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罢了”和“算了”

时间:2022-10-26 08:46:49

摘 要:本文探讨了语气词“罢了”和“算了”在表义上和与其它词语搭配上的倾向性。表义上,两者都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思,但“罢了”常表示“仅此而已”的意思,“算了”也常表示劝说或祈使语气。搭配上,“罢了”后面一般不再加语气词,前面一般不加指示代词,而“算了”可以。

关键词:语气词;罢了;算了

引言

“罢了”和“算了”这类双音节语气词,也被称为短语词。孙锡信先生曾参照吕叔湘先生《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的“短语词”概念,将“语气短语词”的概念定义为“在形式上表现为词组(短语),而在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的“大于一个词的表语气的形式”。

“罢了”和“算了”有各自不同的来源,但作为语气词时的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都表示“不过如此”,把事情往小处说,表达陈述语气,跟“也就”“只好”“倒”等连用。在使用过程中,两者至少在口语表达中可以换用。而一般认为,它们的差别在于:“罢了”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都很常用,而“算了”通常只用于口语(“罢了”更文言化而“算了”更白话化)。在语料库的很多句子中,我们可以用“算了”来代替“罢了”,或用“罢了”来代替“算了”,似乎也不影响表义。如:

(1)假如你演的这个角色只是街边的行人也就罢了,最多你再从这里到那里重新走一遍就成。

(2)自己不识而错过倒也罢了,还要以此来否定他人,反说明心见性甚难,岂不可笑可悲?!

(3)比如现在很多媒体宣传过年不拜年,打个电话就算了 ,但电话与人见面拜年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4)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但是,除此之外,“罢了”和“算了”在表义上和句法环境上还存在着许多其它差异。下面进行探讨。

一、表义上的差异

“罢了”和“算了”都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罢了”的解释有两种:做助词时,“用在陈述句的末尾,有‘仅此而已’的意思,常跟‘不过、无非、只是’等词前后呼应”;做动词时,“表示容忍,有勉强放过暂不深究的意思;算了”。而对“算了”的解释十分简单,意为“作罢;不再计较”。可见两者表义上仍有一定的区别。

(一)“罢了”在表义上的特有之处

“罢了”含有“仅此而已”的意思,表示纯粹属于某种情况而非其它,用在陈述句末尾,跟“不过”,“只是”等词前后呼应。如:

(5)过头来再看当初拍的那部所谓的“纪录片”,我觉得那不过是小儿科罢了,哪里好意思在高手如林的电影学院显摆。

(6)实际上,他只不过是把办公室从西花厅搬到医院罢了。

(7)对我爸爸来说不是很大的生意,他让我参与只是让我长些经验罢了。

(8)我可没有曹导说得那么好,我只不过敢管敢骂罢了。

例(5)中,“我”觉得“纪录片”也就“仅此而已”,不值得显摆;例(6)表示“他”纯粹只是把办公室挪了个地方,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例(7)中表示“我”的本次实践对“爸爸”的事业构不成大的影响;例(8)中的“罢了”用在第一人称自述中,表达了一种自嫌的意思。而“算了”都不具备这些意思。

(二)“算了”在表义上的特有之处

“算了”也常表示劝说或建议的祈使语气,表达一事不如另一事的意思,并劝对方采纳某种做法。如:

(9)她好几次劝女儿:“回家算了,柔道比耕田还苦!”

(10)咱们大王(指项羽)心肠太软,你进去给他们敬酒,瞧个方便,把刘邦杀了算了。”

(11)象你天天坐办公室,多累呀,又何若呢?不如我帮你找个大款算了。

例(9)表示“柔道”不如“耕田”,意为劝说女儿“回家”,带有无奈的语气;例(10)中表示建议“把刘邦杀了”;例(11)中,说话者认为“天天坐办公室”不如“找个大款”,也表达劝说对方的意思。

也可以在后面加语气词“吧”,使“算了”在口语使用中的建议或劝说意味更强烈,不顾及其它语气。如:

(12)有些事情不好说,说了你也不能写,还是算了吧!

(13)再说,他又没碰你,你忍一忍算了吧。

(14)农广校的工作又不算你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量,还这么累,你干脆推掉算了吧!

例(12)中说话者强烈建议受话者“不能写”;例(13)劝说受话者“忍一忍”;例(14)表示强烈建议“推掉工作”。

这些“算了”所在的句中,虽没有明显表达建议劝说祈使语气的词语,但整个句子句意中的建议劝说祈使语气是显而易见的。

二、词语搭配上的差异

笔者检索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站上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以及各网络搜索引擎,分析归纳了语气词“罢了”和“算了”在实际使用中与其它词语搭配的一些差异。

(一)“罢了”后面一般不再加语气词

除了上面所讲的表祈使语气的语气词“吧”,“算了”还可以与其它很多语气词,如“哈”,“嘛”,“呗”等连用。而“罢了”一般不可以,或者说不像“算了”这么常用。如:

(15)然后呢,他就说,就算了哈,就说,把衣服脱喽,让我把衣服脱了,就一个绿褂子。

(16)一个人背着几根圆木弯着腰走了过来,说了一句:“‘半边毛’,你算了嘛!”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没有“罢了”与“吧”,“哈”,“嘛”,“呗”等连用的语料。当然,汉语口语千变万化,在许多网络语言及日常口语中确实会有“罢了吧”之类的用法,但不包括在大部分人的习惯之内,这里不再举例。

(二)“罢了”前面很少加指示代词

各种指示代词,如“这样”,“这么”等,可以与“算了”搭配组合成“(就)这样算了”,“(就)这么算了”。而“罢了”前一般不加“这么”,也很少加“这样”。如:

(17)拉尔夫神父合上了眼睛,告诉自己,让事情就这样算了吧,不会有人称他为懦夫的。

(18)可是……不能就这么算了,如果你肯从我的胯下爬过去,我可以放她一马。

值得一说的是,如上“这样(这么)算了”中的指示代词“这样(这么)”的代词词性已经明显减弱,而偏向形容词的词性。“这样罢了”中“这样”的代词词性明显强于“这样算了”。如:

(19)虽然算得上是个好舵手,但也不过这样罢了,没别的。

(20)我不知道他们的历史与民性,无从去判断,他们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这样罢了。

例(19)中的“这样”很明确指代“是个好舵手”这件事;例(20)中的“这样”很明确代指“印象”的内容。

三、结语

“罢了”和“算了”这两个词放在句末表达陈述语气,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在实际使用中,有可以换用的情况。但在很多语境中,使用“罢了”还是“算了”,具有一定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在语义和搭配方面都有所表现。在语义上,“罢了”表示纯粹属于某种情况而非其它,有事表达说话人对某种事物的不满或否定态度;“算了”表示劝说或建议的祈使语气,表达一事不如另一事的意思,并劝对方采纳某种做法。在搭配上,“罢了”后面一般不跟 “吧”,“哈”,“嘛”,“呗”等语气词,而“算了”可以;“罢了”前面一般不加指示代词“这样”,“这么”,而在“算了”前可以。

参考文献

[1]王巍.“算了、得了、行了、好了、罢了”三个平面浅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刘顺,殷相印.“算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语言研究,2010(2).

[3]李艳.“罢了”的词汇化考察[J].文学教育,2010(10).

[4]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J].语言科学,2006(3).

作者简介

毛冰(199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张一聪(1991—),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上一篇:论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下一篇: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政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