村里年轻人结婚就可免费入住120平米的婚房,此举入选“建国60周年影响中国的100件大事”,巨变的南村,成为一颗新星。

从那时至今,南村村民享受着这样的待遇:人人可在村集体企业中就业,此外,村民各个有补助,6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6000元,普通村民每年每人3000元;谁家孩子考上大学,村集体会补助几千元。2016年,南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56万元,曾经“垫底”的城中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济条件好、健康状况佳、精神面貌新的南村村民,羡煞了邻村。记者采访中,一位年过八旬的正在小区凉亭休闲的老大娘自豪地说:“俺村条件好,别村的闺女们找对象,要是能找到一个南村的小伙子,可美咧!”

山东是孔孟之乡,《论语》中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当初,李凤德应邀回村时,父亲曾语重深长地对他说:“儿啊!要回来,你就好好干,乡亲们都瞧着呢!你回村不是为自己干,可千万不能给我丢脸啊!”如今,李凤德用行动为子孝做了注解。

第二次受命:村集体接过大使命

2008年,李凤德接受时任县委书记马昆的重托,先后投资7.5亿元,使原本沉寂的“红嫂村”华丽转身为红色影视业发达的山村“红莱坞”。

2008年,已华发早生的李凤德肩上,又多了一副特别的担子。

沂蒙革命老区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红嫂精神的发源地也在常山庄村。2007年,4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在常山庄开拍,打破了这个贫困山村的寂静。时任沂南县委书记马昆敏锐地意识到了常山庄乃至沂南县大变的机遇来临了,如何抓住这次机遇?谁可完成这项非同寻常的重任?马书记的目光落到了李凤德身上。

“把沂南县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起来”,李凤德深知这个担子不轻。那个晚上,他一夜未眠,一面感恩马书记对自己的重视,同时也心里没底:如何做起来?需要多少投资?尽管南村集体、广汇集团已积累了近两亿元资产,可还从未涉足过文化产业。但他深知,作橐拭扇耍他必须承担起革命老区旅游开发的重任。45岁的李凤德,以沂蒙人特有的无私和大义,向着一个意义深远的目标进军了。

在一番考察学习、寻师问道后,由李凤德任董事长的山东广汇集团注资成立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认真听取文化界专家的建议,确立了保护性开发的思路。他们严格遵循不大拆大建、不损坏古村古貌、不影响影视拍摄的原则,建设中不仅完好保存了古村落的老屋、戏台、石碾、石磨、石板巷等元素,还还原了打铁、编织、织布坊等民间作坊,推出了红色实景剧、古村戏台子、舞龙舞狮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形成了常山庄村独特的文化气质。与此同时,常山庄村民整体搬离了世代居住的石板房,免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再也不用为挑一担水走上好几里山路了。

古村古貌保留下来后,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又因地就势,高标准修建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等11个展馆、13个展室,生动再现了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的感人事迹,活化了红色拓展教育的载体,为生动传承“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开辟了平台,逐步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已有全国妇联、、中国人民银行等70多家单位挂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基地等,并被山东省委确定为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李凤德还励精图治、多方运作,将影视基地的功能迅速完善起来,场景制作、道具制作、食宿接待……迄今为止,基地已先后拍摄了《沂蒙》、《斗牛》、《红高粱》、《铁道飞虎》等260余部以抗战为主要题材的影视剧。据了解,目前,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可同时接待5部电视剧拍摄,能满足2000多名来客的食宿供给。与此同时,周边村民当群众演员逐渐成为一种职业,每年有1400多人次利用农闲时节从事群众演员或剧组用工,日均收入50-200元。记者采访中,一位村民美滋滋地说,就连他家养的一头毛驴也可以当“演员”,活多时一天能赚个七八百元。

近几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红色旅游的发展,给沂蒙革命老区带来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拓展了振兴老区、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50多家“农家乐”、手工艺品制作点、土特产销售点应运而生,摊煎饼的、卖大碗茶的、搞粉皮生产的、种植车头梨的,都在日益兴盛的旅游业中赚得盆满钵满。当地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得一些原先不起眼的山货卖出了好价格,原先五毛一斤都没人要的车头梨,现在能卖18元。

为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经沂南县委组织部批准,广汇集团把服务半径进一步做大,组织常山庄周边5个村庄联合成立了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为核心的“沂蒙红嫂家乡文化产业园区党委”,可以根据旅游企业用工需要及旅游商品加工需求,以合作社为纽带对村民开展手工技能、群众演员演艺技能、种植技术、服务礼仪等专业培训,并发展了玩具和草柳编织等旅游纪念品加工项目,解决了近千名常年赋闲的妇女、老年人的居家就业问题,使他们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同时,带动周边苹果、冬枣、车头梨等采摘园发展到了4000多亩,亩均增收1万元。

新时期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广汇集团又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与一山相隔的部级旅游扶贫重点村――马牧池乡新立村缔结了帮扶之约,为新立村整村精准脱贫注入强劲动力。

至于红嫂村所在地的常山庄村,则在短短十年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安置好因影视基地建设而搬迁的村民,各级政府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占地160多亩,集综合服务中心、休闲娱乐广场、医疗卫生所等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常山庄社区。还投资1.4亿元修建了沂蒙生态大道、红色旅游专线等旅游道路,实现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改善。宽敞的旅游路、整齐的新社区、红火的影视城、富民的新产业,让这里的村民过上了从前想都想不到的安居乐业的好日子,2016年基本实现整村脱贫。常山庄的巨变,是富村帮穷村的成功典型,这,是李凤德的另一欣慰。

历经十年披荆斩棘,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李凤德以影视为表、旅游为核、红色为魂、产业为根、脱贫为本,把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打造得风生水起。如今,这处占地2平方公里、辐射10平方公里的基地,已拥有古山村、沂州古县城、红色纪念馆、红色写生基地、影视服务中心五大功能区,2012年10月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4年被国家7部委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2015年被授予“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韩国牧园大学、韩国新罗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38所高校在此挂牌“写生创作基地”。

2013年11月,来沂蒙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几年来,李凤德深感责任重大,他快马加鞭战犹酣。今后几年,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建成一处辐射30平方公里,集“红色教育+影视拍摄+乡村旅游+文创产业+扶贫致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基地,最终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争取跻身“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更进一步地推动红色旅游扶贫跨区域合作,在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打造20个“常山庄”,帮助100个以上老区贫困村、10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是李凤德的人生使命。为了县领导的信任,为了不愧对战争年代那些忠勇的灵魂,宝刀不老的李凤德将再拼几年。

子贡曰:“贫而无,富而不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作为齐鲁之子,李凤德正在进行这样的修行。

点评:一个产生了红嫂的小村庄,历经一个企业十年的精心打造,如今成为影视拍摄、学生写生、干部培训的4A级景区,农民靠做群众演员、售u当地土特产、在基地就业等途径走上了致富路。红嫂村成“红莱坞”的转变,体现了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担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牡丹园开“双生花”山东菏泽“扶贫车间”“一... 下一篇:脱贫攻坚的齐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