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产415例效果分析

时间:2022-10-26 07:35:36

药物流产415例效果分析

药物流产亦称抗早孕,是非手术措施终止早孕的一种方法。痛苦小、安全、简便、高效、不良反应少或反应轻[2]。米非司酮由法国Rossel-Uclaf公司1982年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孕激素的新型抗生育药物,1992年在我国上市。米非司酮为甾体类,与孕酮的化学结构相似,与孕酮受体结合能力为孕酮3~5倍,作用于早孕的子宫蜕膜,与孕激素竟争受体,使蜕膜细胞蛋白质功能受阻,颗粒细胞释放颗粒以及网状纤维溶解,引发宫缩,软化宫颈,孕囊失去营养支持而最终排出宫腔。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的衍化物,可以兴奋子宫肌,对各期妊娠子宫均有收缩作用,且随着剂量增加。有抑制子宫胶原的合成,扩张和软化子宫颈的作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在促进蜕膜细胞凋亡、兴奋早孕子宫肌、扩张和软化子宫颈等方面有协同作用,能引起蜕膜和绒毛剥脱30 min即达到高峰。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大于口服给药的3倍。单独给予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成功率约为67%,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成功率可达90%以上。而本院根据药物的作用原理,改善口服药物的时间,使药物流产成功率达到95%以上[1]。

1 给药方法

第1天:5:00 1粒、15:00 1粒、21:00 1粒;第2天:5:00 1粒、21:00 1粒;第3天:5:00 1粒、6:00米索前列醇3粒全吃;每次吃药与吃饭前后均相差2 h。

2 用药人群及条件

16~46岁,其中16~20岁的54例(13.0%),21~30岁的210例(50.6%),31~40例的132例(31.8%),41~46例的19例(4.6%),B超证实胎囊大小为0.5~2.3 cm。其中在1年半中连续药物流产3次的2例;肌瘤合并妊娠7例;股骨头坏死1例,做过2次药物流产;宫颈重度糜烂合并妊娠4例;卵巢囊肿合并妊娠9例;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妊娠1例,药物流产2次;原发性高血压1例;药物流产后证实为恶性葡萄胎1例(排出的是手掌大的水泡状物,大粒为红豆大,小粒为高梁米粒大,病理证实为恶性葡萄胎)。本组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用药禁忌证,经检查证实确为宫内妊娠。

3 药物流产效果判定方法

①完全流产: B超检查证实宫内无胎囊或尿妊娠试验阴性,子宫恢复正常大小,未经刮宫,15 d内出血自行停止者;②不全流产:在随诊过程中发现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经超声检查有绒毛或蜕膜留于宫中,剥离不全或与肌层粘连,须清宫处理;③流产失败:用药第8天后子宫维持原状或继续增大;血HCG水平下降不明显;或经超声证实有活胎。

4 药物流产结果

其中不全流产19例,占4.5%;行刮宫术11例,其中8例不愿意刮宫改用中药治疗(B超证实宫腔无残留物),药物流产时发生大出血3例,1例当天给予刮宫,1例观察后出血自止,1例为剖腹产后10个月,因宫腔积血,出血量多而及时刮宫,均未输血。不全流产中,多合并有宫颈重度糜烂,子宫后位者发生不全流产的概率高于前位子宫者。19例中,前位子宫5例,后位子宫9例,瘢痕子宫2例。

5 药物流产不良反应及胎囊排出情况

多数患者反映在30 min后出现手掌发痒、面部潮红、头晕、恶心、呕吐,腹痛,极个别的出现腹泻。胎囊排出情况(指口服米索前列醇以后)[4]: 2 h内排出者65例(15.68%),6 h内排出者123例(29.64%),79例为6 h后131例(21。9%),7例为次日排出(1.68%)。有胎芽者排出慢且出血量多,无胎芽者排出快且出血量少,出血时间亦短。

6 出血情况

少数在1周内停止出血,多数在2周内,少部分可持续到2周后或更长时间。凡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15 d即应列为出血时间延长,阴道出血量短时间内≥200 ml,应视为阴道出血量过多,需积极处理。

7 药物流产的风险

后位子宫存在着不全流产和宫腔积血的危险。3次以上的药物流产造成人为的习惯性流产因素,为以后的再妊娠埋下先兆流产、胎盘粘连、产后出血、羊膜炎、早产的隐患;重者继发不孕、因输卵管炎导致蠕动异常而引起异位妊娠[2-3]。私自购买药物流产可导致大出血、腹腔内出血(未经B超证实宫内妊娠)而危及生命[3]。因出血时间长或性生活过早导致盆腔感染。偶有米索前列醇过敏诱发休克者,并发急性或慢性贫血。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8.

[2] 李立梅,刘菊红.药物流产的安全性.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8(15):508-509.

[3] 孟爱然.药物流产不全致子宫大出血12例临床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2):111.

[4] 余江,张进,宋岩峰.米索前列醇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1):55-57.

上一篇: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治体会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增生症68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