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综合征54例

时间:2022-10-26 04:06:17

三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综合征54例

摘要:目的:观察三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综合症的疗效。

方法:选用近三年我科肠易综合症患者54例,辩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采用温针灸,三伏灸治疗。

结果:肝郁脾虚型12例,痊愈4例,显效2例,无效6例,脾胃虚弱型16例,痊愈12例,显效2例,无效2例,脾肾阳虚型26例,痊愈24例,显效2例,无效0例。

结论:三伏灸治疗腹泻肠易综合症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综合症 腹泻型 温针灸 三伏灸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25-02

腹泻型肠易综合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及腹泻便秘混合型。因该病病因,病机复杂,且缠绵难愈,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三年来我科采用冬病夏治三伏灸治疗该病54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4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男29例,女25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83岁,平均62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平均9年。均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1],临床主要以腹泻型最多。

1.2 辨证分型。

(1)肝郁脾虚型:主症为:①腹痛便泻,泻后痛减,(常因情绪变化及精神因素而加重);②少腹拘急。兼症:肠鸣,黏液便,情志不畅,喜太息,急躁易怒,腹胀,不思饮食,苔薄白,脉炫细。

(2)脾胃虚弱型:主症为:①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胀闷不舒。兼症:腹部喜温喜按,腹胀,神疲懒动,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细弱。

(3)脾肾阳虚型:主症为:①五更泻,完谷不化;②、腰腹部冷痛。兼症: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喜温喜按,舌淡胖,脉沉细。

2 治疗方法

取穴:中脘、天枢、大横、大肠俞、脾俞、足三里、公孙;肝郁脾虚型加肝俞、太冲,脾胃虚弱型加胃俞、公孙,脾肾阳虚型加神阙、肾俞、命名。

操作方法:依据症型,取准穴位,用0.30×60mm华佗牌无菌针灸针,碘酒严格皮肤消毒,刺入穴位,行捻转补泻手法,得气后在针柄插上2.5cm长清艾条,15分钟后取针,针口用棉签按压,然后敷上膏药。膏药制作:白芥子、延胡索各30g,甘遂和细辛15g,吴茱萸10g,混合打成粉状,入人工麝香3g,用老姜汁调成糊状,取适量贴敷在选好的穴位,用医用胶布固定。

贴敷时间:在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治疗,每10天贴敷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三个月观察疗效。

注意事项:①一般贴敷时间儿童为1~2小时,成人为4~6小时,孕妇禁贴,但因小儿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如贴药后自觉局部痒、热、刺痛的,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6小时或更长。②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有的敏感者会出现起泡现象,甚至泡消后会留下浅浅的疤痕,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敷贴的药物中含有辛香刺激的药物。如穴位上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起泡时可用龙胆紫外涂患处。③贴药的同时要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等易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3 治疗效果

临床痊愈:腹泻消失计40例,占74%;显效:腹泻明显改善6例,占11.1%,无效:腹泻无改善8例,占14.9%。不同证型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表1各临床案例有效率结果清楚地显示得知,脾肾阳虚型和脾胃虚弱型疗效优于肝郁脾虚型。

4 体会

三伏灸亦称天灸,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温针灸、拔罐、推拿及药物贴敷到人体一定穴位,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三伏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在每年的头伏、中伏、末伏这三天(三伏天),将特制的中药敷贴在一定的穴位上,利用三伏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使药物发生特殊的药理变化,并通过经络穴位刺激机体,来调节机体的平衡的天灸疗法。用以治疗寒症、虚证和预防疾病的外治方法。天灸的作用机理:①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具有扩张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达到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②药效机理:天灸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③经络刺激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④免疫调节作用: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E-玫瑰花结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含量下降,明显抑制机体的过敏状态,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腹泻型肠易综合症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腹泻反复发作,气机不畅,缠绵难愈,日久阳气受损,久之生寒。针对治疗应以健运脾胃,调理气机为法。肝郁脾虚型配肝俞以疏肝解郁,脾胃虚弱型配胃俞、公孙以健脾和胃为法,脾肾阳虚型配神阙、肾俞、命名以温肾健脾,固本止泻。方法上采用温针灸温通经脉,振奋人体阳气,调和气血,达到补虚祛邪。再配三伏灸膏刺激穴位,白芥子辛温可驱寒温胃;延胡索、细辛、吴茱萸暖胃止痛;甘遂峻下祛邪外出;老姜汁、人工麝香渗透肌肤腠里,开窍穴位。该疗法操作简便,避免吃药造成胃部不适,且此法经济适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单兆伟,周学文,等.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8:90-95

上一篇: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小青龙汤在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