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巡课制度改革的探索

时间:2022-10-26 04:44:29

学校巡课制度改革的探索

摘 要 巡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众多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所以,巡课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对巡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巡课观察点的设计不科学,巡课记录不具体、不详实,难以反映课堂上师生的真实状态。巡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提高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教学管理 巡课制度 科学性 实效性

一、学校巡课制度改革的缘由

巡课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短时间的观察后,对课堂上师生状态所进行的粗略描述。其突出特点是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实现对众多课堂的观察,所以,巡课是学校管理者最常用的管理方法之一。但是,绝大多数学校对巡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巡课观察点的设计不科学,侧重点多指向课堂秩序和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巡课记录不具体、不详实,常用具有一定价值倾向的语言进行表述,准确度不高;无法进行后期的统计与分析,难以反映课堂上师生的真实状态,巡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013年底,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为了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面向全市中小学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讲方式”,其目的是打破传统“讲授式”至今仍垄断课堂的现状,真正改变课堂上学与教的方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给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益。教学改革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常规管理作保障,“学讲方式”的推进也要求我们必须对全市1400多所中小学的各类课堂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控,所以,学校巡课制度再一次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二、学校巡课制度的改革思路

传统的巡课制度过于追求对课堂作出价值判断,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过多集中在具有一定价值倾向的指标上,如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等,而弱化了对教师行为的观察;巡课记录也多运用很好、较好、正常、一般、较差等一类文字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一个班级进行短时间的观察便做出定性的、具有一定价值倾向的评价,缺乏科学性,也有失公允。因此,巡课制度的改革,应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应该运用符合教育科学理论的科学方法,提高巡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观察点应立足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

巡课不但要观察学生,更应观察教师。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常见行为和不应有或不适宜的行为归纳为若干项,构成教师行为观察指标;将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常见行为和不应出现的行为归纳为若干项,构成学生行为观察指标。

2.观察指标分为有价值倾向的课堂红线指标和无价值倾向的课堂行为指标

有价值倾向的课堂红线指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行为指标,如:学生睡觉、走神、乱堂,教师的低效行为等。

无价值倾向的课堂行为指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出现的行为的指标,如:学生的读书、听讲、练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教师的讲授、提问、巡视、指导、倾听、演示等。

3.运用大数据统计的方法对课堂教学状态进行描述

为了改变以往通过短时间的观察,便对某一课堂作出缺少科学性评价的现象,现在采用的方法是对某一课堂状态进行描述,必须通过对该课堂较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巡课数据后,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此为依据进行单一课堂教学状态或是某一位教师教学状态的描述。

对一所学校整体课堂教学状态的描述,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一定时间内,对全校所有课堂进行观察,将观察得到的巡课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此为依据对该学校某一节课的教学状态进行整体描述。应当注意的是巡课数据越大,统计数据对课堂状态描述的失真度越小。

三、学校巡课制度的构建和使用

1.观察指标的确定

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常见的活动行为进行分析、汇总和筛选,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和修订,最终确定出现频率较大的行为作为巡课观测指标,并按照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分为两大类:教师活动指标有讲授、提问、巡视、指导、倾听、演示、低效行为、站位、板书、多媒体使用;学生活动指标有听讲、答问、读书、练习、实验、笔记、展示、观看、围坐、小组讨论、小组评价、课堂秩序、课堂气氛、睡觉人数、走神人数。

2.巡课记录表的设计和使用

为了便于巡课人员的操作,将各观察指标用与之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字母替代,填入巡课记录表中的对应位置(如表1)。表格中的时间是指本节课已经使用的时间,单位为“分”;课堂秩序和课堂气氛均分别设计为A、B、C三个不同层次直接填入表中;其他栏作为备用,主要记录表格中未涉及的行为和偶发现象。

四、巡课数据的处理

1.巡课数据统计

巡课为我们提供了描述课堂状态的第一手资料,将各观察指标在表中“合计”栏中直接进行数据汇总,得到的汇总数据便可以直观反映出学校课堂教学的整体状况。我们也可以根据各观察指标的汇总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得到观察指标的百分比,以此反映课堂教学在某一方面的情况。例如:

教师讲台站位率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学校推进“学讲方式”的水平。“学讲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教师行为的“五步”,即“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信一步、缓一生”,要求教师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渐从讲台上“走下来”,要更多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驻足在学生的课桌旁,认真地倾听和观察。因此,在“学讲”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多处在巡视助学的状态。

学生围坐率主要用于研究学生座位排列形式与小组合作质量的相关性,是一项跟踪研究指标。

2.巡课数据分析

巡课数据为学校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观察指标进行组合、计算,得到自己需要的研究数据。

分析范例:

(1)教师维度

班均游离人数表示班级平均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学生人数。此项数值的高低与教师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以及学生的基础状况、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制度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关系,因此,应认真分析,找准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3.运用图表分析

将巡课数据利用Excel表格做成图表,可以提高各巡课数据的直观性,有利于多项数据的对照。

由图1、图2可知,开学初期与期末期间相比,教师集中讲授率较低,教师巡视率和学生小组活动率较高。

五、改革学校巡课制度应注意的事项

《巡课记录表中》的观察指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和需要进行调整。巡课的最终目的是规范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已经长时间稳定在较高水平的观察指标,说明该行为已经形成习惯,无需继续观察,因此可以删除。

学校巡课应该常态化。应做到不打招呼,不确定顺序、不统一时间、不留空堂、如实记录。在巡课过程中对班级观察,应重视观察的“第一眼”印象,而第一眼的观察点应放在学生身上,因为多数学生发现巡课人员时,其行为会立即改变。

在《巡课记录表》中,除具有价值倾向的红线指标外,对于无价值倾向的课堂行为指标是不能片面地用高与低来评价的,不同的指标统计数值是否合理,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如:学段、学科、课型等)综合考虑,应在准确把握“度”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学校应该通过本校巡课数据的积累和统计,为学校的日常巡课提供一个可以比较的参考样本,有利于日常问题的查找。

巡课的原始数据只能反映课堂教学的总体状态,因此,巡课制度不应作为评价课堂的工具。学校应该及时研究各项指标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及其产生原因,为进一步规范课堂上师生的行为提供依据。

当前,笔者所在地区已经按照以上巡课制度全面开展日常巡课,并且已经实现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日常巡课。信息化巡课大大提高了巡课的效率,降低了统计计算的工作量,实现了分析统计数据的即时性,同时也实现了对全市每天15万节课的实施情况的实时监控。目前,全市所有学校的巡课数据已经积累形成大数据库,这一宝贵的资源正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上一篇:研究“中部崛起”以来区域政策对中部地区的影... 下一篇:走班制的价值与实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