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课程的改革与效果

时间:2022-10-26 06:41:35

口腔医学课程的改革与效果

1注重课程开发,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改型。根据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对部分基础课程的类型进行调整。例如将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免疫和病原生物学,删减皮肤病学及儿科学等课程,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调整为临床疾病概要,压缩课时,并适当降低对口腔专业学生的考核要求,将节约的时间用于口腔专业课与选修课教学,增强口腔医学教育的针对性,累计共压缩基础课程120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为加强专业素质培养提供了教学时间和空间。通过分化、新建、改型,适度减少了口腔专业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相应增加了口腔专业课程的教学,强化了必修课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加强新知识教育,提高针对口腔专业新进展的教学比例。通过提供和介绍不同类别的教学参考书,提高教学内容中关于专业新进展的比例,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学习资料,以专题讲座及名师讲学等形式,介绍口腔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鼓励学生参加院校学术活动,拓展知识渠道。在口腔预防学中增加口腔流行病学教学内容,拓宽口腔预防学的知识面,强化疾病预防观念,举办多种临床知识讲座,如老年口腔病学、牙科法医学、口腔卫生保健系统、口腔医疗和保健的法律问题、口腔医学中计算机的应用等,为学生提供接触新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实现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能,保持教学内容的“精”与“新”,举办如口腔种植学等各类讲座,使学生了解口腔医学的发展前沿和动态。(3)推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的推行,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择业的需求,而且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拓展的空间。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口腔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教育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另外,在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口腔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既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踏实能干、谦虚好学、与人合作的精神。开设拓展性自选课,重点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口腔专业实践教学。口腔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口腔专业实践教学,进一步增大实验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学时比例,我们把实验教学和基本训练的内容与临床医疗活动紧密结合,设置了4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①基本技能训练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训练雕刻蜡牙(30课时),第三学期开设义齿修复技术(78课时)、牙髓牙体的治疗技术(30课时)、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技术(40课时),第四学期开设口腔正畸学的基本诊断分析及治疗技术(32课时)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加大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动手能力差的现状。②口腔综合门诊环节。在口腔专业学生进行临床课教学和专业生产实习期间,尝试开展口腔综合门诊训练,使学生接触口腔各专科疾病,树立对口腔疾病的整体治疗观念,更加牢固地掌握口腔疾病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③临床模拟实验环节。由教师提出模拟标准临床病例,并指导学生分组独立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实验方案,经过课堂讨论和指导教师审定后由实验小组付诸实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教师组织实验报告会,让学生交流经验与体会。④临床实习环节。加强口腔综合门诊实习,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加强临床见习,促进学生临床知识和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提高实习效果;调整口腔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增加口腔综合门诊和口腔预防科的实习时间。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的专科培养模式,让学生进校后的第二年即接触临床岗位,以加强理论与临床的双向渗透。开设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与预试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适应口腔医学专业及相关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经过3年的实践,形成基础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2)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渗透”、“新技术渗透”、“新知识渗透”、“外语渗透”4个渗透。变“主讲”为“主导”,变“讲堂”为“学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改革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采用电子计算机等多种现代信息传播媒介,推广应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程等,加速建立系统的口腔医学网络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逼真、形象、具有可重复性,以提高教学效率。(4)改革考试方法。从传统的口腔医学专科教学中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及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在选择考核的方式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科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科学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我们建立了口腔医学专业操作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5)推行“院系合一”。“院系合一”的推行又是本课题的一个创新。系主任兼任附属医院院长,教研室主任兼科主任,确立了“院系合一”的管理机制。口腔医学专业的专业课师资兼有教师和医师双重身份,承担教学任务,并参与附属医院的医疗等工作。教学环境与职业场所相融合,学生在学校与医院文化的双重熏陶下,他们的意志力、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等都得到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教学中,通过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考核,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

3新课程体系的特点

新的课程体系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了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岗位能力培养,突出了实用性,有利于建立弹性的学习制度,一是选择主体的多样性,二是选择内容的多样性。推行学分制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口腔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教育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

4改革的实施效果

本改革在前两届口腔医学大专班已实施,从反馈的信息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优化后的课程体系更加适合岗位设置的需要,学生能够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较好,学生的操作技能明显增强,临床见习增加了感性认识,对专业课的教学起了积极作用。学生边在医院见习,边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课,感到教学内容不再空洞,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且弥补了学校教学设备尤其是一些价格昂贵的大型仪器和实验经费少的不足。(2)建立了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能较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3)通过提前接触临床岗位,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了口腔医学的发展现况,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4)学生熟悉了口腔专业的基本情况,为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缩短了学生的实习适应期。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广大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并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过程检验。我校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总结、改进,才能日趋完善。

作者:李凤娥 孙小叶 张群慧 钟香 晏勇 梁承亮 张翠翠 王林 胡佳蓟 罗琨 单位: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上一篇:汽车营销教学改革探究 下一篇:扩张型心肌病中西医治疗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