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章回标题的英译风格简析

时间:2022-10-26 05:09:42

《三国演义》章回标题的英译风格简析

作者简介:樊宁娜,女,(1987.-),汉族,山西晋城,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

摘 要:风格是一扇“窗”,通过它读者可以洞悉作者的内心世界,而翻译风格则能体现出译者对译作的理解及其文化底蕴。《三国演义》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对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两种译本章回标题英译的对比研究,指出其不同的翻译风格及产生此差异的原因,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翻译风格 三国演义 章回标题

1.引言

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章回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主要文学形式。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问世,确立了章回体小说在文学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该文体分回立目,每章回前都有各自的标题,标题形式对偶、工整简洁,明确地概述了章回内容。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不仅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读者眼中,更能体现出不同译者迥异的翻译风格。

2.研究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大大地落后于对《红楼梦》和《水浒传》的研究,而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则更为鲜见[1]。美国汉学家罗慕士所译的《Three Kingdoms》是如今《三国演义》比较流行的译本,也是国内研究者最主要的研究文本。另一个译本是英国汉学家泰勒翻译的《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从“中国知网”检索得知,涉及《三国演义》章回标题英译研究的仅两篇,一篇是从目的论角度对《三国演义》两译本中章回标题的翻译进行了对比研究;另一篇是在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实证方法探讨了标题翻译的顺应性问题。

2.1章回标题的地位

章回体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章回标题在章回体小说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章回标题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同时还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信息有所了解。《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章回标题结构对偶整齐,语言明快流畅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其章回标题的翻译更能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水平及文学素养。

2.2《三国演义》章回标题的举例

采用的两种英译本,一是由罗慕士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版本;另一个是由泰勒翻译,Tuttle Publishing于2010年重新编印的的版本(以下分别简称罗译和泰译)。

(1)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罗译:Wang Yun Shrewdly Sets a Double Snare; Dong Zhuo Starts a Brawl at Phoenix Pavilion.

泰译:Wang Yun Prepares The Chaining Scheme; Dong Zhuo Rages At Phoenix Pavilion.

(2)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罗译:Kongming Cunningly Moves Zhou Yu to Anger; Sun Quan Decides on a Plan to Defeat Cao Cao.

泰译:Zhuge Liang Stirs Zhou Yu To Actions; Sun Quan Decides To Attack Cao Cao.

(3) 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罗译:Hua Tuo Scrapes the Poison from Lord Guan’s Bone; Lü Meng Sends Mariners Across the River in Disguise.

泰译:Guan Yu Has A Scraped-Bone Surgery; Lu Meng Crosses The River In White Robe.

2.3罗译和泰译翻译风格比较

在章回标题的翻译中,两位译者均用简洁的方式对人名进行了处理。但在语言的运用上,罗慕士竭力保留原文的精髓,注重直译,再现了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色。而泰勒则多采用意译的方法,只译出每章回的主要情节。如第八回和第四十四回,泰译前后两句对仗整齐,句子结构与汉语原文一致,然而过于追求句子本身的节奏感,会导致译形而不译神,原文涵义有所丢失。比如,“连环计”的英译,泰勒选用 “The Chaining Scheme”的译法,字面上虽然是“连环计划”,但却没体现出连环计的深层含义,而罗译则采用了“Snare”,更加传神。

在对直译和意译的定义上,翻译家许渊冲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他认为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2]。由此可见,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许渊冲都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了第一位。在对《三国演义》章回标题的英译中可以看出罗译本较为简洁直接,泰译本则较为生动且具创造性。

在文化传递方面,罗慕士竭尽全力找出英文中所对应的表达方式,将《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了出来。而泰勒在翻译中更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着重考虑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如:“吕子明白衣渡江”的翻译,罗译中有“Sends Mariners”,传递出了原文的内在含义,而泰译中的直译虽然流畅,但很难让未读过《三国演义》的外国读者从题目中获取到原著的隐含信息。在文字书写方面,罗慕士将章回标题中的实词首字母大写,而泰勒则将所有单词的首字母大写。

2.4翻译风格不同的原因

罗慕士和泰勒这两位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出生于纽约的罗慕士,拥有哥伦比亚大学英文专业的硕士学位及中文专业的博士学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颇深。英国的泰勒虽然对《三国演义》有强烈的兴趣,但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显然没有罗慕士了解深刻。同时,两位均为母语是英语的译者,对英语的驾驭能力都很强,但因其受众要求不同所采用的语言表达也就产生了差异。罗译的目的是让当代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泰译则是满足西方读者对极具东方特色的小说的好奇心。两译本翻译目的不同使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风格。

3.研究展望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是成书最早的作品。书中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通过对其英译的研究不仅能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得以传播。但其完整的英译本仅有罗译和泰译两个版本,相对于其他名著较少。这就需要有更多优秀的译者来译《三国演义》,对其英译文本加以扩充,才能使翻译研究者有足够的语料对《三国演义》各个方面的研究提出更有利的论证。(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浩然. 《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 《福建外语》. 2001年第1期.

[2]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梧州出版社,2006.

[3] 罗慕士.《三国演义》(汉英对照).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

[4] BREWITT-TAYLOR C.H.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M]. New York:Tuttle Publishing,2010.

上一篇:浅谈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从认知角度谈网络语言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