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分析

时间:2022-10-26 08:50:17

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分析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是企业很难找到真正能胜任工作的优秀人才;而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无法就业。本文通过对328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根据用人单位对管理类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情况进行分析,给管理类专业学生和管理类大中专院校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真正能胜任工作的优秀人才,招聘的成本相当高;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无法就业。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2012年7月,对海口、三亚两地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取三亚和海口大中型企事业、机关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为用人单位的负责人,问卷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有效回收率93.7%。

问卷内容为:(1)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2)用人单位对管理类大学毕业生招聘情况和满意度;(3)用人单位给予管理类大学毕业生报酬和待遇情况;(4)用人单位对管理类大学毕业生工作岗位和培训的安排情况;(5)您的建议和意见。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管理类大学毕业生求职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对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场供需两旺;68.9%的单位负责人认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一般。

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认为本科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教育依次为:承受压力的能力(53.96%)、责任心(44.5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44.51%)、行业背景知识(35.06%)、职业道德教育(31.40%)、职业礼仪培训(17.99%)、自我管理能力(40.24%)、学习能力(15.24%)、外语水平(3.96%)、大学期间担任社会工作的经历(12.5%)、其他(3.96%)。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看重毕业生的责任心、团队精神、道德诚信、沟通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社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及学习能力,而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学习成绩、外语成绩、创新能力有所淡化。而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用人单位认为本科毕业生较欠缺的能力/素质排前五位的依次为:承受压力的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精神,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素质恰恰是毕业生所欠缺的,这造成了用人单位有众多职位空缺,却又有众多失业者的现象。

(二)用人单位招聘要求

用人单位在招聘标准方面提高的方面依次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65.85%),其次是专业能力、专业对口、学历层次等。这说明了大学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非常的薄弱,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企业在阅读毕业生简历时重视社会活动经历,其次是专业,第三位的是毕业生自我评价。在面试过程中,企业对求职者的素质要求最看重的是表达能力(71.34%),其次是反应能力(60.36%)、精神面貌(52.74%)、专业水平(45.73%)、道德品质(43.90%),知识面(30.18%)。表达能力的欠缺是很多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

(三)报酬及待遇情况

用人单位对新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一般会安排在低层及中层偏低岗位,给予刚从业的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待遇水平大多数在1800-2500元,其次是1400-1800元,学历的高低依然对有工资待遇情况有所影响,但是决定作用下降,不同等级的毕业生相邻的档次(专科、本科、研究生)之间差额大多在300至600元之间,企业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其他就业品质。不同专业的学生工资水平差异不大。

总之,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而不是成绩,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

三、建议

(一)对毕业生的建议

要尽早做好个人人生规划,并且做好职业规划,根据职业规划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加强培养责任心、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应变能力、办公软件的应用,注重提高礼仪,为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多参与团队、社团活动、在学校勤工助学等;多参加社会实践,做周末兼职,暑假工等,多接触社会,增加实践经验和积累社会经验。

(二)对高校的建议

1.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合作,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联合企业对在校生进行适应企业需求的基本能力培训。

2.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对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加以引导,让学生多了解行业知识背景、工作性质和内容,使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组织校园招聘会,使学生了解就业状况;开办模拟面试,提高学生面试能力。

3.举办各方面的讲座,例如:礼仪培训、职业规划、简历书写、面试技巧、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举办一些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承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比如设计PBL讨论课,进行相关实验,包括市场营销沙盘模拟经营、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相互沟通、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88.

[2]苏文平,吴漪.中国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06(23):1009-0576.

作者简介:刘春平(1972-),女,硕士,管理学讲师。

上一篇:深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探讨 下一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