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精彩的生成,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时间:2022-10-26 04:09:36

摘要:“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然而,在传统科学(自然)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以师为本,刻意执行预设教案,冷落课堂生成,学生尤如“被缝翅的鸽子”,难以展翅高飞。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突破“预设”巢臼,变“预设”为生成,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 是新课改派生的崭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精心预设、善于捕捉动态有益信息以及巧用动态生成的有效资源等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巧用动态生成,使科学课堂教学更具丰富性、开放性、创造性与鲜活性。

关键词: 预设;动态生成;捕捉;初中科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进行“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已形成了教师的共识,但随着探索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伴随而来的是这样的一些常见问题:学生动起来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程进行合理调控?学生在探索中偏离了教学预案,教师该如何引领?动态生成了杂乱无章,教师该如何有效捕捉、筛选、利用这些生成资源?

一、精心预设,预约学生的精彩

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是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广告词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这则广告形象而有一定意蕴。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比喻成线,而把生成理解为风筝的话,可以这样说: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科学的“预设”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

[案例]:在《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 《空气》这一节的教学中,有一个活动:“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含量”。教材中是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及变浑浊的快慢。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结果各小组汇报探究情况时,均回答石灰水和未通入时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显得有些乱。幸好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本来就很低,而用针筒通入的空气很少,效果确实不明显。我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说:“请安静下来,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猜想。学生提出了“广口瓶中盛的可能不是澄清石灰水?”“可能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可能我们通入的空气太少?”等三种猜测。前两种猜测,学生很快就用事实和实验了。对第三种猜测,我先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多通入空气呢?”有学生提出用打气筒,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气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不一会儿,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产生可遇而不可求,教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守株待兔,而应该以期待性的运作,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只有全方位地进行预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二、捕捉有益信息,促进动态生成

尽管预设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状况,是课前预设不到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此时应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1.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

[案例]:在《人的性状差异》一课中,在组织“观察人的指纹”活动时,老师发现忘了通知学生带印泥,无法用印泥去取指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问学生能否用身边的器材将自己的指纹取下来,没想到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的文具,有的甚至用讲台上的粉笔、地上的灰尘纷纷成功地取下了自己的指纹……这原本是一次课堂危机,然而没想到的是,这却成为了课堂的一大亮点。虽然指印的效果不如印泥来得漂亮、清晰,但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极度亢奋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可见,课堂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2.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处

“预设”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生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怎样获得知识,而这正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明确课前预设下,通过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态地体验知识,提高能力。当然教师要把握“动态生成”在实际应用时的“度”,善于继承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三、巧用动态生成的有效资源,创造精彩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叶谰教授对动态生成课堂的精妙阐释。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因此,在我们根据预设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会发生“意外”。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因此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而出现的意外是最常见的。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如果处理得当 ,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在演示用稀盐酸和石灰石抽取CO2并检验CO2的特性实验时,由于准备伧促,拿了一瓶浓度较高的盐酸。结果产生了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个别学生怪笑着准备看老师的笑话。我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顺水推舟,先告诉学生所用盐酸浓度较高,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以及从中有何感想。

通过对“意外”事件的转化,不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药品(稀盐酸)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亲身体验。实际上,课堂上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只要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完全可能将这个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教学中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眼睛,在初中科学的探究性教学中表现得更是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精彩往往源自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让初中科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健康前进。

参考文献:

[1] 孙宏安.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3] 宋秋前 .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M]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 苏霍姆林斯基理论 . 教育的艺术 [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5]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研究》 2003年第9期

上一篇: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 下一篇:让初中数学课堂“活”起来的三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