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时间:2022-10-26 05:38:36

论如何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愈发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公共服务不能普遍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而滋长不满,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引发社会的不稳定。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滞后(至少滞后5—8年),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因此,强调社会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必要而紧迫。

1.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效益水平

一是加大政府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改革目前政府投资过度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偏少的格局。如教育经费的短缺以及在城乡间投入的不均衡问题,已表明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导致学校乱收费,使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甚至引发一些社会问题,进而又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的财力应主要投资于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尤其要把新增的社会事业经费更多的投向农村等薄弱环节和农民等弱势群体,让公共财政真正发挥公共效益,以促进城乡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均衡化发展,让“软实力”也“硬”起来,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水平。二是要真正优先发展以基础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为主的社会公共事业。只有这样,才能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要打破基础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观点。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是正确的,但把这个理论用于一个国家内的地区就是错误的。因为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全国人民应享受的权利,是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应尽的责任。

2.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缩小城乡差距

2.1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的症结是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对农民是一种解放。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才能顺利地转向二、三产业,向城镇顺畅地转移,农民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才有希望;城镇化步伐才能加快;城乡差距、人口结构等社会结构才能得到调整。

2.2加强扶贫开发

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贵州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采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长期救助等措施,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

2.3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水平。

2.4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依托生物多样性、利用环境差异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2.5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的建设步伐

要适当扩大现有大中城市规模,以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为长远目标,把其他各地中心城市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中等城市,加快现有其他城市的发展和和完善县域功能,形成一定的城市网络。把小城镇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当然,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同改革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相配套。同时,要维护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公正和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着力化解因城镇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实现城乡和谐稳定发展。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GDP体系

社会指标体系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已有的经济指标体系无法涵盖所有的社会现象。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把社会指标定义为“除了经济指标之外的其他指标”。我国国家统计局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曾明确将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界定为“基本上不包括经济统计指标,它反映除经济以外的社会现象”。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采纳了两者有机结合的体系框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换,国家发展计划应当从以经济发展计划为主转向以社会发展计划为主,从“十一五”发展计划开始,应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指标,进一步增加社会发展指标。据统计,1985年-200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等,这期间我国的“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正因为传统的GDP体系无法度量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等隐性社会成本,就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构建EDP考核体系(即绿色GDP)。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更要关注建立和健全社会指标体系,让其地位更为突显,以真正指导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政绩考核机制。我国的国情和实践表明,要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除了解决认识问题外,除了构建以社会指标为主的客观评价体系外,还必须构建以各级政府为主要对象的主观考核体系,将发展的责任到位,落实到人。要积极探索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核算体系,并把它作为干部评价考核标准之一。中科院推出的原材料、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强度以及环境污染排放强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五大新政考核指标”,可供借鉴参考。

4.继续推进和深化经济社会改革

4.1统筹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贵州省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主要矛盾,要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要通过发展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增加就业岗位。加大政府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就业困难地区的再就业工作。加快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4.2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

一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要调整教育结构,改变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使教育发展能够与经济结构调整保持一致。通过调整教育结构来逐步改善边缘地区发展(特别是农村、落后民族地区)缺乏人才而长期滞后的局面。教育不仅要培养能够为城市工作的人才,也要培养能够为农村和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成本低廉的社会安全网,对内蒙古来说,当务之急是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线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种社会不利群体、边缘群体、弱势群体都能够不分地区,不分城乡地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改善他们(尤其是边远落后的农村、民族地区的人们)吃饭难、上学难、养老难、缺医少药看病难等状况。三是应加紧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办社会事业,有些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要逐步向社会开放,改变目前政府独家包办的格局。

上一篇:EPC项目下如何签订LNG项目施工承包合同 下一篇: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煤层气资源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