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为年龄劳心

时间:2022-10-26 08:49:21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武则天请颇有传奇色彩的嵩山慧安禅师到宫中讲课。此时,慧安禅师已经120多岁了,仍然童颜鹤发,神采奕奕。武则天见了非常好奇,一见面便问他多大年纪了。慧安禅师说,我不记得了。女皇听了更觉惊讶:“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人怎么会忘记自己的年龄呢?”慧安禅师则淡淡一笑,解释道:“人之身,有生有死,如同沿着一个圆周循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记这年岁有何用呢?何况,此心如水流注,中间并无间隙,看到水泡生生灭灭,不过是幻象罢了。人哪,从最初有意识到死亡,一直都是这样,有什么年岁可记呢?”在慧安禅师看来,人的年华如流水,过去的已经过去,没有必要追悔;未来的尚未到来,没有必要杞忧;只要好好把握住现在就行了,又何必把年龄放在心上?禅师的话,让一向好大喜功、“万岁”加身的则天女皇佩服得五体投地。

年龄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刻度,作为凡人,我们何必为添年龄而伤心呢?还是抓住“今天”的大好时光,好好享受人生的乐趣吧。

1963年12月26日,是的70岁大寿。那天,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大家都不做寿!这个封建旧习惯要改革。你知道,做一次寿,这个寿星就长一岁,其实就是少了一岁,不如让他偷偷地走过去,到了八九十岁时,自己还没有发觉……这多好呀!”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在70岁时谈自己的心态时曾说:“若一直往前走,坟墓就是我的终点,所以我坚强地往回走,至今已四年,朋友,我是66岁的快乐人。”这两位现代哲人为我们做出了淡忘年龄的榜样,可供老人们明鉴。

人的生理年龄是客观的,但心理年龄则不然,它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有人刚过花甲之年,就不断暗示自己老了。这种消极的心理是健康长寿的大敌。古人曾云:“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白居易《自觉》)全国五届人大代表106岁的冉大姑谈养生之道说:“宽心的人活得久,忧愁的人死得快。”现代医学表明,80%的老年性疾病与各种精神因素有关。心理调节,保持精神愉快,对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愉快安度晚年,应学会“忘年”,就是说,平常尽量少想自己的年龄,这种心态会使人感到总是年轻,还能有所作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而这种总是年轻的感觉反过来又会强化自己的良好状态,对生理产生积极良好的反馈和调节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免疫功能主要受大脑皮层机制制约,年轻化的心态会促使免疫功能年轻化,使它增强活力,从而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巩固和提高。

世界上最长寿的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生物化学家郑集教授,在108周岁生日之际,出了一本名叫《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的养生书。郑老说,100多岁,我能坐能站能写;108岁,我的眼睛我的耳朵都可以。谈及生与死的关系,郑老写的诗《生死辩》正是他抗衰老理论的总结。诗中写道:“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郑老自知年老,但他却从来不去想那个“老”字。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壮心不已,孜孜以求,犹如老树发新枝,年老更显才华,使余热生辉,继续为社会做着贡献。著名大提琴家P•卡萨尔斯当年已90高龄,还是每天坚持练琴4~5小时,当乐声不断地从他的指间流出时,他的俯曲的双肩又变得挺直了,他的疲乏的双眼又充满了欢乐。美国堪萨斯州威尔斯维尔的E•莱顿直至68岁才开始学习绘画。她对绘画表现出极大热情,并在这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就。老有老的风景,老有老的韵味。老年人虽然失去了春天的艳丽,却拥有金秋的丰盈。年老不足畏惧,笑对人生,乐观豁达,心理年龄就会年轻化,就能让健康快乐的生命奏出华彩乐章。老年人时间比较充裕,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应选择一项事业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如书法、绘画、养花或参与社会活动等,制订切合自身的计划,坚持老有所学,勤学习、多动手、多用脑,有条件的可以到老年大学去学习,整天忙忙碌碌,保持一颗不老心。老年人还要发挥余热,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家务劳动,扩大社会交往,融洽家庭、邻里关系,做个众人喜爱的热心人。

有诗曰:“花甲莫言人已老,昔日老者今壮年;七十莫叹近黄昏,桑榆未晚霞满天。”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罗素谈他能葆其青春的决窍是:“没有空去注意自己正在衰老。”托尔斯泰说得好:“如果皱纹迟早要出现在额头上,那么要设法,千万别让它印在心坎里。”老年朋友们,让我们忘掉年龄不想“老”,多一些理想,多一些追求,在奋斗和希望中,使人生的话剧高潮迭起,有声有色,五彩纷呈!

看淡年龄,忘记年龄,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可使你更好地享受人生!

上一篇:肝的养护 第12期 下一篇:怎样对待老年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