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柑橘产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与探讨

时间:2022-10-26 04:05:23

桃源县柑橘产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与探讨

[摘 要] 柑橘作为世界4大水果之一,无论是适应性、消费需求,与其它水果相比,既有不可替代性、又兼具互补性。因此,柑桔产业仍然有大有可为。2012年给柑橘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现在果农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增强自信,提高柑橘的质量,扩大销售途径。

[关键词] 柑橘 存在的问题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24-03

经过2012年柑橘低价、滞销的冲击,桃源县柑橘产业现状、干部群众对待柑橘产业的态度、发展走向,等等,究竟出现哪些变化?带着问题,2013年3月,我们先后对马宗岭、盘塘、架桥、漆河、芦花潭等11个柑橘主产乡镇和部分分散乡镇进行了调查走访。

一、存在问题

1.出现砍挖毁园现象

据统计,桃源县柑橘生产乡镇29个,总面积23.8万亩。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重点乡镇还是分散乡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砍挖毁园现象,沿途不时看到砍毁的橘园、堆积的柑橘树、还有橘农无奈的表情。仅马鬃岭镇砍挖毁园达2000多亩,11个主产乡镇毁林面积保守估计在8000亩以上,甚至更严重。

2.培管松懈

当前正是春培春管关键时期,橘园中杂草丛生、枯枝死树、枝条徒长或“高、大、空”等现象,随处可见,“地上落果、树上挂果”,沿途皆有,培管明显松懈。据调查,去冬今春没有进行培管的橘园要占到总面积的30%以上。

3.数据模糊

一些乡镇对辖区内柑橘面积、产量、效益很难说得准,或者故意说不准。上报数字通常是跟着年度任务指标、项目申报需要、考核考评规则走。

4.干部群众信心动摇

柑橘是桃源重要经济作物、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价格却越走越低,去年跌回到十年前水平,加上成本上升、前景不明,部分干部群众信心动摇,甚至认为柑橘产业可抓可不抓。

二、问题分析

去年柑橘滞销,表面看起来是供大于求、低价等原因所致。2012年桃源柑橘总产量31.5万吨(个人认为有水分),人均需消费300公斤,的确不低。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场上抢眼的外地优质柑橘,不但价格高出本地柑橘3-6倍,且供不应求。为什么会这样?综合分析,其原因如下:

1.品种结构不合理,树龄老化、品种退化现象严重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桃源开始引进温州蜜柑,当时即使算上本地品种,面积也不足千亩;70年代鼓励发展庭园经济,到80年代即呈规模趋势;90年代初再兴起一轮椪柑热,几轮扩张,均以宽皮类柑橘(如温州系蜜柑宫川、尾张和椪柑)为主,到目前,宫川、尾张、椪柑3个品种约占全县柑橘总面积7成;2000年之后陆续改良或引进山下红、大浦5号、南丰蜜橘,朋娜脐橙、纽荷尔脐橙,沙田柚、灌溪蜜柚、金香柚等众多新品种。目前,全县柑橘品种至少有4类30多个种系,其中优质品种占比不到4成,种植面积约7.3万亩。超过6成柑橘树龄在20年以上,树势老化、品种退化、品质下降、商品率低。如椪柑,甜度下降、口味变差,加上籽多,既不受消费者喜爱,又不适于普通的罐装加工,去年每公斤价格不到0.4元,考虑到采摘成本,很多橘农放弃采摘,因此“树上挂果、地上落果”现象比比皆是。譬如,木塘垸乡2000亩椪柑,基本上是任由需要者自由采摘。

2.投入产出比悬殊

近年来,柑橘苗木、肥料、农药、人工、运输等价格持续上涨,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而柑橘价格却越走越低,投入产出比悬殊,甚至亏本,致使橘农利益受损、信心受阻。

3.科技水平低、管理粗放

目前,农村“三化”现象是不争的实事,劳动力以老弱、妇女为主,其接受和应用新科技的能力不够、动力不足,栽培技术落后、缺乏长远意识、管理粗放。现阶段,柑橘生产主要靠人工投入,机械化程度低,一般能见效益的橘园都达到一定规模,现有劳动力不能满足其生产需要;而规模小的橘园,又不足以引起当地政府和橘农本人的重视,不少橘农甚至认为,培管上可省则省,靠天收,得一个算一个;绝大部分橘园基础建设落后,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即使是好品种,也结不出好果实。

4.品牌不响,精品不亮

桃源柑橘虽然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但全县标准化示范区仅有1.43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只有1000亩;“三品”认证少之又少,仅“桃仙牌”柑橘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富硒柑橘在省内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产品的认证、推介工作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且生产规模小;许多品质优良的柑橘,在品牌创建上,区域之间,由于利益分割,各自为战,你吹你的号、我打我的旗,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名号繁多,且随意性强,以致品牌不响、精品不亮,削弱了整体竞争力。

5.产业链优势不明显

一方面,对我县柑橘产业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龙头加工企业,一是少,二是作用有限。譬如“辣妹子公司”,其加工用柑橘很大部分从外县外地调运,本县柑橘的加工量不到全县柑橘总产量的6%。一方面,合作社与橘农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名义上是“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多是主顾关系,互助协作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社或协会更注重的是谋取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优惠待遇,未能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利益整体。

6.流通渠道不畅通

桃源虽是农业大县,但农产品信息平台、产地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柑橘经纪人“吃两头”(压价收购橘农柑橘、高价贩卖给外地经销商,只顾短期利益,结果挫伤两头积极性)现象严重,一方面生产成本上涨、流通环节多,多重挤压橘农的利益空间。调查中橘农告诉我们,他们的柑橘基本上是坐等人上门收购,人家给多少是多少,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更谈不上定价权。

7.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走到尽头。因此,桃源柑橘产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品种结构、加快更新换代步伐、加大园区基础建设、推行标准化,走优质优价路子。而基础建设、产业导向,离不开政策资金的扶持和政府的引导。但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柑橘产业不但不能直接创收增收,还要从财政和涉农资金中切块投入、减免流通环节税费,短期看起来似乎不合算,因此,政府缺乏柑橘产业建设动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桃源只拨付少量大实蝇防控工作经费,即使是撬动产业升级改造的杠杆资金,也要靠乡镇村和经营主体自己主动投入。但在柑桔产业前景不明的情况下,经营主体一般都不愿投入。

三、问题危害

1.砍挖毁园影响巨大

据调查,目前橘农砍挖的主要是老化、退化柑橘品种,如椪柑等,比例约占总面积6%;大多则是不愿花精力去培管。但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当下,橘农就会误解政府的产业导向,假如今年市场继续低迷,橘农信心丧失,很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大量砍挖毁园事件,如此一来,桃源柑橘产业将面临毁灭的危险。

2.大实蝇防控成果将得而复失

从去年的情况看,大实蝇防控取得了巨大成效,也得到社会一致的公认,但离3%以下的防控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还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接下来的几年是彻底歼灭大实蝇的决胜阶段,如果我们稍有松懈,大实蝇就会得以喘息、反弹,再度造成巨大危害,这对我县柑橘产业将会是致命一击。

3.影响到产业建设积极性

重不重视柑橘产业,自然关系到重不重视从事柑橘产业的人群,如果柑橘产业受到冷落,不要说橘农,就连从事柑橘产业的工作人员,也会滋生一种失落感,工作积极性、创新创造情热无疑受到影响。其危害,对柑橘产业如此,对抓其它特色农业产业同样如此。

四、前景分析

柑橘作为世界4大水果之一,无论是适应性、消费需求,与其它水果相比,既有不可替代性、又兼具互补性。因此,柑桔产业仍然有大有可为。

1.环境条件适宜

受地理、气候、环境等条件限制,柑橘只适宜在南方地区栽培,所谓“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北方地区一般作观景树栽培。桃源县地处洞庭湖畔、沅水之滨的湘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适宜柑橘生长。

2.营养丰富、具有多种保健功能,是一种大众消费品

从组织成分来看,柑橘富含糖分、果酸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的含量,为百果之首;医学研究表明,柑橘具有顺气、止咳、健胃、化痰、止痛、疏肝理气等多种功效,常食用柑橘,能起到光洁皮肤、帮助睡眠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柑橘是美好品质的象征,人们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因此,柑橘始终是一种大众消费品。

3.食用方便,易于加工

柑橘色香味兼优,且食用方便,是理想的快餐消费品;柑橘加工工艺简便,易于加工,目前市场上果汁品中,柑橘汁占到3/4的份额,加工量极大。

五、有利条件

1.形成集中连片格局,大户作用稳定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桃源柑橘基地已形成连片推进势态,10亩以上、50亩以上的大户、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柑橘产业的中坚力量。譬如,马宗岭镇4万亩柑橘全部连结成片,形成整镇推进局面;全县10亩以上的大户上千户,其中50亩以上的有150多户;全县柑橘协会1家、合作社16家,联结农户超过3000户、基地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

2.大实蝇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桃源柑橘大实蝇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去年全县蛆果率控制到5%以下。干部群众反映,去年虫果明显减少,柑橘产量质量大幅度提升。

3.干部有感情,群众有愿望

柑橘作为桃源拳头特色产业,有一大批热心柑橘产业的干部群众,特别是为柑橘产业付出多年心血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广大橘农,对柑橘产业怀有深厚感情,对面临的困境忧心如焚,希望得到各方的重视,进一步巩固、提高、推动柑橘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4.农民增收重要来源

桃源柑橘种植规模大,是全省重点柑橘大县,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链条各环节衔接紧密、信息共享、利益相连,特别是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在抗击自然灾害、应对市场变化、促进橘农增收中发挥了重要枢纽和平台作用。尽管柑橘产业面临诸多困境,但其效益不可否认,农村有种说法“一亩柑橘二亩棉四亩田”。从2012年桃源农村家庭农业总收入构成看,尽管遭遇低价冲击,但占比份额仍然很大。譬如马宗岭镇,平常年份柑橘人均收入5千元,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70%以上;即使如去年人均也有3千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0%。究其原因,除了规模大、品质好等优势外,还表现在组织化程度高、加工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销售渠道稳定等诸多方面。全镇有4万多亩柑橘,30亩以上大户103家、专业合作社6家、协会1家、加工厂3家,规模经营面积达2.3万亩;有“湘马牌”、“山下红”、“富硒蜜柑”等优质品牌;建有农产品产地市场、多家柑橘购销网点。2012年全镇柑橘总产量达9万吨,收购、加工柑橘10多万吨,85%以上销往外省固定客商。

六、发展方向

柑橘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作出突出贡献,桃源县委县政府始终重视柑橘产业,始终把它作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来发展。2013年桃源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橘农主体,大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努力振兴桃源柑橘产业。”确立了“稳面积、扩优质,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活流通”的柑橘产业建设方向。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稳定种植面积

规模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面积,做大做强柑橘产业就无从谈起。按照桃源县柑橘产业十二五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计划要求,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年增幅13%以上,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柑橘产业仍不失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尽管现阶段柑橘市场不景气,政府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稳定现有柑橘面积,以应对市场变化。毕竟毁树容易种树难。

2.加快更新换代

坚持鲜食与加工、新建与低改并行原则,明确主推品种、建立优势区域。一是以11个主产乡镇为主,采取新扩或毁园新植方式,发展南丰蜜桔、红肉蜜柚、富硒山下红、宫川、尾张等3到5个优质新品种,每年完成1.5万亩,到2020年将老化桔园全部淘汰;二是对树龄在20年以上的橘园,采取嫁接换种方法,分步进行品种改良,逐步改换成优良品种,每年完成2万亩,争取到2018年品改完成率达80%;三是建设优质苗圃基地,以满足品种更新换代需求。

3.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好种结好果,科技是根本、推广是手段、应用是关键。一是建设示范基地。基地是企业与农民连接的纽带,“基地兴,企业兴、农民兴”;按照“四区”同步原则,每年完成12万亩柑橘示范区建设任务,其中核心示范区3000至5000亩;按照“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点”的建设要求,扩大柑橘综合示范基地建设规模、规格,县级标准园区保证在2000亩以上,主产乡镇1000至2000亩,主产村200至500亩。就现有资金条件来看,怎样才能办好示范基地?一种说法是“大户带动型”,因为大户自身基础好,有意愿、有能力承担示范任务,政府能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示范效果;一种说法是“示范带动型”,选择底子薄、品种老化退化的橘园,由政府投资进行新植或改造,其显著的成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起到非常好的带动效应。按照“谁投资、谁主导、谁受益”原则,我们认为前一种方式应占主导,它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市场经济应有之义。但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政府必须有政策扶持、项目倾斜、资金投入,集中资金、技术、力量,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二是推行标准化,确保柑橘品质提高、质量安全。按照“操作有规范、过程有记录、产品有标示、市场有监督、质量可追溯”的标准化技术规程,注重与新植、品改、病虫防治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运技术;特别是在病虫防治方面,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技术;积极推广新药防治,每年新药防治面积保证在7.5万亩,力争柑橘蛆果率控制在5%以内。到2018年,全县柑橘要全部实行标准化、清洁化生产与经营,保证品质优良、质量安全。三是加强橘农教育培训。劳动力素质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应用靠人才。只有加强橘农教育培训,培养大批新型农民,才能实现柑橘产业提质升级、转型发展。

4.打造名牌精品

质量是品牌的保证,品牌是产品通向市场的身份证。“品牌响,产业兴,农民富”。目前,桃源柑橘种植面积大,但优质基地规模小;柑橘产量高,但缺少名牌精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这是桃源柑橘产业大而不强、兴而不旺的原因所在。要改变现状,必须创品牌、出精品。一是采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柑橘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市场运作”方式,鼓励柑橘优势产区,整合现有资源,盘活存量,主打2至3个具有地理标志的品牌。二是按照“认真筛选、积极申报、政策扶持”原则,积极组织加工企业、合作组织申报“三品一标”认证,争创地理标示、产地标志、驰名商标,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三是大力推广富硒柑橘栽培新技术,桃源是国家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我们要利用这个优势,开发具有引领市场的柑橘新品种、新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

5.扶持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一是扶持壮大柑橘加工企业。加工企业位于产业链上游,其引领带动作用显著。扶持发展柑橘龙头加工企业,就是扶持柑橘产业、扶持橘农。目前,桃源柑橘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加工企业少、且加工能力不足,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年,桃源重点支持的“辣妹子公司”迁址扩建、工艺升级工程,11月份竣工投产,届时年加工量将提高到6万吨,更多的本地柑橘可以就地消化,从而拉动全县柑橘产业整体发展;按照“政策支持、企业主持、橘农参与”的投资方式,鼓励中、小型柑橘加工厂改造升级,提高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柑橘合作组织。正如“1号文件”所说,“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发展农民柑橘合作社和协会,是柑橘产业长远发展的保障,因为合作社和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利益联结紧密,成败息息相关,由合作社和协会创办的加工企业,能有效转化柑橘产能,延伸产业链,促进柑橘产业健康发展、橘农持续增收。发展农民柑橘合作组织,必须完善各项制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其规范运行、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自律作用、提高其调节市场能力。今年桃源柑橘合作组织要完成创建1家合作社联社、1-2家示范社建设任务。到2015年,全县柑橘年加工量要达到20万吨,占鲜果加工率50%以上,通过加工增值,全县柑橘年产值突破5亿元,橘农年增收过1000元。

6.加强信息平台、产地市场建设,拓宽流通渠道

一是以县供销合作社为主体,加快农产品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网络信息采取和平台,及时柑桔市场产销信息和风险预警,引导橘农趋利避害;二是建设柑橘产品产地市场,保证优势区域发挥对接市场的能动作用;三是加强与外地市场沟通与合作,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今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其一,依托柑橘主产乡镇区位优势,通过“政府引导、部门牵头、项目扶持”,构建“龙头拉动、主体明确、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发展机制,完成马鬃岭镇柑橘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盘塘、架桥、吾溪河等10个乡镇的优势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建设;其二,针对上海、沈阳、甘肃、内蒙等地的长期经销大户,组织1次对接专访活动,了解市场新动向,即时调整销售策略;其三,组织全县规模生产经营新型主体,召开1次柑橘流通、品牌推介、市场对接研讨会,引导橘农与销售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合作关系。

7.强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柑橘产业领导机构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体系建设不能停留在形式的设置上,要强化职能、明确责任,保证各环节正常运行,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做到如群众说的“真抓不光喊”。二是完善柑橘产业建设激励机制,把行政推动转化为市场行动,着力培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桃源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大树,肖桂章,杨佑安,文建再. 桃源县柑橘大实蝇的发生危害与防控技术[J]. 植物检疫,2007,04:233-235.

[2] 方正茂. 开县柑橘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 南方农业,2009,01:64-66.

[3] 肖轻云,覃立群,李树举,颜送贵,覃磊. 桃源县富硒柑橘产业化调查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1,14:24-26.

上一篇:谷子品种试验总结 下一篇:庆阳市核桃栽培管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