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一体化多层次教育平台的构建途径

时间:2022-10-26 08:53:37

产学研一体化多层次教育平台的构建途径

【摘 要】伴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速度的日益加快,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给生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面对一次次的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因此,产学研一体化成为了近年来各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对此我国起步较晚,在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上虽然有一定的突破,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产学研一体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多层次教育平台的构建途径,为我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重要的参考理论。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平台;构建途径

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只有高端的科学技术和创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产科研一体化模式是新的经济体制下必然的产物,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本国国情和高校教育情况,开始了产科研一体化的实验研究,经历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模式和实践经验,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协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如今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和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基于这种背景之下,深入研究产学研一体化多层次教育平台的构建途径,对于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内涵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管理范畴,具体指优秀的企业研发人才通过在某个领域中研发新的成果,并把这种成果转化为适应市场的产品,产品盈利后将部分盈利所得投入到研发中去,进一步开发更具技术含量和含金量的产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形成生产、销售、科研一体化企业战略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是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以产养研,以研促产,以学为纽,互相促进,彼此支撑,这三个环节既要各自为战,每一个环节处理到位,又要互相呼应,进行整体的维护和完善,产学研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逐步将企推上健康的发展之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和发展。其次,是企业的一种创新模式,需要做到优化配置资源,实现高效率,共享信息资源,实现高收益,持续创新,做到技术主体之间的不断创新与推动。另外,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企业的一种战略目标,即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多层次单位间形一个联合体,即将具备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校、产业资源充沛的企业和科研组织形成强强联合体,开拓创新的成长理念,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也是产学研一体化化模式的核心内涵。

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意义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发展不仅对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强大的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为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模式的发展核心技术在于人才的创新,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国家文明发达不可缺少的动力。近年来我国高校中以产学研一体化为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学研一体化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对于高校来说以教育人才为主,资金来源有限,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产学研一体化为高校的科研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从而确保科研成果研发的坚实后盾;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培养人才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学习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普遍偏低,而且将研究结果用于实践更是没有经验,而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合提供了大学生将技术变成产品的途径,而且为提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保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需要面对各种状况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人才,而不是固守在某一个领域中止步不前的人才,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学生可以利用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人才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实践能力,为将来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具备优秀的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人才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核心,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途径,积极探索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教育途径,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是一段时期以内高校教育战略发展的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

三、产学研一体化多层次教育平台的构建途径

如今世界很多国家都把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体系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体系的核心目标为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在高校教育中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是近年来专业人士一直思考的问题。高校教育中可以围绕“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原则,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和构建,从而建立多层次、多特色、多功能的实践教育平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基本的条件保障。

(一)构建基础性创新实践平台。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合作理念的确立,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在高校内建设教授、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是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这个创新实践平台可以由教授、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工作室构成,在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导下进行科研探究活动,学生可以较早的接触课本理论以外的实践活动,并引领学生开展一些较为基础的创新活动。在配置方面,首先是带头人的选拔,要求专业知识精湛的教授、学科带头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具备严谨的科研作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作风;其次,从设备器具的购置上,学校要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和相关设备,并且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从而保障科研活动顺利的实施;另外,制定合理的科技奖励制度,将教师对于学生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对于扎实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充分的奖励。基础性的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是为学生将来独立面对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平台的顺利发展仰仗于政策上、业务上和执行上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只有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常抓不懈的策略,才能将基础性实践平台稳步推进,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二)构建示范性实验教育平台。对于高校来说,实验性教学是培养科研人才非常关键的环节,示范性实验教育平台一般指建立在二级院系的实验中心的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为各级院系提供有效的实验教学,通过增设开放性的实验、综合性的实验等课程,激发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的实验操作,逐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技能,成为学生一展科技才能和发挥个性特长的场所。在示范性实验教学中,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很多院校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比如在学校内部建立“临床医学模拟实验室”、“电子系统模拟实验室”、“生物技能创新实验室”等,根据不同的领域建立相适应的实验室,通过加强设备的购置,不断完善实验室的配置,保证在不断更新的技术中实验室的研究始终处于研究领域的前沿,而学生在这样优良的实验环境中将自己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试验论证,不仅加深记忆,同时为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方向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开放性课外活动平台。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课本教学有时候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构建开放型的课外活动平台,可以有效的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多层次教育平台的发展。这种开放型的课外活动实验一般由分析测试中心、科技中心、实验中心等组成,这种平台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共服务。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高质量的科技保障。高校在建立开放性课外活动平台时,需要增设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管理,比如科技中心,学生通过数据库的索引或者本地科技库的查询,所看到的信息必须是本领域中最前沿的科研信息,保证学生时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四)构建专业化特色技能平台。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平台的构建中除了关注学生共性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毕竟能够成为高端技术的人才只有一部分,因此,构建专业化特色技能平台是一条产学研创新人才的发展之路。该平台的构建主要由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构成,所谓特色即根据学校与合作企业的主打领域,集中建立优势学术领域的实验团队,包括优秀的团队人员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通过教授高水平的指导和学生的专业研究,最后产生一系列优秀的成果和先进的技术,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重要的科研场所。相对于前几个层次的教育平台来说,这个教育平台要求技术更加高端,水平更加先进,具备一定的研究成果,开拓学生的事业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将来学生涉足高水平的科研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构建综合性实践能力平台。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平台的构建中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必备条件,是将技术研发用于实际经营管理的有效沟通方式。因此,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必须具备前沿的技术设施,并且有专业的专家团队,通过实训基地的情况,可以直接反应企业一线经济的运行情况。这些因素的存在让企业非常看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而学生通过走进实训基地,将原有的知识通过实践能力得以提升,通过企业实习,缩短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今天市场经济下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而这一模式的推动和发展源动力来自于人才的培养,在高校教学中建立产学研多层次一体化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促进企业产科研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晓云.构筑“一体化”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教育,2009(02).

[2]朱新民.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实践和探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1).

[3]邢宝亮.对高职院校实施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启示[J].民营科技,2010(01).

[4]张萍,初勤亭,吴丽君.高职“产学研”相结合问题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8(11).

上一篇:基于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胡元与明德中学的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