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远 告别白面书生 告别青春期

时间:2022-10-26 06:55:25

聂远 告别白面书生 告别青春期

聂远没想到自己会演项庄这样的人物。

《史记》中写鸿门宴,最最让人记住的就是这一句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堂弟,鸿门宴上,范增指使项庄舞剑助兴,意欲击毙心腹大患刘邦。项庄拔剑起舞,无奈项伯以身佑护刘邦,而项羽也不下死令。错过了这一时机,刘邦日后建立霸业,项羽自刎于乌江边,项庄也战死于此。

陆川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王的盛宴》里,有一句刘邦的点睛之笔:“人们说,我的一生是从鸿门宴开始的。其实,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

既然如此,鸿门宴这场戏便成了重中之重,“项庄舞剑”也就成了核心片段。

可是项庄这个人,司马迁没有再多着笔墨。此人是高矮胖瘦?性格如何?为何听范增言,拔剑起舞?他如何舞剑才能又像助兴,又谋杀人?未能杀成,他心中怎么想?他最后追随堂兄到乌江边,兵败战死,他又怎么想?

一个亟待填充的人物出现在剧本中,陆川找到了聂远。

一个莽汉

项庄最重要的戏,就是舞剑。聂远是学舞蹈出身,这并非难事。但是在密度极高的一场戏里,要做到精妙准确并非易事。细说来,是要眼角眉梢都是戏。

仅仅是排练这场戏的舞蹈动作,就花了20多天的时间。一个趣事是,编导老师在没有盾牌的时候,去找后勤拿来了大锅盖当道具用。聂远也去找来了一个锅盖,“我手重,可能‘啪’的一打,就折了”,聂远摔坏了三个锅盖,厨房大师傅也急了。

后来的戏中,项庄使的盾牌,是剧组按照史书记载的材质、花纹照样仿制的,光盾牌就20斤,聂远的盔甲里,每拍一次戏,全部是汗。

这场戏的拍摄时间也长达一个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走心。

鸿门宴上,项庄出场,面孔在盾牌的遮挡下始终半明半暗,好似心中的阴晴不定。当剑指向刘邦时,他脸上写满了狂傲不羁,而面对指使自己的范增时,他则是毕恭毕敬;而一旦转向项羽,他的动作则变得收敛拘谨。

整场戏,他没有台词,但他的剑引领了这场戏的节奏,阴谋写在他的脸上。

聂远说,自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一个没有台词的角色上,并不后悔。他体会,这是一个莽汉,也是古代的“士”。项庄是贵族,他有极高的傲气。到战死那场戏,“看着你千军万马,你们冲上来都,你们杀了我,但是我眼里没有屈服,你们在我这儿都不是个什么玩意儿”。

观影时,许多观众没认出他来,他演的项庄头发蓬乱、胡子拉碴,有一种极狂妄的力量。白面小生不见了,柔情大侠也不见了,他演了一个有丰富内心的莽汉。

聂远今年35岁,拍戏的时候,陆川对聂远说:“我们演艺生涯的青春期已经过了,开始进入一个成熟期,这个过程开始了。”

一个蛮人

聂远眉目清秀,刚出道时演《上错花轿嫁对郎》里的齐天磊,是个病弱的书生,很快成名。但是他自己说:“那时候我看起来像个白面书生,可是骨子里是个纯爷们儿。”

他是贵州镇远人,两千多年的军事要塞,城里有古城墙、烽火台,聂远说起家乡,“我们有那种少数民族的蛮风”。

聂远从小好动,“怎么淘气怎么玩儿”。15岁,想逃脱父母的管束,开始学跳舞。后来又去当兵,当了半年,觉得还是跳舞好,又逃回来接着学跳舞。

问他想过当演员没有?“太不现实了!我们一个小县城,当演员这件事太遥远了!”

他想当警察,觉得刺激,向往那种紧锣密鼓时的激动。后来哥哥当了警察,他去了上海,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走上了演员这条路。

他心里还是有追求刺激的愿望,没有工作的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赛车。“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越来越平淡,但是你可以找激发自己能量的事来干。赛车有时候需要一个狠劲,但是又得把握好这个度。”

聂远还喜欢喝点酒,“颓废的时候,一醉方休”。平时和朋友在一起,也好喝两口,“我是觉得人跟人交往,有时候一杯酒下去,可以拉近距离”。

8年前,他养了一只小狗,取了名字就叫“酒酒”。现在说起这事儿,聂远哈哈大笑,觉得20多岁的自己太直白了,“哪怕叫他五粮液也好点啊”。

与他交谈下来,就觉得,过去那些白面书生不像他,反倒是这些“爷们儿”的角色,和聂远很像,身上有一股生猛的蛮劲儿。

我问聂远想做项羽还是刘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项羽,“对每一个男人来讲,心中都有一个项羽的梦,高大、完美、义气,几乎没有缺点”。

上一篇:服用补药补品要合理 下一篇:昧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