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2-10-26 03:32:30

农村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探索

【摘要】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农村小学,预习仍然是纸上谈兵或是放羊式预习,只流于形式。本文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寻找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1.课前预习的含义

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学生学习过程中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要的一个环节,适当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

2.课前现状分析

当前的农村小学,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在预习习惯养成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有:

2.1 教师思想认识和预习指导行为不够一致。

教师对于留预习作业方式缺乏研究,也缺少相应的检查、落实的方法。有的老师只是把预习案当作练习发给学生,未作具体的要求。有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的自学效果则没有多大的期望。

2.2 学生对预习认识不足,兴趣不大。

大多数同学对数学知识链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不清楚,拓展质疑提不出,认为学好数学,只要脑子聪明就行,而与“课前预习”没有直接的联系。认为“课前预习”是多此一举、只要上课时能做到认真听讲,课下完成作业就足够了,不懂得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己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独立学习的过程。

2.3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

“课前预习”流于形式,碰到看不动的内容就干脆不看,认为反正老师上课是会讲的,没有必要去弄懂,懒于动脑思考,懒于动手操作,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策略

3.1 转变思想,重视预习。

3.1.1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

教师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教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3.1.2 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预习数学,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形成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3.2 激发兴趣,乐于预习。

《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3.2.1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

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3.2.2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

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体验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3.2.3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

3.2.4 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①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②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再如,“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3.3 合理安排预习内容。

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学困生只要通过仔细阅读知道下一课我们学习什么,大概是怎样的就可以了;大多数中等生就应该在这个层次上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优等生应在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长方形周长》的预习内容安排:①、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和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②至少掌握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③长方形的周长有几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最简便?学困生只要求完成①题就行,中等生完成①②题就可以了,而第③题更高一个层次,主要是为学优生准备的。

3.3.1 设计预习单要目标明确。

不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上,还应对“能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学生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3.3.2 设计预习单要内容具体。

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则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如:教学“空间和图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3.3.3 设计预习单要逐层推进。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预习设计:①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②你理解什么是面吗?能举例表示吗?③请你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面积单位有哪些,再动手制作出10个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和5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④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⑤在预习中,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问题提纲逐层深入,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3.4 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而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四步进行:

3.4.1 通读数学教材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而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2 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2)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对体积公式的推导,课本中有较为明确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摆一摆、算一算、想一想,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助于学生应用体积公式。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3)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再如预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将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4.3 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

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教师应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4 尝试练习。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比如在预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②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比如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

③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比如预习《小数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整数加减法进行对比,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①看懂例题。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②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三个层次的问题。

3.5 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对学生所取得的任何一点小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保护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

教师可对坚持认真预习的小组同学,通过评比台进行表扬;对有一定水平或有独到见解的预习题,在此题上打给予肯定,并请获星的同学介绍这些见解;定期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让预习成为学生期盼的活动。

总之,经过几年来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尝试,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数学逐渐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也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地去完成。在上每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数学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前预习检查也成为数学教师的一个常规性教学行为,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原则和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9.8.

[2] 石国利.《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措施的探索》《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0.6.

上一篇:浅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下一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索