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学角度的川西林盘保护对策探究

时间:2022-10-26 04:16:42

基于生态学角度的川西林盘保护对策探究

摘要: 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特有的民居聚落,是川西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四川独特的农耕生活形态,典型的林盘聚落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的都江堰灌区。林盘与都江堰灌溉水系构成的川西农耕环境,是世界上唯一的由人工技术调节、具有数千年历史、至今还发挥作用的农耕区域。由于种种原因,川西林盘正在快速衰落,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在农村建设中逐步呈现出来。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生态学角度对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利用价值进行探究,提出了林盘保护和利用的对策,以期引起有关方面对川西农村林盘的保护重视。

Abstract: Linpan of western Sichuan is unique residential settlements of plain in west of Sichuan and the unique farming lifestyle of Sichuan across the country. The typical Linpan settlemen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Dujiang weir irrigation zone of Chengdu plain. Western Sichuan farming environment which is composed of Linpan and irrigation water system of Dujiang weir is the only farming areas which is adjusted by artificial technology, has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and still plays a role. For various reasons, Linpan of western Sichuan is rapidly declined, which brings negative effects that will gradually appear in rural construction. On this basis,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ty value of Linpan of western Sichuan are explored from ecologic angle in this thesi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ty of Linpan are proposed to give occasion to protection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for western Sichuan rural Linpan.

关键词: 生态角度;川西林盘;保护;利用价值

Key words: ecologic angle; Linpan of western Sichuan; protection; utility value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98-02

0引言

川西林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性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包含着景观生态学中基质(耕地)―斑块(林地)―廊道(水系)模型,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在漫长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个优美和谐、形如田间绿岛的农村居住聚落在广大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城市大面积绿洲,作用于成都平原的气候调节、环境改善[1]。这些林盘根植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历经数千年,仍保持着平衡,发挥着作用。从整体环境上看,若干林盘聚落自由组合,形成复杂而又有固定规律的网络结构,从城市到场镇,从场镇到村落,由大到小地被串联起来,形成丰富多样的有机生态网络。这些林盘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维持着成都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林盘传承至今,同时也构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近年来,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促使社会各界开始认真反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川西平原在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下生长出的农居聚落形成了广大的规模效应,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代表川西平原本土的农耕特色日渐丧失,作为川西农耕生活方式载体的川西农居聚落――林盘也无法幸免于难,面临着日渐衰败消失的局面,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在城市生态环境维护与农村建设中逐步呈现出来。为了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实现新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统筹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生态学角度对川西林盘的保护价值进行探究,提出了林盘保护和利用的对策,以期引起有关方面对川西农村林盘的保护重视。

1川西林盘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模式面临被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城市社区、农村新型社区新型居住模式所取代的严峻挑战。近几年来,成都市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结合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住生活条件。传统林盘从数量和形态上均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传统川西林盘正逐年减少,特别是二圈层传统林盘正快速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农民对良好生活居住条件的向往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住户大量迁出造就许多空心林盘。如郫县在几年前,县域内共有大小林盘11000多个,现有8000多个,而经笔者调查,居住10户以上的林盘不足900个。

林盘减少是城乡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正快速推进的社会性因素,还有农民自身需要快速改善居住条件的原因[2]。从本文调查的林盘来看,多数具有良好的生态和景观形态,但其自身居住条件不完善,普遍缺乏配套设施,环境脏、乱、差,而现存的林盘在建筑结构、风格和质量上亦差异很大。传统的川西民居建筑是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房屋和土草房;平面布局以三合院、L型布置为主,一般是各户独门独院,20-30户组成一个大林盘,3-5户组成一个小林盘。80年代以后,几次大规模的农房改造,传统的川西民居木质穿斗结构的小青瓦房屋逐渐被砖混平顶楼房所取代,现保存的传统小青瓦房屋较少,尚余部分土草房。经调查,林盘内现存传统乡土建筑数量仅约32%,且破败不堪;建筑质量普遍较差,房屋多年来缺少维修;供水设施缺乏,绝大部分为自家抽取地下水,饮水的安全性差;道路硬化不足,多为土路,交通不便;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露天堆放,人居环境差。由此,有经济能力的农户不满足传统林盘居住条件,向城镇或农村集中居住区转移,有的林盘形态尚存,但部分农户已人去房空。

因此,如何从生态角度切实保护好川西林盘这一独特的复合性农村居住环境生态模型,并非单纯的保护问题。缺乏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群众基础,为保护而保护,难以达到目的。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人居环境和有助于农民持续增收这二个前提条件,才能实现有效的保护。笔者认为,应该是建设性保护,对传统林盘进行必要的整治,补充设施、完善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并调整产业结构、增添创收渠道,能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林盘景观形态得到保护并传承。

2生态角度的川西林盘保护对策

2.1 根建设性保护和保护性建设相统一的保护原则传统乡土建筑因其功能缺陷和现代居住需要的改变,不具有生命力,大多数农户、特别是年轻人都愿迁入新村或周围场镇。新农村建设需要为居民建房提供适应现代居住需要,并应吸取传统风格进行新型乡土建筑设计。基本方式为建设性保护和保护性建设相统一的生态规划[3]。保护中建设:对有保护利用价值的林盘,保持原形态,补充增添基本的配套设施,整治建筑和环境卫生,吸引附近分散的农户进入建房居住,建成具有传统川西农居风貌特色的农村聚居点;建设中保护:对部分可保护内容不多但点位适宜农村聚居的林盘,在环境和景观上,按川西林盘的形态进行规划建设,建成川西传统风貌特色与现代人居环境和功能相协调的农村聚居点。传统林盘对成都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作用,但是占用土地面积较大,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笔者所及的川西林盘保护,不是保护所有的林盘,而是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三集中”规划的布局,在已规划布点的农村新型社区覆盖范围之外,把林盘保护点总量控制在能够满足20%左右的农村人口居住,以利于他们因地制宜地结合小型聚居方式从事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业。

川西林盘的分布和类型比较复杂,本文从生态角度出发,以保护林盘生态环境为主,以保护川西民居聚落形式为重点,对于调查发现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房子、老院子首先划为林盘保护点,把林盘规模比较大、居住人口多、植被环境好的林盘列为优先保护林盘,对规模比较大,植被茂盛,环境优美的空心林盘也划为林盘保护点。通过林盘分类比较和区域平衡、筛选,初步选出林盘保护点2800个,其中2000个左右实施建设性保护,800个左右实施保护性建设。通过改造、整理,建成具有林盘风貌特色、优良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成都农村小型居住点,满足66万农村人口的居住需要。

2.2 根据林盘类型采取差异化生态保护措施由于现存川西林盘之间的异质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使其得到长期有效保护,发挥应有生态效应,就应根据其自身的条件与状况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入现代文明因素与科学元素,适时调整保护措施并加以一定程度利用,在此将选定的林盘保护点分五种保护类型:①农耕型林盘。这种类型的林盘其原有植被、房屋以及广阔的耕地均保存十分完好,保护时仍以原有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导,保护传统川西民居型聚落形态,完善基本生活设施,保留的耕地与植被同时可供人们从事农业观光和考察。②农家旅游型林盘。这种类型的林盘形态基本完好,拥有环境和交通优势,保护时应依托农业生产,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为城市假日休闲提供活动场所。林盘的保护性建设应满足乡村旅店和农家旅游的需要。③特殊产业型林盘。这种类型的林盘其本身的形态已遭到破坏,可在保护时利用和发展已有的传统特殊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水果,庭院经济、家畜养殖等特殊产业,发展特色经济。④生态型林盘。这种类型的林盘多为农户迁出且在近期内无居住需求的空心林盘,可利用生态林地进行适当地景观及设施改造,继续保护培育植被,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其基本功能是维护成都良好生态环境,不以居住为目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为人们休闲度假提供一个好场所。⑤新型聚居点林盘。这种类型的林盘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和城镇都比较远,居住对象主要是土地整治、土草房改造和距离新型社区较远的集中安置户,保护时依托原有林盘,按规划新建设而成,吸取传统林盘的经验,注重环境景观形态的培育,既要满足现代人们居住的功能要求,也可兼顾有利于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开发。

3结束语

保护川西林盘,传承川西农居风貌特色,使其发挥应有的生态效应,是一项综合性的浩大工程,有很多问题需深入研究。传统的农耕生产生活模式如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相结合,在今后川西林盘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何与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相适应,如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人居环境和有助于农民持续增收,原真性保护与农户的生活物质需求之间的关系,均是林盘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成千个需保护和建设的林盘,每个林盘内的情况又千差万别,不同林盘类别的判定需要逐一调查判定,林盘内传统建筑的功能改造需现场逐一制定方案,工程量与工作量均十分浩大。希望建筑、规划各学术界的专家、同仁积极参与,为这一浩大的传世工程共同出力,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何兵.付敏.场镇:林盘模式是网络式城镇群体――专访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建筑规划所所长.西部广播电视,2008/08.

[2]郑建刚,朱鸿伟.关于对川西农村林盘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02.

[3]蔡绍田.新农村建设中的林盘保护规划.四川建筑.2007/05.

上一篇:浅谈龙栖湾新区城市电网规划 下一篇:工程建设规划中的“数学适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